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简书上的第一篇读书笔记,以后我所有的读书笔记都应该会发在简书上。这篇读书笔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开头我会写一下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中间则是从书中摘录的我觉得很有启发性的片段。结尾部分我将对作者提出的三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毛泽东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能够加深对于书的内容的理解。本人才疏学浅,望诸位看官莫笑。
首先我要衷心的感谢涛哥能够向我推荐这本书,并专门从网上购买给我寄过来。同时我也要推荐一下Kindle,这个神器大大的延拓了我看书的时间。
回顾整个人类历史,特别是在20世纪末期,我们取得了如此非凡的成就,我们消灭了瘟疫,解决了饥荒问题并避免了大规模战争问题的到来。虽然时常还有局部战争,但和平已经成为了时代主流。而这些问题在过去数十万年的人类历史中,即使是最杰出的政治家和科学家也无力解决。
而到了21世纪,我们不用再担心明天吃不饱肚子,反而常常为营养过剩长得太胖而发愁。即使是恶魔一般的非典也被我们踩在了脚下,欧洲夺取数千万人生命的黑死病永远成为了历史。科学研大型中子对装机,找到了上帝粒子。在太空,因为围绕地球的卫星实在太多,甚至发生了卫星相撞事故。在海洋,我们的探测器可以下潜到水底近万米。似乎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使我们人类解决不了的了,我们的信心空前膨胀,已经不再满足作为生物上的人了,想要获得神性,化身为神。
我们想要获得永生,想要永远的幸福快乐还有获得神性,比如说鹰一样的视觉,豹子一样的爆发力,或者更进一步,变得全知全能。
那些升级为超人的人与普通人之间或许会带来真正的种族歧视,而如果数据主义大行其道,似乎人类存在的意义将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整个人类社会的基石:人文主义,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科学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你永远不能预测科技发明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个有趣的例子就是如果一群科学家研制出一个很厉害的人工智能,让这个人工智能算出更为精确地π值。这个人工智能可能转手就消灭全部人类,然后征服宇宙,利用尽可能多的资源,打造更好的机器,为的只是算出更为精确地π值。
本书的作者能够站在数十万年整个人类视角来思考问题,提出的观点也十分偏僻如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虽然是历史学家,却常常能够站在生物、计算机、物理、化学等角度来分析问题。才学博古通今,令人钦佩。下面是本书中部分我觉得十分精彩的摘要。
● 实际上,人类合作网络的力量就是依赖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微妙平衡。太过扭曲现实,力量就会被削弱,让你敌不过那些能看清现实的对手。但想要有效壮大组织力量,仍然得依靠那些虚构的神话。如果坚持一切都要百分之百的现实、绝不加入任何虚构,追随者肯定也不会太多。
● 想评估人类合作网络究竟是好是坏,一切都取决于用什么标准和观点。评判法老时代的埃及我们要看的是产量、营养还是社会和谐?重视的是贵族、底层农民还是猪和鳄鱼?历史绝不是单一的叙事, 而是同时有着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叙事。我们选择讲述其中一种叙事就 ,等于选择让其他叙事失声。
● 虛构故事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支柱。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关于神、国家和公司的故事越发强大,以至开始主宰客观现实。正因为相信伟大的鳄鱼神索贝克,天命或《圣经》,让人能够辟出法尤姆湖。修起长城.建起沙特尔大教堂。但遗憾的是,盲目相信这些故事,也就意味着人类往往为某些虛构实体(例如神和国家)的荣誉而努力,而不是让真正拥有感受的生命过得更好。
●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灵性之旅总是以悲剧收场,因为这是一条孤独的道路。只适合个人,而不适合整个社会。人类要合作,就不能只有问题,而是需要坚定的答案。推倒某些荒谬的宗教制度,往往又促成了新的宗教制度的建立。这种事情曾发生在二元论者身上,他们的灵性之旅就变成了新的宗教制度的建立;这种事情也发生在马丁路德身上,他挑战了天主教会的法则,制度和仪式后,却发现自己正在写下新的法则、建立新的制度、发明新的仪式;甚至连佛陀和耶稣也未能幸免,在坚持追求真理的路上,他们颠覆了传统印度教和犹太教的法则、仪式和制度,但到头来,以他们之名却建立起更多的法则,仪式和制度。
● 虽然科学的伦理争论方面能发挥的作用比一般想象的要多,但仍是有限的,至少目前如此。如果没有一些宗教元素作为引导,就不可能会有如此多的伟大科学发现。宗教能为科学研究提供伦理,也因此能够影响科学研究的议题以及科学发现的使用方式。因此,想要真正理解科学的历史,就不能不谈宗教信仰。科学家很少会谈这一事实,但科学革命也正产生于最褊狭,也最具宗教色彩的社会。
