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民广场中华文学风语阁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者: 碧彧 | 来源:发表于2022-02-03 07:06 被阅读0次
提起朱熹哲理诗的创作,人们常举《观书有感》为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称赞它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富于理趣。
《观书有感》尽管不同于一般的哲理诗,毕竟一望可知是哲理诗,而《春日》诗形象更加鲜明,情景更加生动,描写更加自然,读了但觉春光满眼,如身游其间,竟不知是在说理,则其构思运笔之妙,尤胜于《观书有感》。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 朱熹

译文

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地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赏析

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

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近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诗以“总是春”收官,都落到“春日”上。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创作背景

这首诗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推算出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已被金人侵占,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一种虚拟。作者也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而此诗却写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潜心理学,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因此此诗其实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的。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相关文章

  • 遇梅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春之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立春好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

  • 初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春日》作者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 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2019-03-14

    等闲识得春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 春意阑珊,踏青好时节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

  • 春意盎然的诗句

    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春山日暖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bsk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