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月亮与六便士》,于1919年出版,作者毛姆。我读的这个版本,由徐淳刚译。
读外国著作,好的作者好的作品,还需要好的翻译,徐淳刚对该书的翻译是天造之作。
当我读完该作品时,打算写下我的读后感时,我忽然想起一个峰终定律:对参与一件事,这个人在获得的感受是这个人在参与这件事过程获得的最顶峰的感受与在事件结束时的感受的平均值。打个比方说,看一本书,过程会有很兴奋的体验,以致想迫不及待将每个字都记下,但读完以后你变得不是那么的兴奋了。我现在的感受就是这样,我很想写下读该书的感受,却似乎没有那么多的动力。有人说,性和金钱,强欲望的东西,高潮总是短暂。其实读书也一样。有时读书过程会给人醍醐灌顶、精神一震的感觉,但读后感觉就不再那么强烈。
提及以上,我想表达的时我现在的感受不能代表我读这本书时的感受,甚至会失真!
但幸运的是,徐淳刚在该书的后面有自己的“译后记”,他不仅将我已获得的感受全部都描述出来,而且帮助我加深了对该书的理解。既然有了译后记,我再也不好意思再去写下自己的读后感,但为了给该书的阅读一个交待,我总觉得要写下一点东西。所以这篇读后感,其实不能叫读后感,应该叫读后纪念。
读完至今,我心中仍带着一个惊讶,就是该书1919年出版,与我相隔久远,而今仍带有现代气息!这种气息不是指文学的手法——我对文学没丝毫研究,而是那个时候,书中很多人物性格、行为与思想——通过作者刻画出来,似乎与现在的人没有差别。所以,作者对人性的理解与掌握是何等炉火纯青,而人性在悠悠漫长岁月的的演变中仍然保持他们的本色。作者在书中对人性、行为与思想的刻画与描述,可谓入木三分,语言充满尖酸刻薄的诙谐、幽默,让人忍俊不禁。
“她很不幸,但为了引起我的同情,她向我表演她的不幸。显而易见,她准备大哭一场,因此准备了好多条手帕;我很钦佩她的深谋远虑,可现在回想起来,她的眼泪分量变轻。我说不准,她让丈夫回来,是因为爱他,还是怕招人议论;我也怀疑,爱的痛楚是否掺杂着虚荣心受伤的痛苦,这对我年轻的心灵来说,简直龌龊。我那时不懂得,人性有多矛盾;我不知道,真诚中有多少虚伪,高尚中有多少卑鄙,或者,邪恶中有多少善良。”
“常常,女人为了爱情而自杀,可一般来说她们很小心,就是吓唬吓唬人,不会成功。通常这只是一个姿态,为了引起情人的怜悯或恐惧。”
就算现在,社会也不会缺少作者所描述的各种人物行为现象,作者仿佛很自然地将它们描述出来,就像正经地去描述一件客观事物一样,而从读者看来,这就是一种很讽刺的现实。
刚开始时,该书的题目《月亮与六便士》给我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这本书与月亮、六便士有什么关系?以致在阅读过程,我也忍不住会纳闷:怎么就找不到月亮与六便士的字眼。看了译后记才知道怎么回事。月亮与六便士,透露的是理想与现实、崇高与卑贱、神圣与凡俗,作者用月亮与六便士来形容书中各种对立,真是非常贴切!不同的人,对月亮与六便士有不同理解。书中的主人公,一位伟大的画家,斯特里克兰,他是一个崇高的人,还是一个卑贱的人?他的妻子,斯特里克兰夫人,一个在生活有点“装腔作势”的平凡女人,她是神圣的,还是凡俗的?刚一开始,作者毛姆就给出了答案:人性是矛盾的,真诚中有虚伪、高尚中有卑鄙、邪恶中有善良。所以,该书的真正目的不仅是想表述一个画家为了寻找自己的精神艺术领域,如何冲破各种凡俗、欲望的枷锁,更是想表达人性、生活与社会的矛盾对立。
不要因为一个人的伟大,就可以对他的错误置若罔闻;不要因为一个人的卑微,就可以否认他所有的优点。这是我的另一个启示。斯特里克兰抛妻弃子,夺了屡次照顾与救济他的斯特洛夫的妻子,后者为他自杀而死;他穷困潦倒、冷漠残酷、不可一世、脾气恶劣。但最后他能够冲破了所有凡俗的牢笼,天人合一,精神涅槃。他是令人讨厌的,他是令人敬佩,讨厌与敬佩、伟大与卑微,这种是矛盾对立的,却又是统一的,发生在一个人身上。
《月亮与六便士》带给我很多启示,关于人生、社会、生活与艺术,可惜水平有限,无法做到抒发胸臆,只能略写一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