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醉豚的文章《别假装你们很勤奋好学》,洋洋洒洒三千言,主题就是“喜欢首页干货的,都是永远不可能翻身的简书屌丝”。笔者对此非常不赞同,在此怒怼,表明态度。此文不针对饱醉豚个人,只针对文中的某些观点。——题记
我很佩服饱醉豚。他于2014.01.08在简书上首次发文,从2016.11.22 开始坚持日更,每天笔耕不辍,迄今为止在简书上写文48万余字,收获3万多次喜欢,数据十分抢眼,文笔也十分老道,不时有观点新颖之作。
但是《别假装你们很勤奋好学》这篇文章,通篇我只看到了一个愤怒的青年在抒发自己的观点,没有统计数据,没有大量事例,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仅仅通过王佩、刘淼两个人的例子就开始得出许多惊为天人的结论。
下面对其一些明显谬误的观点进行批驳。
1.“天赋,真的是天生的,没有就是没有,60%的天赋,从你还是个受精卵时代就确定了……正如很多运动天赋和音乐天赋都是天生的”
这让《刻意练习》、《异类》、《逆转》、《学习的革命》、《精进》、《学习之道》这些作者情何以堪。
2014年,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和莱斯大学的研究者发表了一篇元分析论文,整理了88个相关研究,涉及了超过万名受试者。研究表明:从统计的角度而言,有计划的刻意练习能够解释受试者在各自领域水平差异的12%。具体到每个领域的情况则各有不同,其中音乐领域是21%,运动领域是18%,而(学生的)学术领域是4%。
要知道在运动领域1%的差距,就是世界冠军与国内冠军的差距。笔者所在的计算机学术领域亦是如此,一般国内顶级研究小组与国外研究小组之间的差距已经十分接近,通常在时间维度上就是一两个月的差距,4%的差距足以甩开落后者,赶上先进者。
不知道饱醉豚文中“60%的天赋,从你还是个受精卵时代就确定了”这句话,引自何方。如果找到原始出处或者正规的参考文献,笔者愿闻其详。
天赋也许真的存在,但在个人成长的路上起的并不是决定性作用。你眼中很多人的天赋,其实是人家从小就开始刻意练习、长期辛勤耕耘的结果。
2.“真正好学的人,不会到简书寻找干货”
不知道饱醉豚从何得出如此的结论。以笔者自己在简书上写作一个多月的经历而言,我用写了7万9千字,获得了1056个喜欢,有442个粉丝。我会给每个点赞或者关注我的人,发一条私信——“您好,谢谢您的关注和喜欢,让我们在简书这个平台度过美好的每一天。知唐讲吾”。
这条私信发出以后,绝大多数人会礼貌地回复,还有相当一大部分人会跟我交流写作、学习、考研等方面的问题。以我看来,简书上的用户50%左右是高学历、高素质的学习爱好者,有写作和分享经验。其他50%虽然没有进行写作方面的输出,但是也都是抱着学习知识的目的来到简书。
来简书上浏览或者写作的人,无论是不是抱着找干货的目的,都是热爱学习知识的人。
3.“你们不读那些书(教科书),却到简书找干货,是大脑出问题了”
不知道饱醉豚在大学的课堂上是否经历过一些教师的摧残。除了清华北大人大浙大这些第一梯队的著名大学,很多普通大学的教师水平不足,备课不认真、教学内容与实践脱离。笔者所在的某不知名大学,就有不少“PPT reader”类型的教师。
记得教我们《模拟电路》的老师,就是从上课开始到结束,只念PPT,而且PPT还是多年不变。教我们《C语言程序设计》的老师,我开学初问的问题,到学期末老师还未给正式的解答。而且很多大学自编教材都是十几年内容未变,装帧丑陋,印刷质量差。
在这种情况下,不读教科书,到简书上找找干货,有什么不妥?笔者就在简书上看到了很多学英语的干货,加入语言翻译微信群,每日进行翻译和发音练习,群主会进行专门纠正。很多书单、书评、健身、时间管理方面的干货,我都感觉收获很大。
不读那些教科书,到简书找干货,恰恰是机智的表现。
4.“见识是天生的……不仅大脑聪明是天赋,天生勤奋也是天赋”
饱醉豚这是典型的“天赋决定论”啊。天赋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勤奋,天赋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比如《伤仲永》中方仲永,比如中科大少年班的某些天才少年。笔者有一个师弟,一路保送到博士,相当聪明。可是读博期间,从未踏踏实实读论文、写代码、做实验。临近毕业才慌了神,最终没能拿到学位,五年读书生涯换来白纸一张。
有天赋之人成功的真相是——那些比你有天赋的人,比你更努力。百度副总裁路奇,就是每天五点钟起床,运动、回复邮件,长年累月,才在IT工业界做到华人第一。
笔者来自一个小乡村,自小孤陋寡闻,资质一般,初中学习很差。到了高一,学习成绩是班级倒数,后来在语文老师的鼓励下,转变学习方法,每堂课下课时都要问老师很多问题,学习时间也抓得很紧。高一结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班级第二名。后来,更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博士学位。见识方面,虽然不能说超出同龄人,但起码不输于城市长大的同学们吧。一路走来,别无他法,只有勤奋是我的唯一法宝。