● 讲到现代性的历史,一般把它视为一场科学与宗教之争。理论上 科学和宗教都是为了追求真理,而因为各自推崇不同的真理,也就注定有所冲突。但事实上.科学或宗教都不那么在乎真理,因此两者十分容易妥协、共存甚至合作。
宗教最在乎的其实是秩序,宗教的目的 就是创造和维持社会结构; 而科学鼓在乎的则是力量,科学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得到力量,以治疗疾 病、征伐作战、生产食物。就个人而言,科学家和神职人员可能很在意 真理;但就整体而言,科学和宗教对真理的喜好远不及秩序和力量。因 此,两者一拍即合。对于真理毫不妥协的追求,其实是一次灵性之旅, 在宗教或科学机构之内却很少见。
● 事实上,自我反思很有可能只是让我更无法了解真正的自己.因为这让人 太注意个人的抉择,却忽略了社会的情境。如果我现在很富有,会认为自己做了聪明的选择。如果我现在很贫困,会 认为自己犯了一些错误。如果我感到抑郁.自由主义的心理治疗师很可能说这 是我父母的错.并鼓励我找些新的生活目标。如果我说自己之所以抑郁,可能是因为遭到资本家剥削,并在主流社会制度下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位治疗师很可能就会认为,我只是把自己内心的困堆投射到整个“社会制度”,以及把自己和母亲之间未解决的问题投射到 “资本家”身上。
● 每次叙事自我要对我们的体验下判断时,并不会在意时间持续多长,只会 采用“峰终定律”(peak and rule),也 就是只记得高峰和终点这两者,再平均作为整个体验的价值。这一点对于我们 所有的日常决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 但只要谷歌做 出足够多正确的决定,人类就会将更多的权力交给它:随着时间慢慢过去,数据 库规模会不断扩大,统计数字会更准 确,算法会继续改进,决策的质量也会 提高。虽然这套系统永远不可能完全了解我,也不可能完全不会出错,但本来就没有这种必要。只要到了系统比我自己更了解我的那一天,自由主义就会颓然崩垮。而这一点其实并没有听起来的这么困难,因为大多数人并不真正了解 自己。而脸谱网这个谷歌的死敌最近委托的一顼研究就指出,如果要判断某人的性格和性情,脸谱网算法会比这个人的朋友、父母或配偶更为准确。
● 人类在20世纪的伟大成就:克服饥荒、瘟疫和战争,都是为了让所有人享有富足、健康与和平。至21世纪的新议题:获得永生、幸福快乐、化身为神,也同样希望为全人类服务。然而, 由于这此计划的目的在于超越而非维持基本要求,最后就可能创造出新的超人类阶级,砍断自由主义本源;超人类看待一般非人,就会像是19世纪欧洲人看待非洲人的情况。
如果科学发现和科技发展将人类分为两类,一类是绝大多数无用的普通人,另 一类是小部分经过升级的超人类,又或者各种事情的决定权已经完全从人类手中转移到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在这两种情况下,自由主义都将崩溃。什么样的新宗教或意识形态,能够填补这样的缺口,并且指导我们如神一般的后代?
● 人文主义认为,只有人的欲望才能 使世界充满意义。但如果我们连欲望都能选择,又凭借什么来做这种选择?假设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开场,罗密欧可以决定要爱上谁,而且就算决定了,还是随时能够反悔重来。这样一 来,这出剧会变成什么样子?但这正是 科技进步为我们刻画的未来。如果我们的欲望让我们不舒服,就让科技消灭这个欲望。如果整个宇宙所凭依的钉子钉错了地方.就用科技把整颗钉子拔出来,钉到别的地方去。但究竟要钉在哪儿?如果寰宇四方均能落钉,我该挑哪 里?又为什么该挑那里呢?
● 资本主义之所以胜出.并不是因为资本主义更符合伦理,个人自由神圣无 比,又或者上帝对这些共产主义者降下怒火。资本主义能够赢得冷战,是因为至少在这个科技加速改变的时期, 分散式数据处理的效果就是比集中式数据处理更好.20世纪末期的世界变化实在太快,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无法处理,像这样把所有数据都集中起来.所有承大决策都由一群官员决定,虽然能够产出原子弹,却绝不可能打造出苹 果或维基百科。
● 政治科学家也逐渐把人类政治结构理解成数据处理系统。民主和专制在本质上是两套关于收集和分析信息的对立机制。专制使用集中式处理,而民主则喜欢分散式处理。民主在过去几十年里占得上风,是因为在20世纪晚期的具体情境中,分散式处理的效果更佳。如果换一个情境比如古罗马帝国时代, 反而可能是集中式处理拥有优势,让罗马共和国衰落,权力从元老院和公民大会转移到专制皇帝的手中。这意味着,如果数据处理的情境在21世纪再次改变,民主制度也可能衰败, 甚至消失。随着数据量和流通速度双双提升。选举、政党、国会这些制度就可能遭到淘汰:原因不在于不符合伦理道德,而是无法有效处理数据。当时这些机构发展的背景,是政治的脚步走得比科技更快。在19世纪和20世纪,工业革命发展的速度够慢,于是政客和选民仍能领先一步,规范及操纵发展的路线。 然而自蒸汽时代以来,政治的节奏没有 多大改变,但科技已经从一挡切换到四挡。科技革命的脚步快到让政治追不上,不管是国会议员还是选民,都失去了对科技的控制。
