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运营的小事
掌握这3个视角,玩转90%以上的商业竞争

掌握这3个视角,玩转90%以上的商业竞争

作者: 运营的小事 | 来源:发表于2019-01-29 13:12 被阅读52次

贝佐斯说:不要管你的竞争对手在做什么,他们又不给你钱;

刘强东接受采访说:我实在想不出来,研究竞争对手能给我带来什么;

张小龙在腾讯员工大会上讲:关注用户,而不是关注竞争对手;

我们以亚马逊为例。亚马逊已经布局了大量其他电商和百货公司从未涉及的领域,AWS云服务、Alexa人工智能语音助手、Echo音箱,这些开创性的业务,显然不是因为关注竞争对手带来的。

可是,亚马逊也有自己的“情报部门”,他们会从其他电商网站上大量采购商品,然后进行全面的评测。比如价格是否更低?物流速度是否迅速?对消费者的售后是否及时?最后的结果都要汇报给贝佐斯。

这时我们再来评判,亚马逊是否真的如贝佐斯所说,是一家不关注竞争对手的公司呢?

同样,京东不关注竞争对手吗?别忘了每年双十一的猫狗大战,那可是中国顶级的定位之战。

那腾讯呢?三款社交产品扎堆上线,腾讯比任何人都要机警,马上封停了微信内的所有下载链接。

你可能会问了,为什么大佬们的言行不一致?明明总是根据对手采取行动,却嘴硬说从不关注对手。

其实很简单,他们谈论的主体是“战略”,他们认为只要战略保持坚定,就不必关注竞争对手(比如亚马逊要做最以用户驱动的公司,这是战略,不会受竞争对手影响,永远不会改变)。

而我们谈论的主体是“战术”,战术那当然是复杂多变的,而且还经常需要根据对手的行动来制定(比如亚马逊会采购竞争对手的商品,进行全面分析,以做出改进。这就是战术)

“战略不动摇,战术随时调整”,才是我们需要从中领悟的竞争之道。如果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所以,本篇文章就不再讨论战略。我们要谈谈战术层面上的竞争,谈谈企业究竟该如何保持在战术竞争上的敏感度。

为什么保持对战术竞争的敏感性很重要?

因为商业世界的竞争是含混和复杂的。对手的一个反常动作,如果你无法判断其真正的目的,就非常可能做出错误的战术决策,最终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比如,你的对手推出一款低于平均市场价的产品。TA这么做的目的,也许是基于性价比的定位;也可能是因为采用反向定制模式降低了库存成本,可以低价出售;还可能是为了阻绝一个跨界竞争者进入市场,以低价策略提高其进入门槛。若判断不清,决策就会伴随一定风险。

接下来,文章会提供三个关键的视角,帮助你多维度的审视商业竞争,并提供一些思路,帮助你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

三个视角分别是:企业视角、生态视角以及需求视角。

一、企业视角——定位之争

所谓企业视角,指的是以企业自身为出发点来审视竞争。

在企业视角下,创业者往往回答的是以下这三个问题:

(1)客户层面:企业在为谁创造价值,满足什么需求?

(2)对手层面:企业的关键竞争对手是谁?

(3)产品层面:相比竞品,我们的优劣势在哪里?

第一问“我的产品能为谁提供什么价值?” ,用来框定企业所处的细分行业。

第二、三问“企业的关键竞争对手是谁?相比之下的优劣势?”,确定企业在行业众多竞品中的定位。

因此,用“企业视角”来审视竞争,其实就是在回答关于企业的定位问题。

那么,该如何选择一个正确的定位呢?

