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6年前,公元353年的农历三月三,是书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天,因为《兰亭序》诞生了。
那是永和九年,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一群文人组织了一场雅集,大家沿溪而坐,书童拿羽觞(木胎漆杯,质轻,故名羽觞,可浮于水)斟满酒顺溪流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赋诗,若吟不出来,则要罚酒三杯。魏晋人喜好自然,常于山林中集会,留名后世的以西晋石崇“金谷之会”与王羲之“兰亭雅集”最为著名。关于前者,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里说“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可为明证,也可以看得出文人雅集,多以赋诗饮酒为乐事,今人则只知酗酒讲段子,赋诗则鲜见矣!
图片来自于网络兰亭集会的最后,成诗一首者十五人,两首者十一人,十六人作不出诗,罚酒三杯(这其中就包括不满十岁的王献之,不知罚酒没有)。大家把写出来的诗凑成一集,公推诗文书法第一的王羲之写一篇序言,他乘着酒兴写了一篇三百二十四字的序言,这便是流传至今的《兰亭序》。
复述这段故事的时候,我十分心虚,因为《兰亭序》在书法史上的名气太大,关于它诞生前后的故事世人耳熟能详,我再重复真就多余了。
图片来自于网络当日诗作流传了下来,从内容上说,不出那个时期所流行的“玄言诗”的窠臼,读来无甚可观。从成诗率来说,那四十多位东晋上层的精英人物,竟有十六个作不出来的,比较起来,尚不如《红楼梦》里的女儿们偶结海棠社、桃花社,咏菊花、柳絮来得迅捷与风流。
然而,那篇序写的精彩,前半部分记述风流之盛,后半部分伤时感怀,悲叹人生之不永,确实给当时尚“清谈”“玄言”,集体“嗑药”“裸奔”的魏晋时期,吹来丝丝清风。最神奇的是,这篇序言的墨迹流传了下来,后来成了书法史上最显赫的行书经典,被称为“天下第一”。
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都是手稿,当然《黄州寒食帖》不太像,过于齐整,但仍有涂抹与感情起伏带来笔迹的变化,断不是誊抄的痕迹。关于《兰亭序》的趣闻太多了,比如说王羲之酒醒之后又重写了几幅,都不如这醉中草稿传神,索性都丢弃了,千年后的今天,我真想说一句“暴殄天物”,若有一幅流传至今那也是无价之宝啊。
据说《兰亭序》的原件作为王家的传家宝世代珍藏,后传到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手中,智永再传给弟子辩才。唐太宗广求天下王书真迹,辩才谎称“坠失不知所在”,太宗不甘心,派萧翼扮成书生,骗得辩才信任,乘机盗走,好一出《萧翼赚兰亭》。
再后来,唐太宗驾崩,高宗以《兰亭序》陪葬昭陵,苏东坡诗云“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然而五代军阀温韬盗发昭陵,后世所传宝物账上并无《兰亭序》。于是世人又有了纷纷猜测,有人认为高宗骗了世人,真迹其实进了他的乾陵。爱之深,常生妄想,明末吴洪裕得到《富春山居图》,寸步不离身,临死前要子侄们烧了它“殉葬”,眼看着画在火盆里烧了起来,他满足地闭上了眼睛。旁边侄子眼疾手快,一见叔叔咽气,马上把《富春山居图》从火盆里抢了出来,虽然已经烧断为两截,幸好大部分还保留了下来,今天一在浙江,一在台湾,毕竟尚在天壤间,而《兰亭序》的真迹则杳如黄鹤了。
永和九年的三月三,那场“兰亭雅集”是东晋的一群“城会玩儿”的狂欢,1666年来,没有第二场!
三月三,路上已经飘起了恼人的杨絮,1666年前会稽山阴的天空中有吗?
参考资料:《字里书外》 刘涛 著
《兰亭》 上海博物馆编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袁行霈主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