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今天,我即将搬离成都。在这之前,我已经在成都生活了四个月。不同于旅游和出差的匆匆一瞥,四个月的时间,我们曾真实地在成都生活过。虽然说想真正融入很难,但我们也曾像隔壁的本地老伯一样,早起去大菜市场买菜,也曾去附近的商场逛街看电影,也曾像吃腻本地口味的小情侣一样偶尔去吃烤肉小寿司换换花样。
离开成都的这一年,偶尔还是会闪回我们在玉林路的小巷子里遛弯的情景。我们刚买完水果回来,坐在一人粗的老榕树下的长椅上,旁边黄色的玉兰花开了,闻起来很香,巷子尽头的小广场上,是一桌桌打麻将的叔叔阿姨们。这情景真实的仿佛不是回忆,让我有一种现在就坐在那条长椅上马上要起身回家做饭的错觉。
我想是时候聊聊成都的吃喝和生活了。
好巴适和好安逸
去成都之前,各种影视作品和互联网给我留下印象是四川人会一口一个“巴适的板”。“巴适”这个词就是四川的代言。可到成都才发现,大家不说“巴适的板”,而是张口闭口“好安逸”。
好安逸在很多地方可以用,你觉得舒服可以说,你觉得好吃可以说……
好安逸就像是成都的气质。一方面生活确实安逸,老年人早上会去买买菜,下午会打打牌,打牌的时候要喝茶,公园里也有茶馆,节奏慢得很。就算是上班族,就算是一周上六休一的私企上班族,仍然有人要在下班之后过夜生活到半夜三四点。白天的工作节奏呢,自然是比北京慢很多了。(关于这一点我其实没发言权,闪闪给我讲的)另一方面呢,是成都的性格比较温婉,尤其是跟重庆比起来。“巴适的板”在重庆说的比较多,发音特点就显得很热情豪爽,人们的性格也是如此,就像重庆这座城市地形高低起伏大开大合,火锅火辣热烈加汤也要加辣汤;“好安逸”的发音就显得平缓柔和了许多,人们的性格里温婉更多一些(当然是相对的),就像成都的地形就是大平原的,气温比重庆要低,即使是类似的火锅,也比重庆的低那么几个辣度,更柔和一些。
所以过惯了北京那种快节奏生活的人,应该是很向往成都的这种安逸的,但前提是你真的能够融入这里的气候和人们。
阳光和湿气
成都气候应该是一众南方城市里很友善的了。我12月下旬的冬天去过成都,还有穿短裙丝袜的姑娘,银杏叶正是金黄的时候(北京的银杏11月就光秃秃的了),室外的温度还挺适宜,室内的感觉也没有寒气入体的感觉,穿一件厚的睡衣应该足够应付了。我们离开的时候已经是七月底,入伏了,也并没有热到闷到睡蒸笼的感觉,仍然还可以接受。
唯一受不了的是湿气。南方的城市确实空气湿度大,用闪闪的说法是完全不用贴面膜也能保持皮肤的Q弹水嫩。我这样皮糙肉厚的北方糙汉都感觉皮肤变细变水了。但相应的代价是手脚会起白色的小疹子,会痒,我猜是湿气重的原因?
与此同时,阳光也成了稀有物品。租房子的时候中介就讲,成都人租房子都要找一个有大阳台或者大落地窗的房子,因为成都的阳光太宝贵了,要抓紧晒太阳的机会。实际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多云阴天和雨天确实占了比较大的比重。成都的雨是淅淅沥沥一下下一两天的那种,不大,在家里听着雨滴打在屋檐和树叶上,看着远处路上零星几点行人,其实是挺享受的一件事。
虽然阳光少,但少数出太阳的日子仍然是明亮的。明亮到白色的鞋子仍会增白三个度,人在阳光下甚至白的发光。如果正赶上三瓣梅开花的日子,你会看到满墙的紫花,有种紫到妖异的感觉。
至于到底有没有传说中的湿到衣服内裤几天干不了的情况呢?答案是没那么夸张啦,其实开着窗户一天还是能够晾干的。但木质家具,尤其是厨房厕所这种背光潮湿的地方的木质家具,确实会发霉。所以我感觉在南方还是要避免木质家具。
有时听懂和有时听不懂的四川话
去成都之前,我知道成都有川普,但没想到平时大家说话压根不用普通话,而是四!川!话!!!如果只是旅游其实还好,你遇到的本地人听你说普通话也会用普通话回答,而且多听几遍加上语速比较慢的话其实是能听懂的。
