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品牌的创建就是做认同管理。获得公众的认同、粉丝的认同,就是你的目标。而认同管理,无论是对于刚起步的小网红,还是对于已经身价颇高的大明星,都是需要通过语言来塑造自己形象的。那么,如何与人说话,怎么让人能听得进去你的话,就是关键所在了。
在现实,即使是像范冰冰这样的大明星,她也是在不断地与粉丝互动语言这个东西,如果说不好,就可能酿成大祸。
我来说一个真实的例子。
现在高校为了升级,非常重视引进学术带头人。因此杭城某高校就花了百万重金,从另一所更知名的高校挖来一个在学术上非常棒的老师担任大学分院的院长。这个学院的老师早就对这位老师有所耳闻,因此对她的到来都是充满了期待。但是没过几个月,就传出这位新院长非常不受欢迎,到什么程度呢?居然学院里十几个老师一起跑到校长那里告状,要求换院长。怎么回事?一个大家充满期待,都非常受欢迎的新领导,如何上任没有多久,就要被大家赶下台呢?
原来这位老师到任后,与本院的老师建立了微信社群联系,平常许多工作都是在微信群里交流的。但不知为何,在一次交流中,这位新院长居然骂其他老师是白痴。这事还得了。老师再没有水平,也不能被说成白痴。可见这位新院长如何的不懂人情世故,如何的傲慢无礼。大家越想越气,自然就要赶他走了。
你看这位新院长显然不太会说话,情商也不高。这就是大家对她的印象。
好了,我在这里说这件事,不是来八卦的。我们要透过这件事的背后看看语言传播上的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不是这个学校的人,我也没有见过这个院长。但是却耳闻了这件事。因为正好有一个朋友在这个学院,聊天的时候就扯出这件事了。而我这个朋友在与我们谈这个话题时,她是怎么表述的呢?
她会不会一五一十地展现那天在社群里,新院长与她的同事们具体交流的场景呢?如果我们听到的是一个具体的场景还原,也许我们发现这个新院长可能是被老师们的某些话气得,或者是……。语言这东西,需要结合场景、说话的上下文等来理解。同样一句话,不同的场景,意义则完全不一样。就比如白痴,我要用在我的先生那里,这也许就是一种撒娇。
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转述者是不会去还原场景的,他只会向你表达结果,经过他的大脑加工,抽象总结过的结果。就像这位朋友告诉我的:这位新院长居然骂他们学院的老师是白痴。然后,就是她的评价:她以为自己有多了不起呢……。这种表达说明了什么呢。人们在语言交流时常常习惯性地采用抽象语言,经过他的大脑加工过的抽象的一些概念。
什么是抽象与具象?
那么,什么是抽象呢?词条的解释是:抽象是通过分析与综合的途径,运用概念在人脑中再现对象的质和本质的方法。当我们说水果,这是对橘子、梨子、桃子与苹果等等的抽象表达。当我们说食品,可能是对水果、饼干、糕点等抽象的表达。抽象与具体相较而言,抽象的内涵会更足,越高程度的抽象它的内涵就会更大。比如,我们说世界都是物质的,“物质”所包含的东西就非常非常多了。
与抽象相对应的概念是具象。具象,就是具体的形象。具象需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具体,细节化;二是有形象。什么叫有形象?就是有画面感。比如毛泽东批评八股文,可以说是八股文文章过于格式化、拖沓。但是毛泽东是一个非常具有语言艺术的人,他说八股文是“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这就既具体又形象了。它让你脑子里马上出现一个具体的画面,你的脑海里做了丰富的实物性的联想,心里一下子就有了共鸣。这就是具象带来的语言效果。
仔细体会,语言表达中说抽象的话与说具象的话的不同,还是以上面的水果为例。当我们说:小王,你去帮我买些水果来。小王的选择就大了,可以选橘子、苹果、桃子等任何是水果的东西。如果我说:小王,你去帮我弄点吃的来。那是不是小王就更有选择余地了。而小王的理解越丰富,就可能误解你的机会就越大。本来你只是希望小王帮你弄点主食来。但小王回来后给你弄了点水果。你会责怪小王吗?如果你说,小王,我要的是面条,你怎么给我苹果呢?那小王一定会觉得委屈,你不是说弄点吃的吗。苹果也是吃的对不对?小王显然没有错。错的是你采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你应该具象的表达而不是抽象的表达。
所以,策划公司在提交他们的案子时(做成果报告),他们会有一个非常聪明的举动。就是先把他们的策略用一个场景表达出来。这个场景可能是实施了本方案达到理想结果以后的场景。被告人会带着激动的,非常煽情的语言,一一描述未来那个激动人心的场景,听者的脑子跟着就展现了这幅图景,很有画面感,心里就有了共鸣,于是提案被认可通过。
所以我们在工作生活中的沟通语言,也一定要具象,而不是抽象。书面语与口头语完全是两码事。千万不要用书面语来作为口头表达,这样就成了老夫子了。
如何具象地说话?
