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陈村故事读书
修谱纪事~寻亲之路之二

修谱纪事~寻亲之路之二

作者: 陈红中 | 来源:发表于2023-04-26 19:30 被阅读0次

    上次修谱,主要由东门二十五陈新民,退休回村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修的,由于资料缺乏,加上经济等条件局限,十多年时间完成手抄版两本(现保留)。后来由东门二十五陈哲卿等出资负责,才在2000年印制出版,印了约有五十本。     

    我拿到家谱时,已印制两三年了,听到的一个信息是,磊上分支有人,千里捎书到陈村同姓战友,说明他们支系有印刷错误,需要更正!是否得到回应不得而知,我后来猜想陈新民前辈,可能都没有看到过正式的印刷版本,因为,印刷出版时间也是他的离世时间,或许他参与了印制中的校对工作,可见他念念不忘的并拼尽全力完成了《陈村陈氏家谱》,才离世而去。 

    因此,这次来磊上的另外一项任务,就是找到写信的人,以便在续修家谱时得以修正。很快知道写信的人是二十七世陈寅书,他现在举家定居重庆万县,是三线建设干部,因为与本村同辈西门陈天定是战友,第一时间写信提到家谱错误之处,可惜当时不是家家有谱,加上物是人非,很难回复。

    当我手机联系到他时,他已耄耋之年,耳聋眼花,但对此事还记忆犹新,建议我用手写微信交流,原来他在二十多年前回来过,前后几次来陈村去上树垣,与陈新民等宗亲探究本支的迁徙和宗亲关系,并重修了本支的神祉,反复校对了与陈村东门支系关系,才有了写信这一说,但我保证在续家谱时一定修正无误时,他十分激动,表示大力支持家谱工作,并不顾年老体弱,担负起本支的续谱工作任务。  

    寻亲一定要认亲,也是源于认亲。在我们当地对于一个认亲的人,总会得到广泛的认同和赞赏,我们村里人常说,"这娃认亲的多哩”,这不仅仅只有赞许认同之意,也包括了热爱、爱护、亲近等众多之谊。我想认亲也不仅限于血缘、还有文化、素养、礼节、情怀等多种缘由吧。

    近年来,我一直保持着同寅书的信息往来,他年岁虽长却与我同辈,交流沟通会简洁直接,我能深深体会到一个远离故土的老人,对故乡和宗亲的绵绵卷恋之情,如他的一对儿孙,分别取名陈磊和陈上,怀念故土磊上村之情真是溢于名上呀!经反复沟通探究,终于弄清上树恒转磊上支系的源渊,这比原家谱上表述的,迁上树垣定居磊上,更清晰,更丰富。

    大约在乾隆年间,东门20世陈百盛率子孙从陈村迁移到上垣树村,南边约一公里的山庄上定居垦田,通常叫社树垣。建有土窑洞七间,耕田一百余亩、石磨、石磙石碾等生活设施。地多人少,生活富余,家传老人常说:一顿饭能吃一斗米的蒸饭就好了。可见这支系家人,人勤地肥,多么盼望子孙繁盛,但受饥荒年限所致,人口却跌宕起伏,二十二世兄弟五人,到二十六世仅剩一幼子,十分地狐单凄苦,差点断代。     二十六世陈森林,一岁时失去父母,由磊上外祖父张步清抚养成人,结婚生四子,并在磊上购置房屋土地,并一直游走两地之间,上树垣的田地,雇人耕种,收粮平分,至1958年公社化,才完全放弃上树垣田产定居磊上。现传承10代,现有人口45人,其中,男19人,女26人。长子陈寅卯(见小传)定居福州,陈良之子陈伟,厦门大学毕业,1998年定居澳大利亚。三子陈演书,国家干部,定居重庆荣昌,其子女均在重庆,其余两子及子孙仍居在磊上村。

    基于同磊上村宗亲的认亲,深深感触到,所有寻根与寻亲的人都在相向而行,你在寻,他也在寻,只是在时间地点与空间上总是擦肩而过,但不管费多少路经与时间,一旦相接,一定有碰撞的温情的炙热的火花。因此,在认亲的道路上,不管花费多长的时间,多少冤枉路程,多少口舌,都不要错过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点事,或许在你认为的不可能中,全是可能,甚至可以诠释我们这个家族的力量和密码。 

    说起来也很冤枉,有时真有骑驴找驴的尴尬。如:大约三十年前,我一个同学就告诉过我,他们安定村有我们村迁来一支陈姓,我也曾多次去过安定村,但都未联系上,开始修谱后,同样花费了很多周折才取得联系。直到一天,我在本村见过现在辈份最大的二十四陈苏恩时,他说这是离他家最近家人,十多年前他们还共同聚过餐,真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只是迟到了一点。

    还有南庄二十五世陈全子,因父参军未有音讯,生活所迫,随母改嫁迁邻村韩侯,坚持不改名更姓,代代相传,最后,由孙子辈将遗骨安葬在南庄雕琢凹,魂归陈村。等等,在寻根寻亲的路上,有很多人都在负重前行,不畏艰难,不畏辛苦,只为心灵有所归宿,而修谱人,甘作一个路标,一盏路灯,指引那些有家国情怀的人,背负先辈重托的人,砥砺前行,早日达成所愿!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修谱纪事~寻亲之路之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cnv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