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老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么?这句话最大的问题在于,是人都会犯错,孔子也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很多情况下,加上了父母角色的这层滤镜,就如同黄袍加身,这个伟大角色本身就为人父母的人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所犯的错误给出了强有力的正名。尤其在中国,在儒家孝道文化的影响下,很多子女都不能真正的意识到父母代表的原生家庭到底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们会本能的将他们做的一切事情合理化,归结为”为了你好“,成年之后的我们,在面临人际交往、亲密关系中的挫折的时候,会自责、无助,却无法追本溯源,找到问题的本质,也无法实现自我真正的成长和救赎。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家庭心理疗伤经典之作。作者苏珊·福沃德,是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在本书中,她通过工作中的大量真实案例,分析了各类“有毒的父母”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伤害何影响了子女成年后的生活,包括亲密关系的建立、人格的塑造等等,但是本书的主旨,并不是教人责怪和怨恨自己的原生家庭,而是为读者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教会他们如何处理和修复与原生家庭的关系,通过主动、积极的手段,去解救那个当初受过伤害的”小孩“,重新拥抱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成年人的自信和力量,得到真正的爱与自由。
这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里,作者主要讲述了”有毒的父母“的各种分类,以及这些类型的父母对子女造成的影响。在本书的第二部分里,作者介绍了几种可行的疗愈方法和手段,让读者能够着手重塑自我,从原生家庭的雾霾中走出来,重新收获幸福的人生。
首先,有毒的父母到底有哪些类型?
第一种父母,是不称职的父母。这种类型的父母会把自己的身体和情感维护当作子女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时常强调”你的感受无关紧要,只有你照顾了我的感受,满足了我的需求,才是好孩子、乖孩子”。在这种观念之下培养出的孩子,在童年的时候,就需要体察小孩子本不该承受的情绪和压力,需要反过来照顾父母的情绪和需求,而忽视自己的正当需求,久而久之,因为自己的需求得不到回应,过早的”懂事“,让他们否认自己有需求,认为自己的存在在于照顾别人,至于自己则无关紧要。他们的自我价值感的实现,来源于对家人、父母的付出来衡量,一旦没有满足父母的期望,就变成了强烈的挫败感和内疚感。无时无刻体会父母的需求,让孩子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学习如何去爱别人和如何接受别人的爱,在成年之后,他们逐渐关闭了自己情感的通道,无法向他人敞开心扉,实现真正的亲密。
第二种父母,是操控型的父母,操控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并不是个贬义词,在幼年期间,给予孩子适时的帮助和指导,是非常有利的成长扶持,但是这种“操控”一旦过度及越界,因为害怕自己不再被孩子需要,而尽力维持孩子的无力感,将自己的担心、焦虑和控制延伸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可能给子女带来痛苦和扭曲。操控主要分成三类,第一类是直接控制,包括威胁、恐吓和羞辱等等,他们需要你的感受和需要必须完全服从于他们的期望,如果一旦违背了这种期望,就是收回自己对你的爱,并预言你的人生将会遭遇劫难;另外一种操控是更加巧妙地操控,他们会在言语间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让子女无法真正察觉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摆布;第三种操控会看起来更像是“帮助”,他们会制造和想象一些场景,提供一些并不必要的帮助,以此获得对子女生活的进一步的控制。这些操控的方式和手段,造成的直接影响是,成年后的子女无法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认同,很难找到独立于父母之外的真正的自我,还有一些人会采取消”叛逆“的策略,去消极对抗父母的操控,以至于把过多精力放在对抗本身而不是寻找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上。
