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017 - 朋友组 - 拆书作业3 - 读书方法

作者: Oreao | 来源:发表于2017-01-12 11:55 被阅读19次
    12/01/2017 - 朋友组 - 拆书作业3 - 读书方法

    A1:

    回顾过往经历,我的阅读高峰期主要集中在初高中、大学时期和入职后的这些年里。无论哪个阶段,我的选书读书方式都呈现出强烈的两极化特质:

    一类是典型的学习参考书。

    学生时代为了提升考试成绩(数理化科目为主)和备战各类竞赛及证书考试(奥林匹克数学/物理、专四专八、雅思、计算机、财会、翻译等)而有针对性购买的参考书;入职后主要是为了业务提升和各种从业资格而购买的专业书(经济、法律、财会、外汇、金融、投资理财、项目管理等)。但无论如何,这类书籍的购买都是出于强烈的应用需求,属于典型的”输出倒逼输入”型学习方式。

    在书籍的选择上,通常我会优先考虑知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或者名师达人推荐的口碑类图书。在购买数量上,我是理智型购书人士:每个类别我不会选择很多,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所处水平,先选择1-2本基础理论图书作为打底,一本通俗易懂、一本全面翔实,互为补充地建立该领域应有的概念体系;此外再选择1-2本优质的进阶图书,帮助自己拓宽思路、建立知识高度和多元化视角;最后会通过订阅时效性强的期刊杂志或者网络频道,利用碎片时间,不断获取领域新知及行业趋势,以此为知识保鲜。

    在读书方法上,很感谢我的小学启蒙老师崔老师和第一个研究生期间的论文导师Aharmar博士帮我建立的良好习惯:

    在崔老师的课堂上,一个雷打不动的环节是:常规授课之后,一定会余出5分钟请2-3名学生起立做“当堂总结”-----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认为本堂课的知识要点、受益最深和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分享出来。现在看来,这是非常符合RIA的学习方法,也帮我建立了良好的反思总结习惯和应用型思维模式。

    在第一个研究生阶段,由于所在大学在该学科领域的创始地位和国际声望,以及导师自身对教学工作的强烈责任心,Aharmar老师为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教程和书单。他认为,每本书在编写时都难免带有编者自身的主观痕迹。为了准确还原该领域的知识原貌,就一定要避免过分依赖某一本书或某一个人的知识观点,因而也从不给我们提供单一的教材。通常他的“课本”都是从许多本不同本专业书籍、行业期刊和学术研讨会议内部资料上筛选出来的不同章节和片段。在知识的实效性上,Aharmar老师也有自己的坚持----- 除非必要,应尽量避免阅读或者引述出版时间超过一年的书籍,因为在当今社会效率之下,从成书到付印再到上架发行面对读者,书中知识很有可能早已被新的研究成果所替代或推翻了。此外,除了Aharmer老师每学期给我们列出的长长书单和每月更新推送的行业论文阅读清单之外,他还额外要求我们单周一篇800字的论文评论(Article Review)、双周一篇1000字的书评(Book Review),并定期整理成墙报在班内讨论分享。对于评论的质量,他要求我们除了复述原书/文之外,必须对作者观点、实验方法、推导结论或者学科贡献予以挑战,提出潜在漏洞和相应的建议改良方案,否则一律打回重写。一学期单科30多本书的魔鬼阅读强度和接近5万字的写作要求,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满满的挑战和噩梦,不过对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阅读精神的培养,效果也是最好的。

    另一类是休闲兴趣类图书。

    这类书籍主要是中外古典名著、现当代小说、童话、散文集、诗集、名人传记、画报、休闲期刊等。得益于老爸的文青基因,基本上以家中藏书为主,文史地哲艺术等等题材很杂,范围很广,但唯独金庸、古龙等武侠书籍涉猎较少,现在看来着实遗憾。我的疯狂读书阶段主要集中在思维和精力极其活跃的小初高时期,吃饭睡觉上下学路上都在看书,还因此掉进过水沟.....