前段时间,一个女友从澳洲回来探亲,到我家做客,我自然关心她在澳洲干什么。因为她去澳洲之前,是一个大学的外语老师。到澳洲,她会做什么工作呢。于是她与我聊了很多。女友走了以后,晚上先生回家后,知道这位女友来访,于是也关心地问我:“你这位朋友现在澳洲做啥呀?”我回答说:“她在澳洲的一个赌城里做客服。”
听完我的回答,先生瞪大了眼睛,感到不可思议。因为他无法理解这样一位富有情怀的、浪漫的女教授,竟然跑到国外的一个赌城作客服。赌城,在我们的脑子里固有的那些联想马上就浮现出来了。先生马上对朋友的形象开始有不好的感觉,觉得我的这位朋友大概很落魄。你瞧,我在与我先生转述的过程中,也是采用抽象的语言沟通法去表达的。因为我当时正忙着,没有心情与先生细说,所以采用了这样一句笼统概括的话语。但结果呢,先生的感觉很不好。于是我赶紧转换表达方式。
事实上,我的这位朋友所在的赌城,是澳洲最豪华高端的一个赌城。它与我们中国人脑子里的那种乌烟瘴气的赌场有很大的不同。这个赌城的文化也比较严谨,据朋友介绍,他们的赌城里,如果有客人发生醉酒,这个赌城就要被政府罚款100多万欧元。而我的这位朋友虽然做的是客服,但却已经做到8段了,而最高段是9段。她的收入也很不错,每周工作的时间也很短。可以说是一份非常光鲜的工作,朋友在向我陈述自己的工作时,也是一种非常自豪的表情,她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满意。
你看当我这位女友向我表达时,她采取的是具象表达法,我被她打动了,甚至萌发了要去看一看的念头。这就是她的语言达到的结果。但是我在向我先生转述时,我采用的是抽象表达法,这就给先生有了自己理解的十分大的空间,他的脑子里被带出来的联想,全是我们在各种电影电视剧里看到的那种赌场,于是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由此可见,语言越抽象,个性就会漏掉越多,人们的感受就会越朦胧,就越容易拿自己以往的经验去填充空白,于是歧义也更容易发生。那你的想法即使再高明,被听懂、准确接受的概率也就越低了。所以,个人品牌塑造者在语言沟通中,为了防止歧义,为了让别人能准确接受你的思想,要采取具象的表达方式,而不是抽象的。
如何进行具象表达?
那么,正确的具象化的表达应该是怎么样的呢?我还是通过案例来讲解一下吧。
假设这样一个情景:你是一个公司的主管,你的手底下有一个员工叫小王。这段时间公司非常繁忙,每个周末你都会让小王加班。一段时间后小王开始不乐意了,长时间的加班让他没有时间陪女朋友,天天与女朋友吵架,所以情绪越来越不好。
一天,当你跟他说周末又要加班时,小王终于憋不住爆发了,向你提出抗议。而你呢,这段时间一直在想小王的心态不好。所以小王一爆发,你就会这样说:
①“小王,你别心态不好啊。”
试想一下,当小王听到这样的话,是什么样的感受?他心里可能会嘀咕:“主管说我心态不好,我的心态哪里不好,我这么长时间给你加班,搞得我女朋友都快吹了,你还说我心态不好……”小王觉得你这样说,他不能接受。但如果,你把这件事具象一点,你这样说:
②“小王,我们变得积极一点吧。”
当小王听到第2句话时,他的感受肯定要比你说的第1句话要好一点。要知道,心态不好是一种指责,积极一点是正向的。但这样的表述仍然不是最上品的。你可以再具象一点,这样说:
③“小王,抱怨少一点。”
当小王听到第3句话时,他会想:“哦,原来是让我抱怨少一点。”这样说,显然比前两句要好一些。但是这也不是最上品的表达,你还要再具象一点,你要表达得更积极,你可以这样说:
④“小王,我们对工作太辛苦的事,抱怨少一点吧。”
当小王听到第4句话时,他会想:“哦,主管说工作太辛苦的事抱怨少一点,以后这个事要注意了。”但我还是要告诉你,这样的表达还是不够具象。如果更具象一点,小王会更痛快地接受。第4句话会让小王觉得:这个事我并没有全部抱怨,该我做的我会尽力做好,不该我做的还要我周末加班,我当然不愿意。”所以,正确的表达应该是这样的:
正确的表达:“小王,我们对周末加班的事,抱怨少一点,好吗?”
这样说,比前面4句话更具象,更容易让人接受。
总而言之,个人品牌塑造者在语言沟通中,要尽可能的具象,而不是抽象。因为在传播的过程中,个人品牌形象都是通过细节的传播来形成的,如果我们在社群里与人沟通时,我们的语言总是采取抽象的表述方式,容易让人产生歧义和产生不准确的理解,这会对我们的品牌形象带来不利,对我们沟通的结果造成不好的效果,达不到我们的预期。
古诗有云“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个人品牌塑造者要想与人沟通有效,就请把语言说得具象一点,再具象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