(1)行业定位

毫无疑问,在开启任何一项创业活动之前,市场规模的估算都是第一要务。

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商业计划书都会列出市场规模这一项。这是因为投资人为一个项目下注,不仅要看团队是否互补、资源是否充分、模式是否清晰,更要看其未来的成长空间。

因此,如果你所进入的市场规模有限,投资人可能压根就提不起兴趣,因为他们要的不是3、5倍的回报,而是几十倍上百倍的回报。显然,这远不是一个小市场就能承担的。

比如,你是“创业就是要细分垄断”的信徒,突发奇想要做亚洲某小国(50万人口)的旅游市场。这个市场足够专也足够偏,以至于很难会有竞争者进入。你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大商机。

那么你可能很难获得资本的青睐,简单计算,预估这个国家每年大约有5千的中国游客,就算每人消费1万元,市场空间也就是5000万,市场规模太小,增长空间也很有限,根本无法带来超额回报,更不用提上市了。这对逐利的投资人来说明显是不合格的项目。

总之,定位的第一步是确定行业,选择一个值得耕耘的市场。而在这其中有两点是值得考虑的,要么找到一个规模已经足够大的市场(比如k12英语在线教育),进入并分一杯羹;要么尽早跨入一个增长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比如少儿编程),伴随着行业而成长。

(2)品牌定位

掌握了一项颠覆性技术,并借此创造了全新的需求和品类,又或者,你的产品在解决伪需求,只有发生这两种情况,你才有可能进入一个四处不见竞争的“世外桃源”。否则,踏入任何行业,举目所见,都会满是竞争对手的影子。

易到CEO周航曾说:易到成立半年,没发现竞争对手,自己心里都发毛。

某种程度上,竞争对手的存在证实了这个市场的存在,也证实了这个市场是你应该努力去征服的。此外,同行共同开发市场,做大蛋糕,也总比一家公司独自耕耘市场要来的经济。

因此,严格来说,一个不存在竞争的市场是不成熟的,更是不长久的,我们很难发现哪个产品孤零零地占据所有市场份额。

竞争如此普遍,我们要考虑的显然不是竞争是否存在的问题,而是如何面对竞争。

而若避开同质化的泥沼,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对品牌进行准确定位就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特劳特定位学的精髓就是“与其更好,不如不同”,但我们也要知道,追求不同并不是目的,定位的最终目的是扬长避短。换句话说,品牌定位要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能力息息相关,两者之间需要互相支撑。

比如,你的品牌定位于性价比,可你却没有生产性价比产品的能力,这样只会让企业活得很累;你定位于安全,却没有比对手更能保证安全的资源和能力,也是徒劳之功。

定位不清,以己之短克人之长,前苏联的惨痛教训给后人敲响了警钟。

当年美苏争霸,苏联就始终没摆正位置,依然把自己看做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军事强国,这个错误的定位,让苏联不顾后果的与美国展开了军备竞赛。

当时,美国投入大量的资金研发核潜艇等重型军事武器,苏联为了不落后于人,树立军事大国的形象,紧跟美国的策略。可美国的资金绰绰有余,而苏联花的都是救命钱,最终拖垮了本国经济,而这也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这是典型的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去竞争,失败是情理之中的事。

所以我们说,品牌定位一定是扬长避短的产物。

神州专车之所以定位安全,是因为相比于滴滴、优步,神州全部是自营车辆,所以天生就有“安全”的优势,神州发现了这个独有的优势,进而才升级为品牌的定位点,才能稳稳占据专车市场的一席之地。

因此,定位不是单纯的追求差异化,定位的终极目的是扬长避短——放大自身的优势的同时,规避弱点。定位点的寻找,需要基于企业与对手的资源、能力对比,最终做到对内与自身相匹配,对外可扬长避短。

二、生态视角——模式之争

如果说在企业视角的审视下,企业间比拼的只是门面功夫,那么,生态视角下的竞争,就是企业之间基本功的角力。

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独立存在于商业世界。产品最终能顺利的交付,一定是企业与众多利益相关方相互协作的结果,而企业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协作网络,就是以企业为中心的商业生态系统,简称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的设计与选择可以给企业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两家定位相似的企业,也可能因为商业模式的不同,带来完全不同的运营效率。

因此,这一节,我们要从另一个全新的视角(生态视角)来审视企业之间新的竞争维度——商业模式之争。

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才是更有竞争力的呢?

(1)商业模式的运转效率,是否比对手更高效?

你可能会问,商业模式的运转效率该如何跟竞争对手比呢?难道要和对手比资金周转率、投资报酬率、资产负债率吗?

