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土地是世代从土里刨食的农人的“命根子”,“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是农人们最高的追求,“落叶归根”“养儿防老”是千年不变的信仰。土地在哪,便在那里生,在那里长,死后便埋在那里。那里有祖先、有父母、有自己,也将有子孙后代,世代守候,代代坚守。一切那么自然,一切那么井然有序,周而复始,代际交替,和谐美妙。
但,随着工业化浪潮的到来,一切都变了。年轻的农人为走出落后的农村,摆脱繁重的农业劳动,洗净了脚上的泥土,考上了大学、进入了工厂、走入写字楼,走入繁华的都市,为过上现代的生活而欢呼。
珍惜这一切来之不易的机会,拼命的奋斗着,奋斗着。突然间,发现自己已经变老,养老的问题逐渐开始提上日程。传统的农村四世同堂,儿孙绕膝满堂,养老由儿女负责,不是问题;但进城后,儿女每天为工作奔波,平日难得一见,甚至分割异地。传统养老模式已经指望不上,新的养老模式依然没有建立,但是第一代已经慢慢变老,老了怎么办?谁来养……开始进入大家思考的范围,随着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难的天字号难题便摆在我们面前等待破解。
一、养老现状
朴迹产业研究通过仔细计算,我们国家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十八年了。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以上比例按国际标准衡量,均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总量大、增速快等特点:
总量大:截止2017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65周岁及以上1.58亿人,占比11.4%。
增速快:2000年时,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7%,此后不断攀升至2017年的11.4%。
养老形势异常严峻,且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但我国目前的养老现状令人堪忧,历经十八年仍然懵懵懂懂,建树寥寥。朴迹产业研究显示,目前养老的状况的构成是: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
二、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居家养老
传统思想影响下的居家养老模式,在社会理念与文化思想发生深刻变化的大环境下,日益不适。自1979年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至今,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开始步入老年。他们与自己多儿女的父母不同,唯一的子女将承担赡养他们的重任。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出现4个老年人、1对夫妇和1个孩子的“四二一”结构。但,子女忙事业、忙工作,即使非独生子女照顾老人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更何况独生子女。大约二十年后,待第三代独生子女长大成人,有可能面临的是一对夫妇上面有12位老人。别说养老,恐怕连见孩子一面都成了奢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价值取向和开放的现代社会里,竞争又赋予了人们只争朝夕的使命感,极端追求个人利益促使亲情淡化,自私冷漠,客观上导致家庭为老年人提供养老照料的能力越来越脆弱,家庭养老功能日益萎缩。
孤独的城市老人。在城市,年轻人大都出去工作,刚退休的老人则担当了给儿女洗衣做饭带孩子的家庭义务,几乎没有自己的私人生活空闲。高得离谱的房价,穷尽三代人的积蓄,使得绝大多数城市老人几乎不可能和儿女生活。儿女们平时忙于工作,也只能利用双休或节假日看望一下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大多数时间只能是老两口相依为命,相互慰藉。一旦一半逝去,另一半只能在孤独寂寞中打发岁月。老年人平日里只有与电视、宠物、花草为伴,条件相对好些的社区也只能提供下棋、打麻将、扭秧歌、健身等简单娱乐。待老人失去生活自理,除一小部分有经济条件的孝顺儿女能为父母提供保姆照料外,绝大部分老人只能苟延残喘,勉强维持生存。老年人参加老年大学,参加学习、体育、文娱、旅游等讲究文化、精神生活的,恐怕只是个别退休高官富商等一小撮人的生活实际,哪里能代表绝大多数底层民众。连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都成问题,一点可怜的退休工资根本应付不了物价日益上涨的压力,哪有闲心谈高雅。
悲惨的农村老年人。一般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老年人除了照看孩子,料理家务,更要应付繁重的田间劳动。为孩子们盖房、结婚、生孩子已经掏空多年的积蓄,到老了失去劳动能力之时,只能仰儿女鼻息。遇到孝顺的儿女,可以衣食无忧,安度晚年。遇到儿女不孝,则只能自食其力。尽管全国部分地区实行养老保险,但每月区区不够买两公斤猪肉的50元钱,如目前湖南省每月200多元的养老金,根本只是杯水车薪。平时没病尚可,一旦大病,便厄运降临。农村医疗保险的不规范及门槛过高,导致高昂的医疗费让大多数老人放弃治疗。相当一部分农村老年人是在饥寒交迫、痛苦折磨中死去。这就是农村最真实的养老现状。
(二)社区养老
旧有的居家养老靠不住,而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新型模式的现状如何呢?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服务”就是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但在我国,这仍是一个正在探索中的新生事物,上海等地走在了全国前列,但也只是“雏形”。以我国目前实际现状而言,房地产乱象滋生,绝大部分小区物业瘫痪,文化娱乐医疗设施形同虚设,且短时期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社区养老无疑遥不可及。养老地产高昂的房价不是一般家庭承担的起,三代供房的中产阶级,只能望房兴叹。
(三)机构养老
而目前我国的机构养老,主要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根据朴迹产业研究数据,截止2017年末,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及设施达到15.36万个,其中注册登记养老机构2.9万个;各类养老床位合计714.2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30张。社会办养老机构总数比例45.7%。
公办机构人满为患,资源紧缺。且由政府包办的养老机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能,不仅浪费了国家大量资源,且管理服务欠佳,缺乏内在动力,甚至成了权力腐败的滋生之地,近几年国办敬老院发生的负面新闻时有发生。
