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亲子沟通密码》第五章,读心:洞察需要,将对抗变成合作。孩子有很多让人不能理解的行为,有很多哭闹或者破坏的行为,是因为他的感受没有被看到,他的需要没有被看到,而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说出自己的需要,怎么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只有通过极端的方式,希望家里能帮他看到需要,满足需要。孩子的需要也和所有人类的需要一样,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都有讲到,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当和孩子出现冲突后,我们可以先想一下自己的需要是什么,然后再想一下孩子的需要是什么,怎么做可以满足双方的需要,这样就可以合平解决了。最后提到了改变孩子行为的4C模型,先联结情感,然后确认需要,接着缩小双方的差距,最后建立行动计划,由孩子主导,家长做为助手就行。
孩子的所有行为,无论所谓的好与坏,是与非,都是对自己内在需要的一种表达。
大多数暴力的根源,在于我们忽视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马歇尔.卢森堡
在和孩子的沟通中,尤其是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家长有没有主动去关注彼此的共同需要,决定了双方走向对抗还是合作。
需要得到乐趣和陪伴的孩子,通常是用哭闹、滚地板、打人来表达他的诉求。
需要爱和关注的孩子或者是用顶嘴和冷漠来表达他的想法,他可能一言不发,他也可能把你精心准备的水果都扔掉。
需要自主和空间的孩子可能用顶嘴、撒谎来表达他的期待“你以为你是大人,就要听你的?凭什么你那么自以为是!”
运用需要的语言去和孩子沟通,让他自己看到自己内心的需要依旧良善,让他自己主动看到自己行为的偏差。
鲁思.贝本梅尔说“语言是窗户,还是墙?”如果我们听不到蕴藏在语言中的需要,那么语言可能就成了阻隔我们和孩子心灵交汇的墙,如果我们能听到里面的情意,那么我们就能打开那一扇渴望爱和理解的窗。
让我们用需要词汇表,去寻找窗,看见窗,打开窗。
我们人类共有的,每个人生存、生活都需要的,普遍的有益因素。
根据马斯洛理论,我们把个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空气、食物、运动、水、休息、健康、睡眠、营养……
2、安全需要:住所、平安、保护、秩序、规则、稳定、平静、穿衣、医疗、和平、空间、身体自由、自由、自主……
3、社会需要:接纳、爱护、友情、关注、归属、鼓励、支持、体贴、亲密关系、联结、情意流动、分享、交流、爱的表达、亲情、同在、体谅、看见、相互依存、社区、倾听、诚实、互助、包容、欣赏、无条件的爱……
4、尊重需要:平等、欣赏、信心、自尊、信任、理解、支持、激励、坦诚、独立、勇气、自信、自主、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表达、自由选择、美、乐趣、自在、慈悲、表达感受……
5、自我实现的需要:学习、进取、专注、成长、希望、真实、开放、意义、启发、重要、方向感、目标、清晰、效率、完整、持续、一致性、确定、自我了解,高峰体验、神秘、探索、创造、挑战、自我价值、服务生命、滋养生命、绽放生命、庆祝生命、创新、贡献、能力、洞察力、想象力……
孩子的每个不当行为背后都至少隐藏着一个未被满足的需要,让我们去找到它,满足它。因为,惩罚只能带来一时的压制,只有内心转变才是行为改变的最强动力。
案例:妈妈在女儿练琴的时候,发现女儿弹错了,提醒了几次后,女儿生气了,妈妈反思。
我是不是想让孩子快一点儿练完琴,这个时候,我特别看重效率?
提高效率有什么用呢?
为了提高效率,我做了什么呢?
我这么做,有什么不好的后果吗?
那我想要的是什么呢?
寻找孩子的需要,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家长首先要做的,是读懂自己的需要。
无论哭闹、吼叫,还是烦躁、暴怒,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孩子的每一个看似攻击的行为,都不是在宣泄对父母的抱怨和仇恨,而是用所有的力量在呼吸爸爸妈妈看到自己心里的需要。
每个攻击,都是爱的悲剧性的表达!我们的孩子,他发出的愤怒是因为,他迫切地想要你知道,为了争取这份爱,他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我们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可以做些什么,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当我们被拒绝和质疑的时候,我们需要意识到,对方反感的并不是我这个人,而是她期待自己憋在心里、无法表达的需要被看到。那怎么办呢?放下我们脑子里的建议,通过情景再现,回到现场,角色互换,去寻找遗失的需要。
只解决孩子的行为,并没有体会他们的感受,没有去理解支持到他们的需要,试想,哪个孩子愿意听从一个完全不在乎他心底所思所想的人给予的建议呢?
我们每个人的每一个行为,无论它的呈现方式是粗暴还是温柔,每一句话,无论它听上去有多和气或者刺耳,其实都是对需要的一种表达。
孩子只有在足够的爱的滋养中,才有余力来思考“我能做些什么,可以让我变得更好,让我们大家变得更好”。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需要做的是将自己刺耳的语言、鲁莽的行为,翻译成需要的语言,让孩子体会得到父母的关爱,联结得到父母的真心实意。
如果要尝试让孩子发自内心地遵守与改变,可以启动需要的思维,运用4C模式。
改变孩子行为的4C模式
联结情感:语言内容和沟通氛围都要融洽。
确认需要:通过对话和互动,找到双方的需要,强调共同愿景。
缩小差距:缓解情绪,缩小策略和需要间的差距。在沟通中,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
创建行为计划:把权力还给孩子,共同创建执行计划。时刻引导孩子,让他们用自己的策略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了解孩子的需要:尊重、接纳、选择、空间、自我成就等,然后提出问题,让孩子自己沿着满足需要的轨道,创建计划。那么这个计划才是他们对自己许下愿意去遵守的承诺和行动准则。
社交商: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且在准确地识别他人情绪的基础上,建立合作的关系。在轻松愉悦的交流中,双方更具有创造性。
孩子本来就是有力的,富有的,我们要做的不是让他们按我们的需要行动,而是挖掘他们的需要,引导他们自己找到满足需要的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创造带来的满足和丰盛。
练习1,找到自己的需要,读懂自己的心思:
我感到……这样的感受告诉我,我的需要是……
我感到焦虑,这样的感受告诉我,我的需要是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练习2,找到孩子的需要,读懂他的想法:
我看见……可能他感到……或许他需要……
我看见孩子不愿意写作业可能他感到作业有点多或许他需要放松一下
鲁米:在对和错之外,有一片田野。当灵魂卧躺在那处青草地时,世界的丰盛,远超出能言的范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