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有父母关爱子女的慈,比如在自然界的母狮子会保护小狮子,又或者牛群会围成一圈保护牛群的幼仔,这种慈是为了更好地繁衍后代而刻在每一个比较高等的动物的基因里的东西,相当于是一种本能(没有丝毫贬义,有时候本能也是一定且必须的)。
然而,子女关怀父母的孝,却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毕竟这违背生存的本能,你不会在自然界中发现小狮子去保护母狮子,却会发现这些小狮子长大以后要把自己的父亲赶出去,以自己成为国王。你不会发现小牛在父母保护自己的时候想要去保护父母,你也不会发现,小牛在长大以后对自己的父母照顾。但是对于人类来说,违背动物界的生存的本能,意味着人们已经超越了本能,意味着人们已经进入了更高层次,这很难,很不容易,但是却同时凸显了人之为人的高贵性,为什么孝那么重要呢?因为孝是人类在更高层次的本能,就像动物世界有慈一样,在人类社会必不可少。
但是,孝到底是什么呢?怎么做才能算真正的孝呢?就让我们结合孔夫子的看法,进行分析吧:
孝到底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呢?当你本来并不想实行孝,可是无奈生活的世界有这样一种规则:你必须在父母老之后孝敬父母,否则关进监狱,最后你百般无奈的还是遵守了这项法律,并且虽然心里10,000个不情愿,但是却还是挺热心的孝顺父母。这种情况之下你所表现出来的孝还是孝吗?从表面上来看的确是,你的行为和其他孝人没有丝毫区别,可是孔子看待任何事都要刨根问底,追求你做这件事的心,因为只有内心才能体现人真正真实的一面,他认为,这种被逼无奈的孝根本不能算作是真的,而只是一种行与表面的装样子而已,和真正的孝简直南辕北辙。而只有自己心中的那颗仁心外推所形成的孝,才是真正的孝,发自内心,充满着德性的光辉,而在仁心外推这种情况之下表现出来的孝,是真正可以发挥作用,成人,成事,成就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
但是,一个人的的确确想利用内心的仁心进行外推,却有可能不知道到底该怎么行孝(从这里可以看出,虽然做一件事的内心是最重要的,但是这件事本身也必须用恰当的方法),由此引出一个问题,如何行孝呢?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给出了一个反例:如果养父母只是好吃好喝的供着,而养自己心爱的宠物狗和马也是好吃好喝得供着,那么你养父母和养自己的动物有什么区别呢?只有在好吃好喝的时候再加上敬意,这才有所区别呢!从孔子尖锐的语气来看,想必当时大部分人都是用这种方式孝敬父母的,可这种方式很明显的确是不行的,你当然要好吃好喝得供着父母,正像父母在小时候给你食物一样。但是同时,你也要还给他们敬意以及关怀,正像他们在小时候给你爱和帮助一样。
而给予父母的敬意和关怀,又体现在许多件事情上,其中,有几个最显著的例子:比如如何和父母交流这个问题,我们现在的人和父母交流实在是有些张牙舞爪,只要父母是错的,自己有理,便嗓门很大,歇斯里底,但是如果你有敬意的孝心,你会非常平静地指出父母的问题,但是如果父母实在不想接受,那就不再说来说去,而是选择去理解,去将心比心,不让父母生气。又比如关于年老的父母的年龄这个问题,普通的人不会过问年老的父母的年龄,或者是觉得这样问不太吉利,或者是根本就懒得问,而一个有着关怀的孝心的人,乐一定会去问年老的父母的年龄,在一方面为父母已经如此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为父母的年龄越来越大,离离世越来越近而悲伤。此外的例子还有很多,但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来这些孝心的性质。
目前,我们初步的对孝有了一定的认识:只有发自内心,由仁心外推产生的孝才是真正的孝,而真正的孝中,不仅要做到好吃好喝得养着父母,给予父母物质上的东西,还得做到对父母的敬意和关怀,给予父母精神上的东西。如此,孝的基本框架便出现了,当然,这样一个博大精深的概念不可能如此轻轻松松的学完,往后,还需要进行非常细致的扩充和补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