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人间词话》(八)

作者: 张馨28 | 来源:发表于2018-08-31 16:19 被阅读14次

    365/233

    早期诗词原无格律。格律本来是自然律,后来才变成规规范律,即格律。

    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本身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情感。“情”是诗的核心。而“情”是心感于物的“激动”,这“激动”也和脉搏、呼吸一样,是人本身的一种生理机能,表达出来也要合乎自然。但是,诗歌里的“情”多数和散文不同,它忌直率,忌一览无余,往往一唱三叹,往而复返。于是,最初的诗人就借助一些形式来表达这种缠绵不尽的情感,比如平仄交错,抑扬顿挫,押韵具有荡漾悠远的回环之美,排偶有富丽堂皇的整齐之美等。自然而然的,平仄、对仗、押韵、双声、叠韵、重言等,帮助早期诗人来更好地表达内心强烈的情感。由此可见,最初的诗人是借助语言和音律来表情达意,这本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一种无心之举。他们无意为之,无意于规律而合乎规律。后人对此进行研究,有意归纳总结,体味其妙处之后,有意模仿,如法炮制。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尤其是律诗,讲究平仄和对仗。平仄要求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律诗首尾四句要表达主题思想,中间四句必须排偶,用来丰富主题思想,使之更加形象。这种要求渐渐成为一种规范,自然律就成了规范律——格律。如:双声、叠韵起源于梁武帝,他身边的人随声附和,后人也逐渐模仿,就形成了双声、叠韵等习惯。格律沿袭下来形成固定的格式之后,渐渐趋向僵化、呆板。但是,一流的诗人能从格律中跳脱出来,在整体中酝酿出变化来。是天才,当感情迸发时,会自然而然地用合适的音律来抒发情感,但是,如果没有最适合的格律,他们也不会拘于此,感情奔涌无法遏制之际,就会随心随性,转化为最自然的表达。例如,崔颢的《黄鹤楼》虽然格律并不严谨,但却是大家公认的千古佳作。也就是说,天才的诗人源于格律,但决不拘于格律。因此,格律不能束缚天才,而庸才,有无格律都不能出彩。

    总之,诗词,情感才是核心。格律等音律都是形式,是诗人表达情感的途径和方式。选择何种形式,要由诗歌的内容(情感)来决定。恰当的格律有助于诗人表情达意,同时,也具有一种音律美,读起来或铿锵或缠绵,余音绕梁,那种音乐美,也有利于走进诗人内心,体味其情感。

    三、从音韵声律的角度来赏析品味这些诗词。

    1.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本诗开篇就不同凡响,连用七组叠词。这些叠词刻画出诗人失魂落魄而又不甘心,有意无意去到处寻找,那种无助与茫然,使周边的环境更显得冷冷清清,内心愈加凄凉,凄惶无依,透彻心扉,凄凄惨惨。细看这七组叠词,“寻寻觅觅”平音叠韵,比较舒缓,感情比较凄婉,“冷冷清清”语气在低徊缠绵处开始上扬,情感也变得更加哀怨,“凄凄惨惨戚戚”比较急促,高潮处戛然而止。情感也变得凄厉,达到顶峰而痛彻心扉。反复吟唱,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极富节奏感。感情也随之哀婉凄楚,如泣如诉,弥漫全诗,萦绕在作者心头、眉间。第二阙中,又用两组叠词,“点点滴滴”,很有节奏与动态感,那一点点,一滴滴,不仅是滴在梧桐叶上,更击打在作者悲凄的心头,如离人泪,击中内心所有的凄惶无助。感情到此已达顶峰,再也无法言表,于是,作者再也顾不上含蓄,积蓄已久的情感一下子喷薄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能囊括这所有的哀怨凄楚心疼心酸?音韵极高处,情感极深时,诗歌截然而止,绝尘而去,只留下余音环绕,不绝于耳,情感萦绕,浸透身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解读《人间词话》(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bxe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