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首发原创,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风语阁主题作业活动。
回家过年,掷地有声的四个字,每当年关将近的时候就如同催人奋进的号角,冲击着天南地北游子的心。
其实这几个字对我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从小到大,我都在家门口这一亩三分地上转悠。我家在城中,大学离我家也就五六条街,这是我上过的最远的学校。
现在我的工作单位就在当年大学的旁边。真的是怎么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啊!直接服了。或许我的潜意识是不想离家太远吧?没有安全感…
但是看着人家一个个走南闯北,意气风发,衣锦还乡也很是羡慕。于是整天幻想,等退休吧,去另一个喜欢的城市安度晚年,可这又谈何容易呢?先想想吧,聊以慰藉。
所以回家在别人的字典里是大包小包,千山万水,在我的字典里是说走就走,抬腿就到,哈哈。
再说说过年,这俩字跟距离无关,跟年龄有关。小时候这俩字充满了诱惑力。新衣服鞋帽,压岁钱,平时吃不到的美味,鞭炮烟花,走亲访友,热热闹闹。
妈妈一般会提前几周为我们准备好过年的新衣服,如果期末成绩好还会多买件儿也说不准。
虽说也不是什么华丽的美服,但小孩子就是喜欢那股新味儿。一遍遍偷偷看看,摸摸,再悄悄穿上试试,臭美的不行。若是被大人看见就会被熊一顿,说弄脏了过年咋穿!好容易盼到年三十,把新衣服放在枕头边上,激动的一晚上睡不好觉。
也许是那时候赚钱太难了,物质太匮乏了,现在的孩子不缺新衣服,这个诱惑力应该也少了很多。
过年这两个字在我的记忆里是很神圣的。裹着小脚的姥姥是很讲规矩的。虽然家里并不富裕,可是对神灵的恭敬丝毫不敢怠慢。会根据自家的财力购买鱼肉菜蛋什么的,总之都是平时吃不到的美味。
农历腊月二十几号就要炸菜准备过年了,也叫过油,意思是越过越有,所以是个比较隆重的仪式。每到这时姥姥妈妈就会穿好围裙,戴上白帽子,俨然一副大厨的样子,端坐在灶台边,守着一大铁锅咕嘟咕嘟的热油,滋滋啦啦炸着,很有年味儿。
通常需要炸制的食材有豆腐(都福),肉,鱼(年年有余),丸子(团团圆圆),茄盒子(和和美美)。都是尽心切制,码得整整齐齐。还要蒸花饽饽,年糕,虽然上面有很多大红枣,但千万不能叫枣糕(糟糕)会被大人凶的。
过年这阵子,嘴巴要特别注意,宁可当哑巴也不能乱说话。像什么“没了,不够”这样的否定词是万万不可说的,只能说“有的是”这样满满正能量的词。小不懂事,偶尔说错了话还没意识到,大人带针的眼神就射过来了,吓得赶紧捂嘴。
年夜饭也是很隆重的,准备好满满一桌子美味佳肴,当然在开动之前先要祭祀天地祖先,一般都是姥姥来完成的,在院子里提前摆好供桌贡品,点上香,双目微闭口中念念有词,应该都是祈福的话。然后放鞭炮开吃,晚饭过后就该看春晚了。
过年习俗要走亲戚,我们家亲戚少,可对小孩来说,只要有亲戚来就意味着有新的礼品。各种没见过的糕点,花花绿绿的糖果,罐头,烧饼,桃酥啥的。老人把持大权,看着包装很朴素很常见的就赏给我们点吃。那种包装高大上,从来没见过的,是绝对不给我们吃的,说是要留着打发人情。我们只能偷偷看着,吞咽口水的份儿。那时就特别不能理解,为啥好吃的东西自己不吃,让别人吃呢?
对小孩来说,过年还有一个最大的吸引力就是放鞭炮。不管男孩女孩都想听个响。用大人的话说就是鞭炮一响可以赶走一年的晦气,贫穷,疾病。所以必须买一挂很长很响的鞭炮,留着年三十晚上放。
小孩子零散放着玩的就是小沙炮,小金鱼,滴滴金,摔炮之类的,还会买彩珠筒之类的五颜六色的小型烟花。胆大的男孩子喜欢放大雷子,震天响那种。
现在生活好了,年味却越来越淡了,存在脑海里的还是儿时的记忆。
大概过年就是年轻人青葱岁月的回忆,回家是老年人对团圆的期盼吧。
今年这个年注定跟以往不同,如果你的身体好没有完全康复,如果你远在千里之外,担心长途跋涉会交叉感染。那就拿起手机,跟父母亲朋在手机上互报平安,隔屏过年吧。为了彼此的健康,一个年不回家也阻断不了血浓于水的亲情。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那是以前,
没病没灾春暖花开,这是我们共同的期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