而民办养老机构,要么价格过高,动辄每月数千元甚至上万元费用,绝大多数人不能承受,要么服务质量差项目少,场所设施简陋,不能满足服务需求。年收入低于2300元的,到2017年还有三千多万人。且国家目前对养老机构还没有明确统一的规范,法律制度建设滞后,配套措施不够完善。这些问题正是我国养老产业不能快速有效发展的根源。
三、未来养老出路在哪
(一)首批中产阶级引领养老高端市场
首批中产将为养老市场带来变革,城市中已逐步出现消费能力较强的老年人。我国首批中产阶级即将步入退休生活。首批中产阶级主要指的是在改革开放后首批通过自身努力,留有一定积蓄的群体。这一群体目前主要集中在50岁至65岁这个区间,是近10年内养老消费的主力。这个群体能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批中产,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变化,嗅到商机而发家致富;其中不少接受过文革后的第一批高等教育,通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技术优势,逐渐步入各个单位的中高层管理岗位;大部分也是首批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人口,受益于中国城市发展最快速的时期,在资产价格还未上涨时已经解决了相关刚性的需求。
城市中首批中产同样面临空巢老人、子女赡难等问题,中高端养老将率先发力。他们是新中国第一代和第二代婴儿潮叠加人群,也是第一批独生子女的父母。这一代人对于社会养老特点:其一是“老年人口红利”效应,即老年人口增多,其二是个体消费能力上升效应,即老年人个体消费能力上升。他们将能够负担得起改善退休后生活状况的经济能力, 因此高质量、高起点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养老机构都将受此带动。目前的高端养老机构及养老地产的需求均由其带动,但其人数极其有限,导致众多高端养老项目空置率普遍在50%左右,甚至更高。其养老均不成问题,养老难的问题是大众养老问题。
(二)政策重视增加
每个人都有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而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以什么的制度、设施、人文关怀对待退出历史舞台的长者,反映这个社会和国家真正以人为本的的历史态度。人口老龄化是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可避免和无法抗拒的社会事实。解决社会人口老龄化及养老问题是体现着社会文明与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养老服务业转型,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必经之路。2017年国家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坚持将养生保健与疾病治疗及康复相结合,《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医疗领域投资活力的通知》(国卫法制发〔2017〕43号)和《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关于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7〕38号)则进一步降低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机构的门槛,推动医养结合工作展开。朴迹产业研究统计,仅2017年,国家层面出台养老政策16个,主要围绕“放管服”、智慧养老、医养结合和标准化建设几个方面,地方政策更多。养老已然成为各级政府头等大事之一。
(三)机构养老势在必行
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模式势必发生重大变化,机构养老势在必行。社会化养老让老年人得到专业性的服务,找回了集体的温暖,消解子女对父母无耐的牵挂,整合养老资源,解放潜在的生产力,让年轻人轻轻松松地去创业去实现人生更有意义的价值。
我们必须正视目前落后的养老结构,努力推动养老事业的变革,使养老机构经营和管理体制提升,机构运作模式不断创新,进而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果。改变目前机构养老模式单一的现状,和片面追求高端,追求盈利的养老模式。构建多元化的养老机构建设情况,大量招募社会志愿者等形式,充分发老年人的余热,以老年人相互照顾,相互扶持,低成本养老,自发建设养老机构等,形成以老年人为主的互助养老模式。
(四)未来养老多种形式
1、返聘
前不久,阿里的一则招聘启事赚足了大家眼球:“年薪40万,60岁以上,广场舞KOL(意见领袖)、社区居委会成员优先。”让不少年轻人惊呼:辛苦一年的年薪比不上广场舞大妈!这也揭示了“银发经济”已成为阿里布局的新领域。退休教授返聘,高级工程师返聘,高级教师返聘等各类型的返聘即解决了部分老年人的经济来源问题,最大发挥老年人余热,也解决了老年人养老资金来源问题。返聘将解决部分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一大途径和重要的经济来源。
2、组团养老
在同一水平和同一阶层的老年人老友故交,组团养老,无论在社区,或租用及购买一定的优惠养老地产,组成老年养老团,相互扶持和互助养老,需要相关的协议及法律支持。组建老年农庄,老年公寓等,解决中产阶级养老问题。
3、公益养老
对于绝大多数老年人,未来还是走公益养老路线。预计到2050年前后60岁及以上将达到4.87亿,约占三分之一,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总人口比例双双达到峰值。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照顾失能和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并形成一定的劳动奖励机制。形成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劳动补偿、养老金支持、社会捐赠、子女补助、国家补贴、老年人积蓄补充等多元的运营成本补偿机制,成为大众养老模式。
4、新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
组成新的居家养老模式。老年人住在自己家中,和周围的邻居及老伙伴相互扶持,大家相互帮忙,相互照顾,慢慢变老;年轻人将老人聚集在一起,大家相互轮流照顾各位老人,老人相互扶持。
异地养老,部分老人相约卖掉房子,一起到一个生活节奏较慢的区域,靠自己的积蓄安度晚年生活;老年人到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或农村,有规划的自食其力的养老,子女节假日定期看望和小住。
返聘、组团、公益、新居家、新社区等各种养老模式将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落地生根,根据老年人的个人情况及需求,根据社会资源和发展阶段,采取多种形式的养老模式,破解养老难题。
作者:艾艳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