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天时间读完《不要用爱控制我》,感触很深。
作者是由帕萃丝•埃文斯编写一本书籍,本书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这些下意识行为。揭示背后的实质、解开我们的困惑和痛苦,使用我们学会识别、理解和应用控制,使我们的生活远离暴力,更加和谐、幸福。
作者帕萃丝 埃文斯是美国人际关系研究中心创始人,畅销书作家。本书属于心理自助读物,被誉为人际关系领域的一次“根本性突破”。中文版由郑春蕾和梅子翻译,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作序并推荐。武认为,每个家庭都应该拥有这本书,因为有太多的家庭正在以爱的名义控制着亲人(爱人),把控制说成爱,是最常见的谎言之一,而且对这个谎言,我们很容易信以为真,并因此受伤或伤人。典型案例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就是一个以爱为名控制爱人的故事,结果总与初衷背道而驰。
为什么会这样?
先看一个案例:小明3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带他到城里给他买冬天的衣服。走走停停了一个小时,时间有点晚了,于是他们急急忙忙从商店里出来吃饭。小明有点累,结果一不小心摔倒了,膝盖很痛,他开始大哭了起来。
他的父母急忙拉起他,几乎同时说到:“你又没有受伤,哭什么。你就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别浪费时间了,也不怕别人笑话。”这些话影响了小明的感受,扭曲了事实。这一经历对小明产生了负面作用,他的内心体验因被父母从外在的评价而扭曲,并逐渐迷失自我。
在那次购物事件中,小明听了他父母的话后,开始相信他膝盖疼痛是不真实的,或是不存在的,“我没有受伤”,这样他将渐渐失去知觉认知。他会觉得流泪一钱不值,“我没什么可哭的”,这样他将渐渐失去情感认知。同时,他觉得这样做很不好,“我只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他将会失去对坏事的直觉。如此这般,他被教育成只相信事实的反面。
小明的父母混淆了真假。他们根本不考虑小明的感受。随着一些看似不经心、平常的话灌入小明的耳朵,比如“你又没受伤”,小明被教导成不再信任自我。他逐渐与感觉、知觉甚至直觉相违背。如果他完全丧失了自信,他就会放弃思考,不假思索地根据别人的想法,或听从别人行事。甚至他可能拒绝思考,完全感情用事,而根本不理会自己的思想。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正常自我的建立是一个自内而外的过程。人天生具有感觉、知觉、直觉和思考四种功能,我们通过这些功能所提供的信息来了解自己,并给自己下定义,即给自己内心明确一个界定,并划出与外界的精神分界线。若被外界评价控制,精神边界就会被侵犯,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感、知、直、思的四种功能就会错乱,内心就会模糊,就如滴入水池中的一滴墨水,会逐渐迷失了自我。长此以往,就会造成被动人格分裂。陷入人格分裂的孩子,不能根据自身体验来完善自我,会习惯性否认自己,毫无意识地接受别人的评价,并按照别人的期望和评价来扮演自己,且没有理性、温情和宽容。保持真实的自我,虽然痛苦,但结果却会不断走向幸福。没有被控制的孩子,根据自己的体验来定义自我,体验是真实的,并以真实的面目清晰地表现出来,因此,他能给正确认识自我,并不断完善自我,真诚而又充满爱心。
人们为什么要以爱的名义进行控制呢?
控制是控制者的心理需求,需要外界的认同与接受,从而维护自己的身份和面子,通过控制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控制源于幻觉(理想),控制者想让“理想”( 比如:“别人家的孩子”或“梦中情人” )变成现实。在此过程中,被控制者会扭曲自我,被控制者也因生活在虚幻中而陷入痛苦。
孩提时代,成年人是孩子的上帝,但即使是上帝也不能随便给人下定论。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千万不能控制(压制)孩子,不要随意给孩子下定论,不能用命令代替询问等等。
关于这一点,克里希那穆提在《教育就是解放心灵》里也主张不要控制,不要强迫,不要恐惧,否则,心灵就会失去自由完整,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就会失去深刻的敏感性,无法专注地正在发生的“事实”无法保持纯然的察觉,从而陷入机械与麻木。佐藤学也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提倡,要营造润泽的教室,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氛围,惟其如此,孩子才能身心舒展,认真倾听、思考和对话。苏霍姆林斯基更是强调这个问题,他不给不及格的学生打分,给孩子留下希望,留下进步空间,更不会随便给学生下定论。这是基于对生命本身的信任,因为生命本身具有无限潜力,未来具有无限可能性。所以,干国祥老师主张“对灵魂无限信任,对错误零度容忍”。信任,即对(生命)未来的“高期待”,容忍,即对现实(的“细跟进”(专业帮扶,纠正错误)。惟其如此,才能使“实然”走向“应然”。
怎么才能不去控制别人?
远离幻觉,走向真实。
怎么才能摆脱别人的控制?认清真实的自我;警惕自己的精神边界;并保持不被侵犯;把你的生活建立在真实世界里;遇到别人给你下定义,回一句“什么!”记住,只有你才真正了解自己,谁也没有资格给你定论,别理会这些有意或无意的胡言乱语。
附录:精彩摘录。
有些人习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却一点都意识不到这些行为的破坏性。当你遇到这些试图控制你的人时,你的个性就被“抹杀”了。控制大多是无意识的行为。无意识不是强制的理由,它只是让强制成为可能。一个难题就是一个好的老师。如果一开始就忽略了答案的某一细节,以后,它随时都可能给你带来麻烦。爱往往成了控制的理由——目的很好,结果却不一定好。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人格分裂及其后果给自己下定义,这是我们的自由。非正常地建立自我。孩提时代,成年人是孩子的上帝,但即使是上帝也不能随便给人下定论。只有在演戏时,别人才能够决定你的角色。真实生活中,如果有人按他们的意志给你分派角色,他们就是在玩“伪装”游戏。评价陌生人是一种古怪的行为。逆向联系是控制行为的开始,对于别人的情况,我们总会有不了解的地方,因为这些都是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泰迪——假想的爱人。藏在幻觉背后的力量。善良的人也会受到幻觉的影响。控制者和被控制者。他说,他并不想控制她,只是想使“梦中人”变为现实。控制者生活得并不快乐。那些控制者本人也会生活在焦虑与恐惧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控制者的行为是无所畏惧的。他们究竟害怕什么呢?不能自拔也无能为力幻觉存在的主要目的:为控制关系披上一件理性的外衣。控制者最害怕被控制者有独立的倾向。对于控制者来说,最不希望他们的伴侣具有认识自我的力量和勇气,因为这种个人意识就是分离的迹象。为了存在,“我”必须是对的。如果我是正确的,那么他们必须是错误的。为了存在我必须是对的。我的“自我塑造”不会出错。控制者的恐惧。使自己免受恐惧采取的措施,比恐惧本身还要令人恐惧。一个人不需要思考就可以使用控制策略。逆向建立自我的人,最大障碍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已经建立了某种逆向联系。真实是幻觉的破坏者。强制性力量是为了寻求社会认可。强制性力量如此有力,如此坚定,如此持久,不容忽视。因为它是人类意识的本身。自由赋予我们个性,让我们定义自己,创造价值,每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力是神圣的。首先,要打破幻觉。只有记住自己是如何为幻觉所控制,方可打破幻觉。明白问题的根源。像你这样的人如果不想变化,这个世界将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与强制力共舞。只要人们对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他们存在的世界就会充满困惑,甚至困惑于自己的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