但难得是日常生活和工作,尤其是工作。毕竟同事们都是四川人,交流都是用四川话,还是语速飞快的四川话。最难的是开会的时候,需要一边翻译一边飞速的理解内容。(以上内容来自闪闪讲述)而且我发现每个人说四川话其实在某些发音和语速上是有细微的差别的,这就导致了你可能能听懂甲说的话,却听不懂乙说的同一句话。截至目前,我学会的唯四句四川话分别是:好安逸;好多钱(多少钱);脑壳痛(头疼);瓜娃子(傻子)……
其实想想,四川方言就是四川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不管是川剧还是川味说唱,都离不开四川话这个根,所以也是应该传承和保护的,但是成都想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就必须开放包容,打破语言的壁垒,这样才能接纳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好矛盾啊。
勃勃生机和“勃勃生机”
成都温暖湿润,意味着成都像所有南方城市一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毕竟天府之国不是白叫的。骑行在玉林这边的小巷子里,基本上晒不到太阳,全都是遮天蔽日的大树,榕树和黄桷树最高,有的有五六层楼那么高,得两人合抱。榕树的气根从枝干上一条条地垂下来,好像走入了雨林。
三月的时候桂花还没谢,还能闻到淡淡的香味,四月初玉兰就开了,然后是三瓣梅、广玉兰,仿佛一年下来有数不尽的绿色和花。六月的时候,能看到巷子里东一棵西一棵的批把树上挂满了淡黄色的果子。有这种旺盛生命力的加成,成都的人家们也喜欢种花,从三四层的小楼到二十几层的高层,窗户外面总摆着几盆正开的花。
但对于有的东西来说,真的就太“勃勃生机”了,简直是“勃勃生机”到发指。对,我说的就是蟑螂。南方的蟑螂确实可怕,刚搬过去打扫卫生的时候,从橱柜里、床头柜抽屉的背面,甚至是沙发的缝隙和背面,都发现了蟑螂卵……晚上的马路上也曾见过会飞的……但他们也不是不可战胜的,保持卫生和一支进口蟑螂药就可一战,当然最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处女座女友。
小菜场和大菜场
毕竟是勃勃生机,毕竟是天府之国,第一次去玉林大菜市场的时候,我为这里丰富的物产所折服,并且发自内心的感叹,南方真的是好啊,就算闹饥荒也比在北方生存几率高,光青菜就多少种啊~
莴笋就有青色的白色的两种。芹菜大部分都是小香芹,按时令还有发白的小芹菜。叶子菜不常见的就有油菜花、红薯叶、豌豆尖、南瓜苗、空心菜,还有我叫不出来名字的。包菜是一种青绿色的、叶片很薄的、尖头的包菜。从手指粗细到罐头瓶粗细的竹笋,绿纹皮苹果大小的小南瓜。姜要小只很多,看起来完全和北方的是两个品种。尖椒像是柿子椒和北方尖椒的结合体,肉更薄,还有红色的绿色的二荆条以及叫不出的其他辣椒。
十几个猪肉铺子都像是当天现杀的猪,猪肉摸上去有种黏黏的油腻感觉,不同于冷鲜肉的水感。禽类铺子很多,不卖泛着粉色的冻鸡胸冻鸡腿,鸡胸鸡腿鸡翅内脏一应俱全,全是当天宰的,肉泛着黄色,像是三黄鸡,当然价格也相应的略贵。鸡蛋卖的最好的是散养柴鸡蛋,香,没腥味,但价格是普通鸡蛋的近两倍。
小区附近的小菜场的老板们就更贴心和细腻。他们会把当天的菜先清洗一遍,无论是难洗的叶子菜还是其他。土豆有的擦成丝卖,有的和青笋一起削干净皮整齐的码在一起。边上还有一个大个泡菜坛子,泡椒泡姜泡菜都有。
你大概也发现了,虽然品质更好,而且服务贴心,但相应的是价格上去了。成都人在意吗?不!在!意!!!年轻人不在意,普遍印象中比较抠儿的老年人也不在意。逛大菜市场的大部分都是大叔大婶,但他们舍得在吃上花钱,鸡蛋要买柴鸡蛋,十几块一斤的小樱桃该买也一样买,菜场门口三四十一斤的肺片,每天都排着长长的队。
所以为什么成都人做饭好吃?为什么成都人的口味更刁?材料丰富新鲜优质不说,还省去了初加工的时间和精力。最最重要的,舍得给吃花钱。这样,做饭不像是每日的例行公事,更像是一种享受了。
经历过生死的人,人生哲学大概就是享受生活,活在当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