    但无论如何,用发展的眼光检视过去,之前选书和读书的方法还是过于盲目被动,尽管执行过程中依然能够很好地保持目的性和主观能动性,最终也达成了预期的学习效果,但却忽略了几个最基本的问题:

        1、我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

        2、我是否是以此为基础主动制订的学习方法,还是被别人强加要求的?

        3、我所学的内容是否获得了最大的价值回报?

    A2:

    这些问题也是近期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痛苦拷问。

    作为工业化时代的教育产物,我们每个人在过关斩将的各类考试和竞争当中,从来都是文凭、证书和各类技能傍身的。这些训练给了我们进入社会、职场的门票,我们在滚滚的社会洪潮中,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按部就班地打卡、工作、下班、上班、领薪、考证,完成着老师、家长和领导们的各种期望和任务..... 但可能却从未去问过我们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有什么样梦想和愿望要达成?而从现在到梦想之间,有多远的距离?我们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规划、培养、提升自己,从而接近并最终实现这个梦想和愿望?

    怀揣着对物质和资源的极大匮乏感,我们的内心浮躁不安,时时向外张望,看老师、看家长、看领导、看别人、甚至有时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 我们随大流地投入时间精力去汲取、占有资源和知识,可是在大多时候,费尽周折想努力抓住的知识本身,在化身为一叠叠的文凭证书之后,却又被永久地束之了高阁.... 我们如此忙碌,可这些学习行为是否真的关乎自我梦想和愿望的达成?是否真正创造了和“我”有关的任何价值呢?

    身处金融行业,我对金钱和物质有着天然的敬重,也由衷赞同“投资自己才最有回报”的投资型学习理念。当然,自我投资获得的未必仅仅是金钱收益。金钱只是充当了一种世人普遍接受且流通性最强的衡量标尺,其背后传递的是一种以输出价值为结果考量,进而反向拷问输入意义和输入内容的思考方式。

    具体在买书这件事情上,比怎么买、怎么读、在哪儿买、在哪儿读更重要的是:

    一、明确做的意义和目的

    回归“做这件事”的起点,拷问自身的内在需求和意义,即: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我为什么要买书看书?为什么要获取这个知识?我有什么需要?这种需要与自我的价值提升有什么关系?这是“我”的需求,还是社会和别人强加给我的需求?

    显然,“我”的需求时刻大于任何外在。不仅读书如此,在决定是否参与任何潜在可能消耗自身时间和精力的事务之前,都应时刻以“自我需求”为“值不值得”的考量起点。

    二、制订专属的内容和方法

    在一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个体特点、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填充匹配相应难度的知识内容、学习方法及进度要求。

    这一切的规划中心都是以“我”的实际状况为中心,而与他人无关。至于买什么书,从哪里买书,买了哪本书,在清醒认识了自我需求和自我状况之后,就都会一一迎刃而解。

    三、坚定自我,保持自省

    在自我提升的道路上,难免会遭遇各种外界的杂音和干扰,有时我们的内心也会产生各种情绪的波澜,在过分陷于具体而又繁杂的操作型事务之时,目标也会变得慢慢模糊.....  但切忌因此丧失了头脑的清醒,继而忘记了“我”的需求、“我”的目标和“我”要做这件事情的初衷与本心。无论如何都要坚定自己的选择,因为这才是成就自我的唯一法门,才是属于我们独一无二的成长需求。

    为了读而读,为了安抚内心的不安或者匮乏而去外界寻找抓手,抑或又仅仅是因为害怕与别人不同,而去选择千人一面的复刻人生,这才是人类这一物种最可怕的生命退行与自我毁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加一的修炼场:写的真好,也知道为什么你有如此认真的学习态度啦。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回报。做的特别好的地方是,a1的过往经验分享。能够感受到教授对于你的影响。可以提升的地方,如果在a2的部分能够聚焦在理财方面最近你要买的书目,并下单就完美啦。🌺🌺🌺🌺🌺🌺🌺🌺🌺🌺🌺🌺🌺😱😱

      本文标题:12/01/2017 - 朋友组 - 拆书作业3 - 读书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dpd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