其实不然。用指标判断商业模式的效率固然有效,可互联网公司基本都是轻资产模式,比较财务指标往往意义不大。

商业模式是企业和众多利益相关方的交易关系。因此,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将运转效率拆解成企业与每个利益相关方的交易效率,并分别与竞争对手进行对比。

一家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可能有有顾客、供应商、员工、股东、合作伙伴、广告商等等等等。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企业与顾客——产品交付效率

相比层层分销的代理模式,互联网短路中间商大大提升了价值传递的效率,使得顾客得以更快捷的买到质优价廉的商品,大幅提升了产品交付效率。

比如,二手车市场,瓜子直卖网要比传统二手车倒卖更加高效;钢铁采购市场,找钢网要比钢铁分销模式更加高效。生鲜市场,每日优鲜要比水果批发代理的模式更加高效;

·企业与市场部——获客效率

相比于常规的投放广告获客,人拉人的裂变模式,让获取用户更加精准和高效,同时大幅降低获客成本。

比如,拼多多成名前基本不做广告,仅凭借“拼团”、“砍价”等裂变技术,就汇集了3亿的低消用户。瑞幸咖啡把“海报裂变”玩得炉火纯青,助力公司顺利扩张到全国各地,自营的它甚至比加盟模式的扩张速度还要快。

·企业与供应商——供货效率

相比于B2C模式的先采购后售卖,反向定制的C2B模式,通过先汇集大量需求,再去和供应商采购。真正做到了让消费者更省钱,让供应商更赚钱。

比如,社区电商汇集社区住户的水果购买需求后,再跟农户下单;名创优品聚合自己的几千家门店的订货量,再去和工厂谈判;

·企业与员工——创造价值效率

同样,如何对员工赋能呢?相比于发给员工死工资,还不如让员工在我的平台创业,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企业也能获取更大的收益。

比如,韩都衣舍的小组制,设计部、生产部、电商部,各抽出一人,组成三人小组,自负盈亏。利润给公司留40%,剩下的60%的装自己口袋;海尔的小微平台,允许员工在海尔的平台创业,由海尔集团投资占股,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宗毅的裂变式创业,内部组织创业大赛,公司和创业者均投资占股,,绑定风险和收益,激发工作积极性。

(2)商业模式的壁垒,是否比对手更坚固?

商业模式比拼两个维度,其一是效率,其二就是壁垒。

不难理解,一个高效运转的商业模式,如果很容易被模仿甚至复制,那么这个模式也是没有竞争力的。

鲁梅尔特在《好战略坏战略》谈到好战略的“链条-环节系统”。一个拥有“链条-环节系统”的企业,因为各个业务环节的强关联,使得对手无法通过模仿或攻击任何单一的环节而取胜。

比如,宜家的设计、库存、物流、专卖店早已形成严密的内在连贯性,竞争对手无法通过模仿任一环节而成功,更不可能投入巨资全局模仿与之抗衡。宜家的高竞争门槛,保证了自身的长期竞争力。

再比如,3年创造3亿用户神迹的拼多多,进入大众视线后,便吸引了一大批创业者的注意,他们潜心研究拼多多的各种裂变打法,并试图复制拼多多的获客模式。

可这并没有什么用。

首先,拼多多的成功,离不开腾讯微信的照顾,免除了很多裂变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摸板信息被封、推送接口被封、小程序被警告等。那么作为模仿者,你是否有这样给力的利益相关者支持?

其次,拼多多的用户群就定位在低线城市价格敏感型的人群,这群人的社交关系成本较低,拼团购买容易实现。那么,如果你的产品是面向一二线城市人群,大家是否会为了省十几块钱而邀请朋友来拼团呢?

再有,拼多多的产品基本都是几十块钱为主,服务于低消人群。因此,拼团的人拉人功能,最后拉过来的人也基本是低消人群,这是与拼多多的用户定位极度吻合的。反过来,如果你的产品面向中产阶级、白领,那么你的拼团低价吸引来一批低消用户,而非目标用户。而他们后续转化极差,以至于裂变越多,损失越多,你能承受吗?

