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说过,我们的育儿目标不是要让孩子和我们一样聪明,而是要让孩子比我们更聪明。
但假如看到宝宝以为镜子里自己的模样是别人而嚎啕大哭,见到视频里的狗狗在狂叫而惊恐万分时,这种蠢萌蠢萌的样子,或多或少会让人感受到达成这个育儿目标的难度了。
其实,宝宝之所以会哭是因为在大概一岁半之前自我意识尚未发育,看视频会哭是因为还没发育好从虚拟世界到现实世界的迁移学习能力,这种根据不同情景迁移知识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适应技能。
而我们知道孩子接纳新事物和信息的能力远超成人,孩童时期是孩子适应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如果孩子的大量时间都是通过电子屏幕来进行学习的话,效果其实远不如在现实中有真人教学互动的效果好,这叫视频缺陷效应。
因此,科学的建议是,原则上3岁以下的孩子能少用电子产品就少用电子产品,大孩子一天使用电子产品的上限也不要超过1个小时。
估计大家会开始琢磨了,那既然还有1个小时的“偷懒”机会,我们该怎样做才不会觉得太过亏欠孩子呢?也就是如何让这个时间内使用的电子产品产生足够大的价值呢?如何才能更好帮助孩子成长呢?
这里先给出一个选择电子产品的原则,就是趋利避害。要尽量避免伤害孩子的眼睛、避免运动量不足、更要避免失去共同注意。
共同注意是孩子学习各种技能的重要方式,也是很常见的方式,比如一起看绘本,一起吃饭,一起洗澡,一起做游戏,其实和孩子真实互动的过程就能让孩子获得共同注意。
意思就是说,给孩子看视频不是不可以,玩游戏也不是不可以,但要有时间限制,更要注意和孩子有充分互动。毕竟未来已经到来,只是还分布不均,尚未流行。与科技和机器智能交互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能力,我们需要给孩子进行未来脑计划。
因此,挑选电子产品时我们可以参考这样的三条原则:
1、多用互动性强的,不要被动输入的。
比如和亲人视频对话,还有可以玩体感游戏之类可以让孩子动起来的产品。
2、多用创造性强的,不要简单重复的。
比如选择模拟电子琴、和Siri对话、鼓励孩子大声说出看到听到的词汇等,不要简单重复的按键小游戏。
3、要生活化的,实用的。
比如观看自然科学、动物类的纪录片,陪孩子使用生活工具类如地图、天气等APP。
我们相信本世纪最必要的生存技能并不是急于让孩子投入虚拟世界。智力不是我们担心的问题,相信大家已经为此做了许多准备,我们应该担心的是孩子的情绪力、创造力、运动力,因为这是人类独有而机器很难做到的。
如果大家对自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情况还没有一个大致的认识的话,也可以进行一个自查游戏:让孩子列出你都用手机在做什么事情,孩子的眼中你是如何利用电子产品的。相信孩子的回答会给大家一个更客观的印象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