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顾:
晚上好。见信如晤。
那日清晨,我回复道:“你完蛋了。你一回,我就打算以后每两周写一封。”此言不虚,言出即行,你此刻点开的这第二封信即为“你完蛋”的例证。
首先简要回复你两周前的那封信中的相关内容。
第一,关于笔名“枫眠”。你的联想切中我的本意——江枫渔火对愁眠,但并不识愁滋味,顺江泛舟,渔歌悦耳,船头的那盏渔灯随风左右摇晃,忽明忽暗,抬头便是明朗星空,遁离俗世,远离喧哗,此情此景何愁之有。
第二,关于《蚁人 2》。实话实说,我并未关注宣传海报,当时正在研读你送的《原则》。达利欧提到了一个观点,相对于新上映的电影,他更愿意选择经过观众与时间检验的经典老片,因为看电影本质上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来回途中、候场及观影的时间成本,以及相应的资金成本,而观看新上映的电影投入成本相对而言较高,真可谓一针见血。
我又联想到之前观看的《少年班》中一个片段,孙红雷饰演的老师在教学楼门前正颜厉色地呵斥三个学生:你们现在都不配看电影,不配!如果看电影只是单纯的消遣,或者这部电影本身的娱乐性较强,无法予人以思考或任何启发,不看也罢。基于以上两点,我决定短期内不关注电影,因而也未关注你提到的“想必你早已看到过”的宣传海报。
第三,关于护城河。我发现,如果我在某一时期内偶然接触到一个新的名词,并对该名词怀有强烈的兴趣,那么它在这一段时期内出现的频率将高到离谱,譬如“护城河”。最初接触到这个词是通过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之后无意点开的公众号推文便着了魔般屡次出现“护城河”,这不你又提起。
今天下午跟导师聊了一小会儿,他说“我觉得你想的太多”,我感叹:“以往的人生我一直在做加法,不断地拓宽兴趣、爱好、特长的范围,近一年我恍然大悟,开始学习做减法,虽然您仍然觉得我想的多,但是我目前的规划已经是我认为减到最简的范围了。”这种提高专注度,聚焦于某一两件事的减法大概就是我目前拓宽护城河的方式,尽管护城河究竟需要守护哪座城尚在摸索之中。
此外,切入正题之前不妨谈谈当初将互通“书信”的时间间隔定为两周的理由,我基本出于以下三点考虑:一,每周通信,单调的生活或许并无太多可供记录,况且这种形式形同周记,难免回想起初高中时代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心生抵触;二,鉴于我俩互相鼓励同写博文的那段时间你的出文效率,以及每次写作你都像被生吞活剥的经历,我想两周应该不紧不慢,时间充足;三,倘若生在八九十年代,一封信从长沙寄出大概需要一周才能送至上海,待对方收到信件,即便当日回信寄发,回信又需一周辗转才抵长沙,这一来一回恰好两周。即时通讯高度便捷的时代,我们大都忘却了等待的美好,忘却了等待的过程中从心急如焚翘首以盼到现于眼前满心欢喜的幸福感,正如木心在诗里写“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言归正传,约略谈谈过去两周的生活(恐怕尚需一年半载,我才能如你那般写道“简单谈谈最近两周的 工作 生活”)。
过去两周,无比简单,几乎有长达一周的时间未去图书馆,原因也像生活那般简单——女朋友突然造访。上周一晚,她突有兴致,在智行买了张目的地为长沙的机票,先斩后奏,我面对这从天而降的“甜蜜”一击猝不及防。周二中午,她飞抵长沙,待了整整一周。这一周,我几乎再未踏进图书馆的大门,每天吃,逛,睡,吃,逛,睡。
第一次去了闭馆五年,去年下半年才开馆的湖南省博物馆探望千年女尸辛追奶奶,第一次去中南本部后山偏僻的半山腰处探访了早有耳闻的“鱼香不怕巷子深”的专门卖鱼的山麓小店,甚至打破了上文关于观影的原则去看了阿汤哥的新片《碟中谍6》。总体而言,虽然时有因未学习精进而产生的强烈负罪感,但这种有人相伴和彻底放松的感觉其实也不错。
