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逢九日
沈尹默
去年闭户过重阳,今日依然在异乡。
随处菊花难自好,一时风雨苦相妨。
避灾不尽登临感,念远应怜鸿雁行。
客里茶疏怜节物,莫凭诗句笑刘郎。
百度百科沈尹默https://baike.sogou.com/m/v615862.htm
【刘云鉴赏】
乡愁是中国诗歌的永恒主题!春花秋月,夏雨冬雪,于羁留他乡的迁客骚人而言,目之所及,皆牵愁惹恨。更哪堪佳节来袭呢?情到深处,唯诉诸文字,方能一解乡愁之苦。中国诗歌中乡愁诗佳作迭出,即使跨越时空,读来依然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沈尹默的《客中逢九日》也堪称乡愁诗佳作。只是沈尹默为一代书法大师,诗名为书名所掩,所作旧体诗词并不显赫当时。沈尹默曾叹息说:“我无字不入诗,为诗坛之公认。平心而论,我之成就当以诗为第一,词次之,书法最下。世人不察,誉我之书法,实愧哉矣!”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客中逢九日》是一首七言律诗,是诗人客居他乡、再遇重阳有感而作。
首联叙事。紧扣题目中“客中”和“逢九日”,点明时间、地点及事由,奠定全诗凄清感伤的基调。“去年”、“今年”写一年光景飞逝而过,犹自滞留他乡的无奈,“闭户过重阳”写佳节到来,无客来访,院门紧闭,独自过节的凄凉。重阳佳节,本该登高赏菊、饮酒赋诗,尽享团聚之乐、诗文之雅,却不想接连两年独对佳节,诗人的悲戚之情盈于开篇。
颔联写景。写菊花在秋风秋雨中摇曳不定、渐次凋零之景,暗喻自己在在战乱中飘摇无着、已近暮年之状。字字写菊花,字字写自己,以花喻人,含蓄贴切。“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诗人本想吟赏菊花以排解愁绪,却不想因风因雨平添更多愁情。行文至此,诗人的悲戚之情更为浓重。
颈联抒情。山河破碎,战乱频仍,兄弟离散,各自飘零。秋风秋雨交相侵袭,鸿雁南渡悲鸣声声,此情此景,离愁浩荡,哪里有心思登临高处祈福避灾呢?“鸿雁行”用典,典源《礼记·王制》“兄之齿雁行”,言兄弟出行,弟在兄后。后以“鸿雁行”为兄弟之称。此联中,诗人感伤时局,思亲念远,乡愁难禁,感慨万千,悲戚之情呼啸而来,摧人心肝。
尾联叙事兼抒情。宕开一笔,转入自我开解:罢了!罢了!从愁绪中抽离出来,让美食慰藉温暖一下游子的心吧!然而,想要烹茶,茶少客疏,意兴阑珊。有重阳糕可以一尝,只是简陋的仪式,实在有负于重阳佳节,恐怕要被人嘲笑吧。“莫凭诗句笑刘郎”这一句诗再次用典:据说某年重九节,刘禹锡吃重阳糕后想要赋诗一首,犹豫半天,因古代典籍里无‘糕’字而最终弃用“糕”字”。后来有人写“刘郎不敢题糕字,空负诗中一世豪”两句诗来笑话刘禹锡。此联宕开一笔,收束全诗,诗人的落寞感伤、孤独愁苦的形象也镌刻进风雨重阳中,成为那个时代一幅让人叹惋的画卷。
好一个悲戚愁苦的重阳节!异乡遇佳节,无客院门闭。赏菊风雨摧,登高无人陪。烹茶茶艺疏,食糕怕人饥……好一个悲戚愁苦的重阳节!
沈尹默祖父辈自吴兴入陕,仕宦陕南,定居汉阴。沈尹默生于斯长于斯,汉阴给了他生命的滋养与呵护。他二十岁离开汉阴,暂居西安,而后留学日本,回国后先后寓居北京、杭州、重庆、上海等地。于他而言,入陕,吴兴成故乡,出陕,汉阴成故乡。他一生辗转多地,两个故乡,皆难得亲近,因此乡愁比一般人来得浓烈。再兼山河飘摇,时局动荡,羁旅之中,望故乡而不得,想家人而难聚,乡愁累积,离恨重重,注于笔端,遂成诗篇。他的乡愁诗缘情而发,深切感人,艺术成就很高。
这首《客中逢九日》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紧扣文题,用典巧妙,将诗人客居他乡之苦、辗转流离之痛、思亲念远之切、感伤时局之悲囊括其中,语言浅近而诗味浓郁,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好一首乡愁诗!
沈尹默楷书 网图侵删 沈尹默行书 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