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与美文文学,诗歌,共享。历史
朱元璋三令五申,终究没能阻挡宦官前进的步伐!

朱元璋三令五申,终究没能阻挡宦官前进的步伐!

作者: 北归燕 | 来源:发表于2017-03-16 11:22 被阅读31次

    宦官,游离于内宫和朝堂的第三者,可以渺小到苟活一生终未能在史料中留下只言片语,可以凶煞到拉帮结派贻害世道留下万世骂名,其命运不论是默默无闻还是飞上枝头更多的掌握在天子手中,当然适逢王朝末期皇帝年幼或软弱或无实权,恰宦官羽翼丰满也有反咬主子的时候。

    一览历朝宦官,贤者少,害者多。开国皇帝对此深恶痛绝,明朝创始人朱元璋吸取东汉、唐末宦官乱政的教训,为其制定了苛刻规章制度:不准结交大臣、不准兼职朝廷职位、不准读书认字、不准外出就餐只能吃宫内食堂,并且在宫门显眼位置竖立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一则明令禁止宦官不得干政,违者杀无赦,二则提醒继任君王坚定执行此制度,不给宦官可乘之机危害大明江山。

    若明朝诸帝晓得朱元璋的良苦用心,始终执行,我想明朝不会有什么“八虎”、“九千岁”这类人的崛起,更不会成为宦官继东汉、晚唐后最猖狂的一朝。可惜,生前人管不了身后事,不论朱元璋生前如何打压宦者,又如何三令五申告诫子孙执行铁律,都不会想到在他去世还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发生了“靖难之役”的内斗,更不会想到他的四儿子给宦官开启了施展拳脚的舞台,他竖立在宫门处的铁牌正被悄悄移动,宦官的队伍越来越大,前进的步伐愈加迅猛。


    1.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遵循爷爷的嘱托,对宦官也是严加官制,熟料不久,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由起兵造反。宫内的宦官觉得这或许是改变他们命运的一线生机,于是暗中给燕王当眼线,将宫内皇帝的举动、朝臣的决策透露给他。夺取帝位后,朱棣对一些有功之人进行封赏。

    虽然关于内监向朱棣递送情报一事,被记录在《明史》中,不过个人认为,此事不足以为燕王开始委任宦官的重要缘由。个人认为,燕王虽夺取了帝位,但其合法性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眼中他就是得位不正,对于臣子而言,他们效忠的是大明王朝,是建文帝,而非一个造反的藩王。初期朝堂中忠于朱棣的人多是他在藩地的旧臣,对建文时官员实行“顺者昌,逆者亡”的策略。即便如此,依旧不能平复朱棣猜忌怀疑的心思,为了窥探朝臣对他的忠诚度,急需有人当他的“眼睛”监视大臣,而只能依赖皇帝而又没有外臣撑腰的宦官队伍就他是最好的选择。朱棣成立的特务机构——东厂,就由他的亲信宦官组成,这些人干的活就“包打听”搜集情报,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就连自己的儿子—朱高炽(明仁宗)在南京旧城监国时,都没能逃过老爹的监视。

    朱棣,和朱元璋的性格最为相似,做事果断强悍。或许他认为自己能控制这些宦官,甚至可能会小窃喜道:“看,我爹不敢用的人我敢用,用的还不错”。可是,他万万没想到,这自我良好的决策,打开了宦官干政的门户,也给继任者传达了宦官可用之、用之的信号。


    2.

    到了,他的孙子朱瞻基(明宣宗)继位后,对于宦官制度做出了突破性创新——办培训班。朱元璋曾规定是不允许他们这些人读书认字的,但朱瞻基认为:没文化,真可怕。倒是,没有文化的宦官怎么能更好的帮他传达旨意、文件,甚至懒得写字时,谁带他记录口述文字呢?在他看来,办内监学校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以自己的政治手腕控制这些是小菜一碟。就这样,皇帝派出大学士陈山教小宦官读书、认字。知识逐渐改变了某些宦官的命运,特别是当知识被有才无德只为私利之人利用,才是明朝最可怕的

    电视剧《女医明妃传》里那个朱祁镇亲征被俘,不就是被宦官王振撺掇着去的吗?中途本来有逃回的机会,若不是王振要嚷着衣锦还乡炫耀炫耀,怎么会给了瓦剌人可趁之机。

    据史料记载,宦官这一阉党成形于王振时期,人数日益壮大到朱由检时期已经过万,所以当崇祯帝执政初杀了魏忠贤,执政后期魏的同伙又死灰复燃。自王振开始到后来以刘瑾为首的“八虎”再到“九千岁”魏忠贤,多年的堆积,他们的爪牙早已密布朝堂的各个角落,是治标不治本,明朝走向衰落离不开这些陷害忠臣良将、排斥打压异己之人的“功劳”。


    尽管朱元璋三令五申,然继任者需要宦官特务提供情报、制衡朝廷官员、代他阅章写字、陪他游山玩水,这些理由足以成为了宦官生存的土壤,又岂是一张铁牌就能阻挡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元璋三令五申,终究没能阻挡宦官前进的步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cwd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