虽然以前时常向你倾吐我与女朋友之间的诸多矛盾,有时候我甚至分辨不出我们之间的关系究竟有多少是出于爱情的因素,但我逐渐认识到,其实婚姻当中爱情所占的比例因各种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始终处于变动的状态,如果脱离这些外界因素的支撑,多数时候婚姻可能脆弱不堪,更无法细水长流,所以即使我们之间的部分矛盾尚未解决,短期甚至长期内始终存在,我决意将这些难以有效弥合的间隙作为感情的反向粘合剂,接受,包容,顺其自然。当然,这种处理方式绝不是坐以待毙,随心所欲。
既然谈到爱情,作为兄弟,我希望你早日觅得佳人,尽管一个人的生活无牵无挂,了无烦恼,但倘若生活中融入了一位亲密无间之人,每日都能分享你的忧乐,分享你的琐碎,分享你的牛逼,或许也妙不可言。
继续聊聊鸡毛。大牛猫在上周的某篇推文中提到了“鸟人率”,我当时一乐,不曾想没过几日,我也遇到了鸟事和鸟人。
说来也算圆满,大学六年,我终于挂了一科,但前因后果令人咋舌。去年9月开学选课阶段,我考虑到个人专业课与选修课学分已修满,并超出毕业要求2个学分,于是修课计划当中多出的某一门当期开设的课程没有在选课系统中勾选,当时咨询教务办负责研究生工作的老师是否可以,她的答复是可以不选。
但是,今年4月中旬,这位老师突然联系我,告诉我研究生院通知她,我之前没有勾选的课程被作为零分处理。因为我的姓名莫名其妙地被纳入了选课名单,但我毫不知情,故而未上课,更未参加考试,所以被记作零分。我惊诧不已,再次就此事咨询这位老师,她的答复是无法更改。
转眼新学期来临,我今天为了这事儿跑了一下午,学院与研究生院两头联系,结果都是无法处理。其间,我咨询时遇到了研究生院培养办做学生工作的某位中年女老师,她傲慢无礼,怒目圆睁,表情凝重,甚至懒得抬头瞧我一眼,那副表情仿佛我夺走了她的贞操,我则低声下气地听任她数落。注意,她全程数落,而非提供可行的建议与解决方案,对她而言,做学生工作的主要目的似乎并不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找寻可供发泄情绪的对象。这是继上文提到的那位不懂装懂的教务办老师后,我遇见的第二位“鸟人”。面对不知何时会突然出现的鸟人,我们真的无计可施吗?多数时候,答案或许显而易见。
鸟人略显丧气,就此打住。生活之外,说说近来的心理活动。
直到最近,我猛然意识到,我一直以来几乎作为口头禅的一句话“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其实蕴藏着我从未正视也从未深入理解用心感受的巨大能量,一句“永远热泪盈眶”真的能够在某一瞬间给人启发,令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令人热泪盈眶。
当然,自然规律决定我们不可能永远年轻,至少就生理而言确实如此,但我想,我们大可在心理上保持“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事实上,这种心理上的保持是一种对抗衰老的努力。显然,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在迈向衰老,告别昨天意味着离衰老与死亡又靠近一步,我们无力抗衡自然规律赋予我们生命的变化,但可以想方设法尽一切努力延缓衰老,无论是生理上的衰老,抑或是心灵与精神上的衰老。身体健康,心情愉悦,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对生活充满期许,对当下充满感激,对未来充满向往。我们看待生命的方式决定了我们在这场同衰老的对抗中究竟是自甘平淡,还是挥戈返日。
谈及年轻与衰老的话题,不可避免地就要提到年龄焦虑。但凡一个人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热情,他恐怕都会在某一阶段因年龄的增长而产生某种难以言表的强烈焦虑感,尤其当他能够感知到自己距离心中的目标与理想尚远的时候。
我们时常聊以自慰——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然而,倘若一个人此时并未有所行动,外界因素真的能够在未来朝着有利于他的方向发展吗?多数时候,事实并非如人所愿,山不会骤然冒出一条隧道,供车横穿,桥下的水流也不会总是突然加速,扶正船身。转机的出现很多时候取决于人本身,恰如愚公自知移山,有经验的船夫也知如何摇船,控制船的方向。正因如此,我从未将这句自我安慰的古老谚语当作寻找出口、解决问题的真正方法。
