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擅长写故事,不过喜欢胡思乱想,喜欢玩剧本杀,更喜欢开脑洞的电影和小说,还有曲折离奇的段子。
之所以提笔写这一篇轻科幻微故事《真实的人类》,其实最初是缘于我从小对克隆话题的浓厚兴趣。之所以说是“轻科幻”,因为这个梗其实比较简单,就是关于一个克隆人的觉醒,及其对冷酷的人类社会的控诉。
我的父亲大学时候修的是生物学。从小,我就对父亲的书房神之向往。刚开始对生命起源、古生物和进化论颇感兴趣,后来则开始迷恋克隆的话题。
克隆的话题中,最大的争议的是关于克隆人引发的伦理问题,这一度是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热点。我这个故事的标题《真实的人类》,原本是前几年热播的一部美剧的名字,那部剧讲的是智能机器人通过进化在获得自主意识后,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本故事借用了这个美剧的名字,但是故事锁定在克隆人,而不是机器人。
机器人和克隆人都可能在现实世界中扰乱伦理,但是,即便机器人在美剧中“觉醒”并获得思想和情感,但机器人毕竟是合成体。而克隆人原本就是真实的人类,只是孕育方式和出生方式与我们普通的胎生人不一样。
克隆人的基因和原型人的基因一模一样,因此其外貌体型会和原型人非常像,这种相似程度类似于同卵双胞胎。
人终究是有人格尊严和社会角色的,虽然在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人的记忆可以移植,不过人的性格、情感、行为习惯和心理特征是不可被克隆的,因此克隆人的诞生必然挑战伦理道德,扰乱家庭关系。
我写这个故事,想要表达的也是这样一种观点。首先谈谈对故事男主的设定,一个克隆人,他的原型人在一场化工厂爆炸事件中丧生,原型人的妻子不堪忍受丧夫之痛,于是请科技机构克隆了自己的亡夫。妻子的本意是想与克隆丈夫一起生活,但是却终究无法将克隆人当成真正的丈夫。
为什么将死亡原因设定为化工厂爆炸事件,只是因为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电影《惊天救援》正在热播,当时我看这个电影的时候,为那些在化工厂爆炸事件中死亡的群众以及牺牲的消防队员感到深深的伤痛,于是就不自觉地将这个背景“借”了过来。
再说对于这个妻子的角色设定,她是一个画家,一个美人,一个忠诚的伴侣,深爱自己的丈夫。其实关于她的职业,可以有千万种设定,但是我选择画家,一来是出于我自己对那些有艺术天分和艺术造诣的群体的仰慕,二来是最近读一本英国小说《沉默的病人》,女主艾丽西亚是一位画家,在丈夫暴死之后,她精神崩溃,彻底沉默了,最终被送进精神病院。
我非常喜欢《沉默的病人》里艾丽西亚这个角色,她美丽而隐忍,热爱生活,热爱家庭,却常常陷入忧郁,我心疼她的遭遇,也倾慕她的才华,所以也想在自己写的故事中植入这样一个女画家的角色。恰好那阵子写《真实的人类》这个故事,所以就将女主设定成一个画家的角色。
小说中有个情节我印象非常深刻,关于艾丽西亚在艺术康复室画了一幅画,在火海中一个男人抱着一个女人,作者写道,不知画中的男人是将女人从火海中就出来,还是准备将她抛入火海。我读到这里觉得非常棒,这个细节象征着艾丽西亚内心的纠结,渲染了两位主人公之间关系发展的种种疑云。
我在《真实的人类》开篇的时候也描述了女主的一幅未完成的画作,很多细节都未处理,因此看不出来那女子是怀着求生的希望迈向岸边,还是一心求死走向海中央,远处的那一片云霞让人难辨晨昏。
我想借这幅画渲染一种悬念氛围,这幅画也是女主内心世界的隐喻:她一方面很想借克隆丈夫重新燃起爱情与生活的希望,另一方面却无法把克隆丈夫当作自己内心深爱的真正的丈夫。
从生理学来说,这个克隆丈夫与死去的丈夫有着同样的基因,算是亡夫的孪生兄弟。从伦理学来说,克隆丈夫的出现本身就破坏了家庭关系和道德伦常。从感情上来说,女主无法将克隆人当作丈夫来对待。这样一来,矛盾就产生了。
直到克隆丈夫从蛛丝马迹中了解到自己的身世,了解到自己只是一个替代品,而且是一个失败的替代品,那么矛盾演化到高潮,一个被嫌弃的毫无用处的克隆人将何去何从?
科技的进步不可思议,但是冰冷的科技革命,是否给人文关怀留下了应有的空间?这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即将面临或者说正在面临的一个问题。
克隆人其实和正常的胎生人一样是血肉之躯,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灵魂的人;但是,失去价值的克隆人最终被当成毫无尊严的商品被销毁了。这个故事留下一个冰冷的悲剧性结尾,希望留给读者一定的思考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