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年纪比较大的人说,他现在还能背《出师表》,真的佩服。只记得当年我学这篇的时候,感觉生词生句太多了,又长,很难背很难理解。什么叫“陟罚臧否”?“咨诹”又是个什么鬼?
而且当时对三国不怎么感兴趣,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
现在重读有一种感觉是与之前重合的,那就是读后倍感激动,因为此篇情感太饱满,拳拳之心感动天。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这是诸葛亮最大的遗憾。我想他在五丈原的时候,恐怕想把那首初见刘备的诗的后两句给改了: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最憾主公去,折我平生志。
那诸葛亮的政治理想、伟大抱负到底是什么?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才会与刘备不谋而合啊,现在,最好的合伙人走了,不管客观环境如何,他都很难独自走下去。
他若是真正的聪明、大智慧,那么玄乎,那就应该在刘备病死之后立即归隐、消失,而不应该接受“托孤”,继续去完成那本就不可能完成的梦想,因为诸葛亮的政治抱负是有着很大的阶级局限的。
正是因为东汉统治者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才激起广大农民阶级的反抗和斗争,最后形成各地军阀称雄割据的斗争形势。而诸葛亮不顾这种现实,强调“兴复汉室”,有一种让最高统治者姓刘的执念,这正是他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
除了他被神话的部分之外,我想诸葛亮的可敬和可爱之处或者给予现代人的启发就是他对于梦想的执着,并且一步步的为之努力。包括吸引刘备的注意,有了三顾茅庐的恩遇,固江山,封相,出师伐魏等等。
诸葛亮不仅有规划,还有具体措施。为了实现梦想,他一方面率兵亲征中原;另一方面对内政提出积极建议,主张开张圣听、赏罚严明、谨慎用人,这在《出师表》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这些主张是针对当时蜀汉统治的时弊而发的。作为一个政治家,能够分析、认识社会现实,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医治方法,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
因此可以说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并不完全是出于回报刘备“三顾”的恩遇,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恢复汉室”的政治抱负。他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正是他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表现,直到最后死在追梦途中。
如果从这点来说,诸葛亮也就没有那么遗憾了,因为为梦想付出一切都是值得的。
《出师表》语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率直质朴,言辞恳切,突出忠贞。
有人计算过文中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
对于后主刘禅,诸葛亮也只能打感情牌了。如此,即便他讨人嫌,刘禅也无法奈他何,处处把先帝带着,刘禅若是想说什么,便有不孝的嫌疑。还好,刘禅前期是听诸葛亮的话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里还记载刘备曾对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所以我觉得不管刘禅优不优秀,应该都不会喜欢有诸葛亮这样式的人物存在。因为人一旦落入权力的漩涡,就很难清醒,光芒四射、功高盖主的人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想想吕不韦、韩信……
所以后期的刘禅还是宠幸了宦官,加速了蜀汉的灭亡,或许他的心没有那么强大吧!不能超越老爹,更不能超越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