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凌晨睡觉之前还在想5月21日是奶奶的忌辰,想从孙女的角度好好地为她写一篇文章。没想到今天吴老和袁老相继与世长辞,心里很不好受。
今天才想起来几年前就有幸在《朗读者》这个节目上看到过吴孟超院士,那时候他已经是96岁高龄,看着精神很好。吴老被称为“中国肝脏外科之父”,他16岁从马来西亚归国,直到90年代才第一次回到马来西亚父母的灵前跪拜。这中间隔着的几十年,实在是不容易。
他一手开创中国肝胆外科,是肝胆界学子的恩师,如今桃李满天下。直接经他的双手就救回了接近1.6万个生命,1.6万相比中国上亿肝病患者好像不是很多,但要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突破各项医学难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治好每一名患者又需要站在手术台上多少个小时,真的很难想象,而且那手术台一站就是一生。
他笑称“我的名誉算什么,我不过是个吴孟超嘛。”但在我心中,他的医德匠心成就了不平凡!
而袁隆平院士—享誉全球的“杂交水稻之父”,我们是从小在课本上认识他的,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但依稀记得书上有一张他在稻田的照片,今天再次在手机上看到,顿觉时光飞逝。
在我心中,袁老永远是六七十岁的样子,把手中的水稻当作孩子一样疼爱,他的身影永远忙碌在水稻试验基地。他是扎根稻田的英雄,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袁爷爷。
这二十多年间其实很少看到和他有关的报道,也很惭愧,直到今天因为去世才对他有更深的了解。他享有共和国最高的荣誉,生活却过得极为简朴,为人更是低调。做科学研究的人好像都是一根筋,无论是梦里还是躺在病床上,心心念念的都是他的水稻,而且已经到了91岁高龄,最后也几乎是倒在了岗位上。这种品质让无数人汗颜,怎能不敬重!
今天看到他在长沙医院接受治疗的消息,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医疗技术是不是最先进的,国家要不要派最好的医生去治疗?因为凡是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愿意接受他的病痛和离开。但让人惋惜的是英雄、功勋、脊梁最终也会倒下,我们根本无力阻止这种自然法则。
今天,全中国都哭了,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送别袁爷爷,但又舍不得他离开。如果有机会我想去稻田看一看,也会更加珍惜每一碗米饭。如果说吃饭前,基督教徒有感谢主的仪式,那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我们应该在心里感谢袁老!
我们又总是不得不接受很多人的离开,包括我们最爱、最熟悉的亲人朋友,也包括那些活在历史故事里、影视作品中、刻在纪念碑上的人物。前者与我们自身有着密切的情感联系,但谁能说后者与我们不是息息相关呢?哪怕不曾活在同一个时代,但在那些烽火连天、饥寒交迫的年代,没有他们的努力和牺牲,哪会有后来的我们!每次听到他们的事迹,都不禁为之动容。虽然不能在第一时间送他们最后一程,但有一句话“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刻在每个人心里的。
还记得每次出席阅兵仪式、抗战纪念活动的老兵吗?他们几乎是百岁高龄,我也害怕听到他们逝世的消息。没有经历过深切苦难的人,真的很难体会到他们看到祖国一派繁荣景象的时候的那种心情,用热血澎湃、欢欣鼓舞、百感交集这些词汇都显得很苍白。
我想,中国梦应该就是每一代人的梦,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哪怕还不是一个完全实现的梦就已经很幸运,很幸福。遗憾的是,很多人真的来不及看到,因为总是会有牺牲的。我实在不想再提及那些牺牲在抢险救灾、驻疆防线上的战士们的名字,因为每次都是无尽的心痛。希望这样的牺牲越来越少。
如果说哪些人必须要记住,我觉得是:一、生我们养我们的人;二、用生命保卫我们的人;三、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造福人类的人。
我想他们是带着对后代子孙的祝福离开的,在我们看来他们已经奉献了太多,可他们自己倒不觉得,如果有来日,还想要贡献更多力量。如果他们不在了,可能最欣慰的是还会有人接续他们的梦想。
我们不必去谈每个人留给世界的意义和价值有多少,因为必定是不同的,而且有的默默无闻,有的家喻户晓。但我们至少要记住那些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他们做出的这种选择本身就很了不起。我相信每个时代都会有很多人为这种精神接力,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是说说而已。
不能做国之利器,也要添上一砖一瓦,这是我们需要牢记的时代使命。只要力所能及,其实每个人都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