我二十有四,无论按照世俗还是个人的判断标准,一事无成确实是我目前境况的最好表述。我这么说,并非代表我畏惧现状,如果我们将人生视为一条中间高两端逐渐下降的“正态分布曲线”,现在的我正处于这条曲线的左端,而且处于上升阶段,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然而,或许在我女朋友眼中,我的所作所为是逃避,是避重就轻,是不敢去承担责任。我必须坦诚,确实有一段时间,我颓废地将自己置于所谓的“逃避”状态中,但当我意识到生活不会善待不付出努力的人并任由他们墮向无底深渊时,我及时地端正心态,思考如何一边应对巨大的年龄焦虑,一边主动催生出转机。
回顾往昔,我自觉在人需要为自己的每一个决定负责的重大时刻,我都表现得不好,甚至于糟糕,譬如高考,譬如填报志愿,譬如选择如何度过大学,譬如申请研究生,诸如此类,我都没有综合考虑选择最优方案,而是知足常乐,躲在舒适圈内贪图一时安逸。
如果高三没有自卑和感情的困扰,我的目的地应该是那座向往已久的学校——厦门大学(所以,无论是第一次去厦门旅行,还是我今年去厦门跑马拉松,其实我对厦门都怀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特殊感情,其缘由不足为外人道也);如果高考后没有对某人的牵念,也没有如今看来可笑、无知、愚蠢的年少轻狂与固执己见,我的目的地应该是北京,再不济也是沿海;如果不是在挣扎、颠簸与知足、稳妥之间选择了后者,我也不会在中部地区拢共度过前半生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我的目的地应该是英国,再不济也是香港。
当然,人生从不存在如果,我们无法像拍电影那样一遍又一遍地完美每一个镜头,或者通过剪辑让故事呈现出令人惊喜的效果。此外,谈到这些如果,我并非在后悔,而是在反思,反思如何能够从过去的失误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痛定思痛,我决定用一年,多不过两年的时间高效地“重新生活”,把原本属于我却被我主动放弃的东西争取回来。注意,我说“原本属于我”,而非“我从未得到”,因为我将它们划分到自己的能力圈之内后,表明我没有给自己悔憾与回旋的余地,必须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自勉。
下一步便是付诸行动,我制作了几张倒计时日程表,囊括CPA、证券从业考试、雅思、德福等小项,每一项考试都有一张单独的倒计时日历,但所有日历的标题统一——“2012年 高考倒计时(CPA/SAC/…)”。并无他意,只是从最初抉择的那一刻坚定地站起身,拍拍灰尘,微笑着对那个一无所知刚愎自用的孩子说一句:“没关系,少年。加油,我们重新开始吧。”你看,这多像励志电影中的剧情,所以,我也是一定要做电影的。
当然,这一切需要付出代价,比如,我仍然必须继续忍受自己暂时的一无所成,我仍然必须在面对同龄人小有所成时调整好心绪,我仍然必须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同时,我也在利用机会成本),或许,我仍然必须忍受的还有偶尔来自旁人的讥讽与鄙夷,譬如“垃圾”“一事无成”“loser”这类用语。不过,我显然已经能够很好地控制情绪,并不会为这些所累又或击溃,反而把这些当作督促和鞭策。正如你在上一封信中所言:“正是那些旁人心绪沉重的时刻,日后成了我们巨大满足和快乐的源泉!”
不知不觉,又“打”了两个多小时的信件,继续用我“丧失活力”的文笔记录惨淡但富有思考的此时此刻。最后再告诉你一件事,现在我几乎每天起床后都对崭新的一天充满激情,充满期待,我想这正是对“永远年轻”这句话最有力的践行。
愿好好生活,天天向上。
王枫眠
2018年9月6日
文 字 / 王煜旸
图 片 / Shamia Casiano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