见识,通过不断努力读书,不断体悟工作经验,不断获取信息,就能提高。勤奋,通过改变学习方法,获取及时正面反馈,就能习得。关于大脑聪明: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DNA之间的差异小于1%,人与人之间的大脑容量和结构没有很大的差异。Rosalind Franklin医科大学Lise Eliot领导的研究发现:男女大脑中的海马体(被认为是控制记忆与感情的部分)并没有体积上的差别,同性之间的差别更小。
5.“你们不要指望自己通过努力就能成功,那是骗你的。大多数人应该做的,是认清楚自己的平庸,甘心做一个平庸的人。以平庸人的生活态度要求自己。”
笔者初中的时候,是一个极其平庸的人。通过自己持续的奋斗和努力,虽然不能算是成功了,但是毕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有一门拿得出手的专业特长。这些都是不甘心做一个平庸的人,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慢慢就实现了不少预定的目标。
具体的情况请参考《这个时代的你,千万要相信读书能够改变命运》,《你离成功只差一个“坐得住”》,《你轻言放弃的样子,真的很难看》,《那些打不垮你的苦难,成就了你如今的灿烂》。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通过持续努力,一定能够改变自己,开启自我的成长进步之旅,即使不能大富大贵,也能在自己的领域小有所成。
6.“为什么99%的学术论文都是垃圾?因为99%的研究者都是平庸的人通过努力获得了本该给天才占据的职业。”
这个结论从何而来?你研究过多少学术论文呢?英文学术文献看过没有?各个领域的顶级国际会议了解过没有?
要做一个有水平的愤青,请拿出数据来,请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论证。
如果99%的学术论文是垃圾,那么互联网就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啊。要知道,万维网的发明、通讯协议、触摸屏、手机的CPU、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语音识别、手机电池,这些都是由学术论文、专利转化而来的。如果这个结论正确,那么我们现在应该还在纸上写文章才对啊。
那是不是恰巧是那1%是正确的?如果你了解同行评议、可证伪、参考文献等这些概念的时候,就知道起码绝大多数科研论文是趋向于正确的。否则,科技根本不会以如此快的速度发展至今。
摸摸你身上的手机,再深思一下这个结论吧。
7.“但是你们不同。你们不属于我们中间的任何一个档次。你们没有鉴赏力,你们无论花多少时间,无论多么努力刻苦,你们不是在垃圾中寻找精品,而是在精品中搜寻垃圾。”
你们和我们是如何界定的呢?是简书签约的作者和普通简书小白的界限吗?还是在媒体圈、互联网创业圈浸淫多年的你们和没有媒体经验、创业经验的小白之间的界限吗?
其实你们和我们并没有那么大的差距,只不过是你早一点到了这个平台,早一点抓住了机会,早一点获得了读者们的喜欢罢了。
笔者作为学理工科的写文小白,在简书上写了一个多月,虽然不才,但也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的原创功能,获得了1000多个喜欢。
你们和我们不都是写文道路上的匆匆过客吗?人生起伏,又有谁能够一直高高在,又有谁能够一直一帆风顺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精彩,每个人的文字都有属于自己的温度,切莫盲目否定他人的努力。
简书之外的世界还有更多的精彩,写文之外的职业还有更多的深度。只有深度阅读,只有体察人生,只有脚踏实地活在当下、偶尔眺望远方,才能活出每个人自己生活的厚度和丰硕。
只用简书上所谓”大家“的标准把人群分为三六九等,只从简书上的人和文字来看待整个世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所谓”世界观“,用来分析简书上形形色色的人,是饱醉豚的悲哀,而不是上首页看干货文章的你。要知道简书上的我们来自整个世界,各自有各自的人生,各自有各自的职业,各自有各自的期许和热爱。
我依然热烈地拥抱、支持、赞许、热爱,那个喜欢看简书首页干货文章的你。
参考文献:
1.科学范︱别再上“一万小时定律”的当了,科学家说它很不靠谱
2.生物谷:大规模数据分析告诉你“大脑的性别差异”存不存在
作者其他热门文章
【连载】极简个人成长课(4):年轻的你,该去拼天赋、机遇还是刻意练习?
我是知唐讲吾,一个重度读书写作爱好者。
谢谢各位看官的赏脸,喜欢就点赞,有问题请简信我!
网友评论
他很多话,都是有嘲讽意义的,不是表面那样。
我支持你!
只能说,天赋给了极少数人触顶的机会。但只有勤奋努力,才是绝大多数人成功的正途。
我只记得我们大学老师说过:不要看这本书,全错了,把我上课讲的记下来就可以了
否则里面的大多数内容不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