想起一件高中时候的旧事:在学校住读平时不允许出校门,但是和所有高中生一样,就想去外面吃饭,有人就借走读生饭卡,我想干脆一劳永逸,和室友干了一件大事:冒充班主任签字写了一个住读变更走读的申请,拿着申请去射频卡中心更换成走读的卡,每天大摇大摆出校门,直到有一天被保安发现,保安问我:为什么只见你出校门没见你进来?我落荒而逃。
现在学校的管理更智能化,学生进出校门都是人脸识别,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出校门就需要班主任盖章开具出门条。但是学生出校门的方法跟我们那时候如出一辙:要么装病去找班主任开假条,要么偷拿班主任的章开出门条,还有团体作案的,一群人围着我问题,另一群人去办公室偷章。直到他们毕业几年后才把这件事说出来。
有时候一些理由在现行的规则中看起来不那么正当的时候,就拿出校门来说,比如你想出去吃饭,出门取快递,或者说我就干脆想出去溜达溜达。要是你,你会怎么办?
大概率就两种,要么死守规则,干脆算了,不让我出去我就不出去。要么各种撒谎或者偷偷摸摸,偷班主任的章盖一下。
我也在反思,为什么大家不会想到,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大大方方跟老师说我想出去吃饭,麻烦老师开个出门条。
说到这里,我思考是不是信任问题,学生不信任老师?不见得。因为除了这件事,很多时候我们都有一种偷偷摸摸的心态,比如从小被告知不准早恋,成年了即使恋爱了也怕被父母发现。有人把这一种战战兢兢生怕犯错误的心态,称作"学生心态",这种学生心态到很多人即使成年后也依然还有。
朋友说她男朋友没好好读书,专科,他做事就很活,就是什么事都有办法解决的那种人,而她是从小到大的正规教育,本科,但是她就很死板被规矩绊来绊去。难道是学历问题?那也肯定不是,并不是学历低的都更会解决问题,学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是中高等程度正相关的。
又想到大学时,有一次室友过生日,玩得很晚,第二天的第一节课全寝室都迟到了,而那节课老师决定期中考试,占30分,等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考试了。很自然的有人撒谎,告诉老师自己生病了,也有人干脆不解释,怕面对老师,自己就走了。只有我跟老师说了实话,老师竟然说他能理解,这种被理解的幸福战胜了犯错的恐惧,我记得那门课我们寝室挂科了一半,我那三十分当然也没得到,总分得了60几分,有惊无险勉强过了,我真的很感谢那个老师,不是因为我过了,而是让我在以后面对很多事情的时候都有了敢说出来的勇气,让我多了一种更好的选择。
此刻,我真觉得是教育的问题。是教育的环境,生存的环境,文化的区别。《乡土中国》里费孝通对乡土社会中人的心理有精确的描述:“对生活的态度是以克己来迁就外界”,我在想或许这种学生心态就是乡土社会的遗产。
害怕犯错的学生心理,对外界的安全感是很低的,特别是在内卷如此严重的今天,强竞争社会里这种恐惧太难去除了,有时候用非常防备和紧张的态度面对人和事。
我们是教孩子“规则高于一切,人在规则下才能安全才是合理的存有”还是“人是一切存有的目的,规则为保护和捍卫人的目的而服务”。
最后我想,我们应该教孩子:敢于突破不合理的规则以及表达自己的合理诉求。能大大方方提出自己的需求,接受对方的拒绝和同意也是一种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