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信染花笺菩提树下天秉汇粹录
【蛤崋寺梳经】心经:生活和学习怎么扫清烦恼

【蛤崋寺梳经】心经:生活和学习怎么扫清烦恼

作者: Utpalavarna | 来源:发表于2020-06-19 15:15 被阅读0次

【蛤崋寺梳经】心经:生活和学习怎么扫清烦恼

        主讲人/译师:(释)哉鲤居士/陈沁

        参照教材:《佛教十三经集》〔中华书局〕

一、《心经》原文

二、《心经》原文白话译+扩补

观自在菩萨,道行修入般若智慧境,洞察照心性,知构成我们人是(面临各实境)肉体、感触承受、大脑所想和总结的、精神志力、心意识等五种要素,若悟通自明对一切苦厄便以为是磨炼。

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啊,以色释义万物色彩,又可延伸至象征万物画面和其隐藏的诱惑,如果一切当作自然本该有的而不讶异,那么同无视其千姿逗引一般,不外乎达到“空”的层次,一旦又视“空”为透明色时,其实把万物色彩都包容和融化了,“空”即为你的心境保持色,五蕴也通通纳入理解,成纯净,这却不是“无”!

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啊,肉体虽然生来令凡人定其垢净、伤其生灭、一切生命长度和智慧似乎有增有减。但如果认为我们从未存在,就不必忧患,把肉体看作法身修行,一切知识容纳进去,又不忘证否、更新吐出,以身实践和感受“空”的譬喻和真道学。

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啊,将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界、意识界、无明和无明彻底尽、老死和老死尽、苦集灭道、智慧、所拥有的各等同“空”去化解,应该明白它们既是万物,又可为万物消除。等待一切元素完全被自己冷漠和归于平淡,缘起之执着亦渐渐退。

因为称自己什么都没有获得的缘故,它非视作修行者的谦虚;一旦自信认为自己有什么精进获得,反易堕入轻慢,使真智慧退减,离正道愈远。菩萨依循这样的原德修行,远避了对愚痴的挂碍,可以顺利继续悟法,不会产生魔障和恐怖。让骄傲心态可能滋生的邪梦妄幻不黏他身。

居住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各尊佛,都是依循这样的原德修行,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明白般若智慧境是不由凡俗庸众参透的生大力量的神咒,是能通透事理的密咒,是至高无上的咒语,是助达涅槃信愿的密咒,颂念它,很快认为苦是可以扫除的了,我们的述说真实不虚。

宣念般若智慧境的密咒,曰:经历呵!体验呵!登陆生死的彼岸,不停渡化众生最终陪伴众生一齐登陆生死的彼岸! 一齐饮“菩萨河水恩”,证大成就!

三、相关词注

无明:烦恼

苦集灭道:苦集灭道,佛教用语,亦名四谛,即苦、集、灭、道四谛。苦为生老病死,集为集聚骨肉财货,灭为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道为完全解脱实现涅盘境界的正道。谛谓真实不虚,如来亲证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的译音,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佛教提倡的无上的、正确的、普遍适行的觉悟智慧

揭谛揭谛:去经历、去体验


四、读经引导

《心经》教育我们要始终保持谦虚心态学习,不断辩证已有佛学说,通过实践反复洗净自身污秽,如果有他人合理脱俗的新阐义出现,可以先接受而继续论证,甚至自己补说,莫陷滞旧法使眼心界不宽。

把一切苦难诱惑当作自己应该经历的,它们皆是师者,将人生正常活动和异常变故当作吃饭睡觉一样自然,随时忘记不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蛤崋寺梳经】心经:生活和学习怎么扫清烦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cnv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