● 人文主义认为所有的体验发生在我们心中。我们要从自己心里找出一切事物的意义,进而为宇宙赋予意义。数据主义则认为,经验不分享就没有价值。而且我们不需要,甚至不可能从自己心里找到意义。我们该做的,就是要记住自己的体验。再连接到整个大数据流中.接着算法就会找出这些体验的意义.并告诉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 20年前,日本游客因为总是拿着相机照个不停.曾经受到全世界的嘲笑,但现 在人人都是如此。如果你现在去印度看 到一头大象,你不会看着这头大象问问自己心中的感受,而是会手忙脚乱掏出智能手机,赶快照张相,上传到脸谱网.再每隔两分钟就检查一下,看看集 到了多少个赞。在前几代人中,写日记只给自己看是很常见的人文主义习惯, 但现在很多年轻人会觉得这完全没道理。如果没有其他人读到,写了岂不是白写?现在新的座右铭是:“如果你体验到什么,就记录下来。如果你记录下了什么,就上传。如果你上传的什么,就分享。”
● 如果数据主义成功征服世界,人类会发生什么事?一开始,数据主义可能会让人文主义加速追求健 康、幸福和力量。数据主义正是通过承诺满足这些人文主义愿望而得以传播。而为了获得永生、幸福快乐、化身为神,我们就需要处理大量数据,远远超出人类大脑的能力,也就只能交给算法了。然而,一旦权力从人类手中交给算法,人文主义的议题就可能惨遭淘汰。只要我们放弃了 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而秉持以数据为中心的世界观,人类的健康和幸福看来也就不再那么重要。都已经出现远远更为优秀的数据处理模型了,何必再纠结于这么过时的数据处理机器呢?我们正努力打造出万物物联网,希望能让我们健康、快乐,拥有强大的力量。然而,一 旦万物互联网开始运作,人类就有可能从设计者降级成芯片,再降成数据,最后在数据的洪流中溶解分散,如同滚滚洪流中的一块泥土。
于是,数据主义对人类造成的威胁,正如人类对其他动物所造成的威胁。在历史进程中,人类创造了一个全球性的网络,不论面对任何事物,都以它在这个网络中有何功能来给予评价。 几千年来,这让人充满了自尊和偏见。 人类在这个网络中执行着最重要的功能,也就很容易认为自己是这个网络所有成就的主要功臣,并认为自己就是造物的巅峰。至于其他所有动物,因为它们执行的只是网络中次要的功能,于是 其生命和经验都遭到低估;只要动物不再能发挥任何功能,就躲不开惨遭灭绝的命运。然而,一旦人类对网络也不再能发挥重要功能,就会发现自己到头来也不是造物的巅峰。我们自己设定的标准,会让我们也走上长毛象和白鳍豚的灭绝之路。到时回首过去,人类也只会 成为宇宙数据流里的一片小小涟漪。
● 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的兴起肯定将改变世界,但并不代表只会有一种结局。书中讲到的一切情境,都只是可能性,而非预言。如果你觉得某些可能性令你反感,欢迎运用各种新思维或采取新行动.让那些可能性无法实现。
然而,因为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通常会受限于当今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要以新的方式来思考或行动并非易事。 本书追溯了目前各种制约条件的起源, 希望能够让我们稍微从中松绑,以更丰富的想象力思考我们的未来。本书所做的,并不是断言未来必会如何而让我们的视野变得更窄,而是希望让我们把视野放宽.体察到还有其他更多选项。正如我一再强调的,没有人真正知道2050年的就业市场、家庭或生态将会是什么样子,又或是由哪些宗教、经济和政治 制度主导世界。
但放宽视野也可能造成副作用,让我们比以往更加困惑和不知所措。面对这么多情况和可能性,该注意些什么? 这个世界的变化速度比以往更快,而我们又已被海量的数据、想法,承诺和威胁所淹没。人类正逐渐将手中的权力交给自由市场、群众智能和外部算法。部分原因就在于人类无力处理大量数据。过去想阻挡思想言论,做法是阻挡信息流通。但到了21世纪想阻挡思想言论,反而靠的是用不相关的信息把人淹没。 我们已经不知道该注意些什么,常常浪费时间研究辩论无关紧要的议题。在古代,力量来自有权获得资料。而到了今天,力量却来自知道该忽略什么。所以,面对这个混沌世界的一切,我们究竟该注意些什么?
如果思考的是未来几个月的情形,注意的可能就是当下的问题,比如中东动乱、欧洲难民危机、中国经济增长趋缓。如果思考的是未来几十年的情形, 注意的就是全球变暖、不平等的恶化,以及就业市场的破坏。但如果把视野放大到整个生命,其他的问题或发展的重要性,都比不过以下三项彼此息息相关的发展:
1.科学正逐渐聚合在一个无所不包的教条之中,也就是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则是进行数据处理。
2.智能正与意识脱钩。
3.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可能很快就会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这三项发展提出了三个关键问题, 希望读者在读完本书之后,仍能常挂于心:
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
2.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
3.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 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本来想回答一下这三个问题,但刚才仔细想了想,发现哪个问题我也没有办法回答的较为深刻。才疏学浅,这三个问题留待我以后再来回答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