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辣椒艺术课程的第六课,是来自益教室音乐专业培训师张时慈老师主讲的精彩课程——《让音乐课堂丰满起来》。
张老师从原本性音乐、对音乐的感受、对音乐的表达等几个方面详细的讲解了综合艺术元素在音乐学科中的应用,尤其是课堂测试的图解令我印象深刻,感觉十分受用。
本节课的打卡主题是编辑一节音乐课程的教案,要求是尽可能的运用电影、美术视觉……等元素,我之前恰好在网络上欣赏过一首音乐动画作品,感觉挺有意思,所以便以它为主题设计课程教案——《波莱罗舞曲》。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波莱罗舞曲》,使学生熟悉并能够哼唱主题旋律,了解乐曲中的主要乐器;
2.通过欣音乐作品,掌握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
3.通过欣赏乐曲使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所在,学会鉴别音乐。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音乐,让学生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
2.通过欣音乐作品,掌握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
三、教学难点
通过欣音乐作品,掌握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动画版波莱罗舞曲,回答观影感受。(设计意图:初次聆听,感受音乐旋律的律动、特点、情绪等印象。)
(二)展开
1.作品简介。
“《波莱罗舞曲》(Bolero),又译做《波露曲》、《波丽露》,由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创作于1928年。《波莱罗舞曲》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
本曲是拉威尔受著名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委托而作。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基础。“波莱罗”原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响板击打节奏来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间部和再现部构成。但拉威尔所作的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莱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也是拉威尔为数不多的专为乐队而写的作品之一。
2.作者简介。
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1937) 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七岁开始学钢琴,十四岁入巴黎音乐学院。早期印象派音乐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游戏,而自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而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节选自百度百科)
3.新授。
再次观看聆听,提醒学生根据画面和律动来感受音乐,教师随机讲解:
(1)乐曲动画的开始是一个跳动的五线谱(教师讲解什么是五线谱,并教给学生认识五线谱,及最先出现的两个音乐记号。)
(2)主题旋律的出现是一个音符模样的小人在吹奏乐器(讲解常用的音符,并带领学生动手拍打节奏,了解乐器双簧管)
(3)之后出现的是三个音符在敲鼓(教师讲解其中乐器)。
(4)接着是音符在出走萨克斯(教师带领学生认识这个乐器)
(5)长笛的出现,让音乐有了新的色彩(带领学生认识长笛,感受独特的音色)
(6)接着一个音符在用圆号演奏主题旋律(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圆号)
(7)接着是弦乐器的出现(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弦乐器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8)有意思的是乐队在五线谱上的展现(教师重点讲解指挥这个角色,并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律动等来模仿)
(9)通过最后画面中的合奏,感受交响音乐的魅力。(教师讲解什么是交响音乐)。
(10)整体欣赏,可讲解乐曲的简单结构(可讲可不讲)
“拉威尔在该作品中采用了非常独特的手法:全曲在一个固定的节奏背景上,由两个主题及其不断的交替反复组成。节奏充满活力,贯穿全曲始终。全曲始终在C大调上,只是最后的两小节才开始转调; 前半部分配有和声,除了独奏就是齐奏,后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而且自始至终只有渐强的变化。
乐曲开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拨弦来表现“波莱罗”的节奏(铃鼓自始至终打着相同的节奏)。这种节奏持续四小节之后,从第五小节开始出现了第一主题,第一主题舒展明亮,具有浓郁的西班牙风格,该主题先由长笛在低音区轻轻奏出;期间经单簧管反复之后,由大管奏出第二主题。乐曲的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黯淡的答句,第二主题被作者称为具有西班牙——阿拉伯风格。
两个主题在调式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照,连续反复了八次,整个音乐在进行过程中,旋律、节奏和速度始终保持不变。在第三次反复时,加入了平行的大三和旋,形成了平行声部,仿佛两个调甚至三个调同时存在,产生了多调式的色彩效果。在主题的不断反复中,力度从弱到强,不同乐器的应用和色彩不断的变化,使得情绪越来越热烈。临近尾声,旋律突然转为E大调,又迅速转回C 大调,在不协和的音响和强烈的节奏中,以变格的方式结束了全曲。该曲被公认为20世纪法国最有代表性的管弦乐作品之一。”(节选自百度百科)
4.拓展。
教师播放音乐,邀请学生根据音乐的律动来进行肢体上的动作表演,看谁做的最好。
五、小结
鼓励学生平时多聆听好的音乐,善于发现好音乐,然后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