第三种父母,是身体虐待型父母,这一类父母缺乏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力,他们将自身的疲惫、压力、焦虑通过暴力和愤怒发泄在孩子身上,在暴力之后,他们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寻借口,并将这种暴力包装和美化,以此获得宽恕和理解。长期的受虐环境,会让孩子生活在不安和恐惧中,无法信任和获得安全感,更可怕的是,他们会因为自己受到的虐待而处于精神上的愤怒状态,这种状态会把他们最终推向施暴的一方。
第四种父母,是言语虐待型父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父母就是整个孩子的中心,在孩子的认知里,如果你无所不知的父母认为你是个坏孩子,认为你愚蠢或者午能,那么你就一定是。语言暴力作为一种非常隐晦的暴力形式,比起身体暴力更难被识别,言语虐待型父母主要有两种行为风格,分别是直接公开的用恶毒的语言贬损或者通过长期的取笑和挖苦来进行心理暗示。 这样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多半难以形成高自尊和正确的自我认知,长期的贬损和辱骂,让他们内心自卑,认为自己无能、无知,甚至愚蠢,这种惯常的思维模式,会让孩子形成消极的自我暗示,认为自己无法实现成功,获得幸福。对负面评价的内化,会转化成内在的认知,在往后的一生如影随形。
以上所说的有毒的父母形成了有毒的家庭体系,它的恶劣影响可以代代相传,为了不让这一切恶性循环,成年之后的我们,应该尽可能客观的审视过去的家庭体系,关注自己当下的自我破坏行为,找寻根源,并采取行动改变。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就是给改变提供了行为策略和方法。
首先,不要过早原谅。原谅是一个陷阱,孝道是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思想,我们非常自然的能为伤害我们的父母找到开脱和借口,为他们的行为辩解和合理化,但是原谅和忘记可能只是暂时的逃避和自我欺骗,只会让我们又一次为父母的错误行为承担了责任,你要记得的是,当时你还小,而你的父母是成年人,他们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有放下内心的愤怒和和痛苦,将责任归为真正应当承担责任的人,救赎和疗愈才刚刚开始。
第二点,自我审查。过分紧密的亲子关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孩子为了安抚父母而牺牲自我需求,全然接受他们的观念想法,全面顺从他们的操控,另一种是强烈的情绪表达,叛逆和对抗甚至威胁,正是这种强烈的抵触,才赋予了他们继续操控的权力。在你探寻和和重塑自我之前,你必须认请和觉察错误的观念,引发的消极的感受,导致的错误的破坏性行为之间的关系,将它们彻底抛弃,拥有真正的自我。
第三点,自我界定。有毒的父母让你压抑自我需求,承担过多他人的责任,这种思维和行为的惯常,导致了自身的需求和思想长期被压抑,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争取外界和他人的认可变成了你的习惯,只有在没有人反对和批评的环境下,才能够认可自我。那究竟什么才是自我界定?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自我界定,不等于自私自立,只是主动脱离父母或者其他人的灌输和影响,自由拥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其次,用回应替代反应。反应有可能是妥协退让,也有可能是为自己辩护、证明和解释。而非辩护回应才是处理质疑、矛盾和冲突的最佳方法,不论其他人的评价,在感受的同时多加思考,把主动权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第三,表明自身立场,明确自己的想法和信念,什么对你来说重要,什么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什么有得商量,什么没的商量。
第四点,与父母对峙。为什么要与父母对峙,首先你要知道,如果不正确处理跟父母的关系,不能面对父母带给你的愤怒、悲伤和痛苦,你将会在今后的人生中将这些转移到你的人际关系中。另外,对峙的关键不在于他们的反应,而是你的回应,在对峙之前,你必须满足以下四点,你必须坚强的足以面对父母的反驳、否认、责难、愤怒以及其他可能的消极反应,你必须有充分的支持体系来帮你度过对峙的不同阶段,你必须事先写信或反复演练非辩护型回应,你必须改变观念,不再为童年承受的伤害负责。对峙的结果可能有很多种,但是最终取决于你内心的想法,无论是你决定与父母改善关系,又或者是疏远他们甚至断绝关系,都是摆脱过去的阴影的重要步骤,打破这种惯性相处模式,你将在与他人真正的亲密关系中更加坦诚与投入。
到这里,这本书的主要要点就介绍完了,修复童年的创伤是个人自我成长成熟的关键步骤,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都需要对今后的人生负责,打破有毒的家庭体系和模式的循环,不让这种模式的阴影影响我们人生的自由和幸福,是每个曾经在童年受过伤害的“小孩”的必经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