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的时光中,一个月倏忽而过。在这一个月里,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在其他班的各种匪夷所思里,我们班相对稳定的多,平静的多,更庆幸的是,没有了杂芜的干扰,更能定下神来考虑教学的问题。
放上几个典型的吐槽:
A说:第一次发牛奶,一个没有交钱的孩子一看没有自己的牛奶,立刻在教室里撒泼打滚,谁都无法靠近。无奈之下给孩子爸打了电话。孩子爸爸看到儿子的第一句话是:乖宝不哭哈~爸爸抱~
B说:班里一个男孩子把另一个孩子的胳膊咬出了一圈紫色的牙印。被咬的孩子家长特别通情达理,连说没事;咬人的孩子家长不愿意了:老师,孩子之间打打闹闹不正常吗?你对我家孩子就这态度?这点事你就找我告状?你要是管不了,我明天就去找校长调班!
C说:班里两个孩子打架了。一个孩子的妈非要与对方家长见个面。见面之后,孩子妈越说越激动,手指点到对方家长鼻子上:我孩子打你孩子了,怎么了?你们能打我们,我们就不能打回去?
D说:有了e学平台,简直是上课的噩梦。正在上课,一个孩子要去厕所。这孩子刚出教室,家长的电话就打来了。不接就一直打。刚接起电话,家长激动的声音震耳欲聋:正上课哩为啥我孩子被赶出教室了?!…………挂了电话不由得又有一点后怕:会不会再有家长打电话质问:正在上课你为什么要接电话?
……………
好啦,有没有看到一个个熊孩子在茁壮成长?
………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陈默说过:一个人在年幼的时候,就需要学会两样本领,一个是群处,一个是独处。因为人在成年之后,前三十年需要群处,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后三十年需要的则是独处。退休了,大把的时间必然是自己来打发的。独处的本领从何而来?她说:爱阅读的孩子最会独处。一本书就可以打发很多静谧的时光。群处的本领最难习得。因为家长的干涉、紧张、不安会无形的投射在孩子的心灵里,让他长大后无时无刻都觉得自己在被人排挤、嫉妒、孤立。一个在人群中时刻处于焦虑状态的人,他如何感受幸福?
爱读书的习惯,有些孩子已经具备。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孩子,我们专门设计了课外阅读量化表。家长们多一点耐心,多一点陪伴,多读给他听。因为,他们是牵着我们散步的小蜗牛呀。
在孩子成长道路上,我们这样指点:你今天帮助了谁?今天认识新朋友没有?今天什么事让你最开心?
或者我们一直追问:老师又批评你啦?那个谁谁又欺负你没有?你同桌又给你捣乱没有?……
在这两种环境下,谁会成为开朗、大气、阳光的少年呢?
中午我到教室的时候,俊熙和笑笑已经在了。一说打扫卫生,俩孩子赶紧去拿工具,又是扫地又是拖地。后来陆续来了不少孩子,有四个(原谅我没记住名字)孩子拿着抹布擦净了窗台。中午我们读了一首小诗《抱》,读完之后,我对大家说:每当别人有需要的时候,大家能主动帮忙,别人就会因为你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几天陈老师都感到特别幸福。知道老师需要卡纸,就给老师带来,老师觉得幸福;昨天好多老师来听课,你们表现特别出色,老师也觉得幸福;今天中午来的早的小朋友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更让老师觉得幸福。能给别人带来幸福感觉的孩子,全世界都会对他微笑!
事实上,孩子的幸福,不也是我们此生最大的心愿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