最后,拼多多目前已经拥有3亿多用户,由拼单汇集的海量需求,足以和上游谈判将采购价讲到更低。这显然是一个创业公司很难做到的,如果你做拼多多同领域的产品,自然无法吸引到用户,这本身已经形成了巨大的进入壁垒。

总之,砍价、拼团等裂变技术其实很早就出现了,拼多多的成功并不是因为采用了这些玩法,而是因为其商业模式更加适配这些方式,塑造了各环节的内在连贯性,壁垒足够高。换做别人来做,就可能水土不服。

因此,企业要反思自己的商业模式,除了不断优化交易结构以提升运转效率,还要关注自身的壁垒坚固程度,投入精力打造业务各环节的内在连贯性,从而提高竞争门槛,有效抵抗外来的模仿和复制。

三、需求视角——需求之争

1月15日,多闪、聊天宝、马桶三款社交app同一天发布,并都将竞争矛头指向了微信。

实际上,当他们把竞争焦点对准微信的那一刻,我们就已经可以大胆断言,他们是没有结果的。

我们总说,打败微信的永远不是下一个微信,而是另一个和社交应用基本无关的东西。

为什么?

这就要讲到需求视角审视下的竞争。

西奥多·莱维特说:“客户购买的不是打孔机,而是墙上的孔”。那么,我们可以继续追问,客户要的是孔吗?

他很可能是想挂一幅画。他只是为了挂一幅画吗?

可能是让房间显得更有格调....

产品究竟在满足用户的什么需求?不停的追问下去,竞争视野就会被逐渐放大。

我们说微信满足人们网络社交、内容消费的需求,这当然没错。可是如果按照上文的逻辑追问下去,本质上来说,微信满足的是人们打发余闲的需求。

“等公交车,刷会微信”

“还有20分钟上班打卡,刷会微信”

“排队买午餐,刷会微信”

总之,当你觉得没什么事可干的时候,就可以刷微信。

深度挖掘需求后就不难理解,微信的竞争对手显然不是新晋的社交app,而是那些可以填满用户余闲的产品。

而擅长生产kil time产品(抖音、今日头条、火山小视频等等)的字节跳动,正在逐渐蚕食原属于微信的用户余闲,它才是微信的劲敌。

最致命的竞争总是来自于隐性的跨界竞争者。

因此,需求视角下审视的竞争,就是帮助企业识别可能与企业存在竞争关系的隐性竞争者。

而培养一个需求视角,通常只需问自己两个问题:

(1)本质上,我的产品满足的是顾客的什么需求?

(2)还有哪些产品在也在满足这个需求?

·酒店

本质上,酒店满足的是人们外出住宿的需求。

Airbnb也在满足这个需求,日租平台也可以满足;

·出租车

本质上,出租车满足的是人们从A点到B点的需求。

滴滴出行也在满足这个需求;共享汽车也可以满足;未来的自动驾驶车流同样可以做到;

·方便食品

本质上,方便面满足的是人们便捷吃饭的需求。

外卖也在满足这个需求;食品半成品也可以满足;家门口的煎饼摊同样可以做到;

总之,当你以需求视角来审视竞争,视野就会被逐渐放大,你将学会从需求层面来识别隐性竞争者,而非仅看到明面上的直接竞争者。这种思考角度不仅有益于企业危机意识的建立,还能为提升用户体验打开思路。

总结:

“不关注竞争对手,只做好自己”的非竞争论,误导了不少把大佬之言奉为圭臬的人。 

而事实是,任何一个观点或理论都是浓缩版,分析后就会发现,“非竞争论”只强调战略上的坚定,不被竞争对手左右。并不是说战术上也应该如此。 

在战术层面,我们甚至需要对竞争更加敏感。因为商业世界的竞争是含混和复杂的。对手的一个反常动作,如果你无法判断其真正的目的,就非常可能做出错误的战术决策,最终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本文给出了三个关键视角,帮助企业更清晰的审视外部竞争,明确竞争本质,最终做出正确的战术决策。并提供了一些思路,帮助企业从三个维度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

它们分别是:

1、用企业视角,发现定位之争

方法:对内与资源能力匹配、对外可扬长避短

2、用生态视角,发现模式之争

方法:提高效率、壁垒,以抬高竞争门槛

3、用需求视角,发现需求之争

方法:挖掘本质需求,以识别隐性竞争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掌握这3个视角,玩转90%以上的商业竞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dkx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