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半年,听/读《明朝那些事儿》已接近尾声。波澜壮阔的明代历史在当年明月的笔下,那么悠容深远。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69402/e13da2841a67e473.jpg)
从皇上到大臣,来来往往,起起落落。印象最深刻的有三处。一是王阳明及其心学的传奇,二是东林党及其殉道者的惨烈,三是名将袁崇焕之死。前二者的结局一目了然,成功和失败,但袁崇焕之死,前后是那么矛盾。
总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他的成功,他的悲剧以及那个时代的选择。
袁崇焕其人
袁崇焕,广西梧州人,五考才中进士。身为文官,喜好军事。因状告驻守辽东长官王在晋的抗金战略的漏洞而被天启皇帝的老师孙承宗关注。1622年任兵部主事。在努尔哈赤频繁骚扰辽东的年代,朝廷众官避之不及,他却自请守卫辽东,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重挫努尔哈赤、皇太极,后被魏忠贤阉党弹劾回乡。崇祯皇帝上台得再启用。1628年(崇祯元年)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赐尚方宝剑。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成为当时权力最大管地最广的官员。后因皇太极率兵绕到蒙古进攻北京,袁崇焕抵抗不利,遭弹劾下狱,又遭反间计,被凌迟处死,年46岁。行刑日,百姓争相生食其肉。![](https://img.haomeiwen.com/i15469402/67be4b2e4d667c94.jpg)
在大明王朝即将崩溃的边缘,外有金兵大举入侵,内有官员贪腐入髓,朋党相争不断。袁崇焕,一个有胆识有能力拯救国家的人,怎么落得这样的一种结局?这是我在阅读中最心痛的事,反复思考后,得出以下五点分析。
袁崇焕之死,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他性格的悲剧。
1. 五年复辽——蒙皇上
崇祯皇帝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他上台后所面临的局面是:朝廷纷争不断,朝政无人理会,边疆烽火连天,百姓民不聊生。
皇帝很想有一番作为。他对袁崇焕寄予厚望。
崇祯皇帝亲自召见被弹劾离职在家的袁崇焕,任命他为兵部尚书、都司蓟辽,这相当于国防部部长,这是管辖地方权力最大的官员。
皇上在第一次召见袁崇焕时,问计辽东,他说:“计五年,全辽可复。”意思是五年间,我就能恢复辽东,彻底解决皇太极。这牛吹大发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里不太可能做到的。
旁人提醒他,他回答:“聊慰上意。”My God, 面对才上台正想有一番作为的皇帝,也敢忽悠!
他的悲剧,即由此言起。因为一年后皇太极率兵进攻到北京城下。袁督师不仅还没有收服辽东寸土,还把皇帝困在了北京城中。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69402/57f5ef2795a4d68a.jpg)
2.目中无人——杀猛将
权倾一时的袁崇焕到辽东后,开始排挤最终调离了老资格的守将满桂;处心积虑杀掉了早已看不顺眼的皮岛守将毛文龙。
这两件事的后果很严重。杀毛文龙等于是帮敌人皇太极除掉了经常骚扰其后方安定的心腹大患,让皇太极可以安心进攻北京,亲者痛仇者快!成为后来他入狱后被群臣攻击叛国的例证。排挤满桂的后果是在北京保卫站中满桂受伤,袁被言官诬陷成凶手。
3.北京被围——不变通
1629年,皇太极率兵绕道蒙古进攻北京。袁崇焕率兵从辽东赶回抗击。但在抗击过程当中他沿用守宁远、战锦州的战术,即先引敌人到城下,再实施攻击。这让北京城中的皇帝、大臣和普通百姓惊恐不安。为实施战术,他执意要带兵入城,这又犯了威胁皇帝的大忌。通敌叛国的黑锅越来越重。
虽然最终北京保卫战胜利,但皇帝已认定他不可再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69402/c4231da6163c4ca7.jpg)
4.遭屈被黑——不辩解
皇帝以讨论军饷为由召见袁崇焕,问了他三个问题:一,你为什么杀毛文龙?二,敌军为何能长驱直入进犯北京?三,你为什么打伤满贵?
这是他最好的也是最后的为自己辩解开脱的机会,他却始终一言不发。
也许袁崇焕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逼近——皇帝为什么叫他与部将一同觐见;也许是他还没有应过来——满桂受伤不关我的事啊;也许是他有些心虚——杀毛文龙是自己有私心。总之,他傻了一样垂头跪在那里,一声不吭。
袁崇焕的沉默,让崇祯皇帝非常的愤怒。你不出声,就当是默认。随即下令脱去袁的官服,投入大牢。
5.卷入党争——牺牲品
逮捕之后,皇上并不想杀他,只说先把职务免了再看着办。当时帮袁崇焕说话的人也很多,但九个月后,皇帝改变了主意。为什么?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明朝源远流长的党争及其背后的权力利益之争。
朝廷重臣温体仁人、周延儒想要除掉内阁首辅钱龙锡并取而代之。这两位跟袁崇焕没仇,压根就没有想干掉他。但钱龙溪为人谨慎,势力很大,要铲除他非常困难。钱跟袁崇焕的关系很好,袁崇焕下狱,就正好成为温周二人攻击钱龙锡的工具。温周二人趁此机会,把钱龙锡拉下了水。
于是,袁崇焕被言官上疏弹劾——送钱给钱龙锡。
外将与内臣勾结,威胁到皇权,这又犯了皇帝的大忌讳。
一代名将袁崇焕,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走向死地。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69402/224de14a99e7aed4.jpg)
九个月后,崇祯皇帝亲自裁决:“依律,凌迟。”
6.总结
400多年来,袁崇焕之死一直有争议,是含冤被杀,还是自掘坟墓。
我从阅读中感到,既有时代悲剧,又是性格使然。
史书上说,明朝的灭亡,起于天启;也有说起于万历;还有说,嘉靖年间就开始走向衰落了。总之,经过崇祯他哥哥、他爷爷、他爷爷的爷爷几番折腾已经差不多了,加上九千岁人妖魏宗贤里外猛捶,大明王朝气数已尽。
灭亡的趋势岂是一两个名将能扳回的?只是如此惨死,确让人嗟叹不已!
性格上,袁崇焕是个信念的坚守者,他能困守宁远孤城,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被崇祯皇帝再次启用后,梦想成真达到权利巅峰的他超级自信,专横跋扈,渐渐迷失了自我。
在没有深入了解实情的形势下信口开河,忽悠皇帝;凭着皇帝的信任,以一已好恶枉杀大将,排挤元老。
这是他缺少自我认知,没有大局观,心胸狭隘。
面对皇帝的三问,听到莫须有的诬告,他沉默不语,是吓傻了还是意气用事——以为清者自清。
身先士卒,赤胆忠心,却落得身首异处,千古骂名。
如果行事做人谨慎,怎会沦为党争的棋子,含冤受害?
他的刑场遗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豪情犹在,心忧国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否知道,自己浴血奋战的国家臣民,为何将他抛弃?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69402/ab26bbaba461930a.jpg)
(本文图片除拍照外,均来自《明朝那些事儿》第8-9部,有编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