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卡尔·罗杰斯提出:价值的条件化。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存在着两种价值评价过程。一种是人先天具有的有机体的评价过程,另一种是价值的条件化过程。价值条件化建立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上,而非建立在个体自身的有机体的评价基础之上。个体在生命早期就存在着对于来自他人的积极评价的需要,即关怀和尊重的需要。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别人的好评,被别人赞赏时,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人会感到自尊。然而,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这种需要的满足常常取决于别人。比如:父母总是根据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标准来决定能否给予孩子关怀和尊重,也就是说父母这种尊重的积极评价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标准。也就是价值的条件化】-
在价值的条件化作用下,个体的价值感和自尊建立在他人和社会好评和赞赏基础上。这些他人和社会的价值观念,并不一定符合个体自身的真实需要。人,要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只是在获取他人的赞赏或好评时才觉得自己有价值。因此,父母需要引导孩子接纳不玩么,增强自我认同,建立持续稳定的自我价值感。
2.责任扩散效应
由于美国的“吉诺维斯”事件的发生,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后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扩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人们开始接触“责任扩散”这一个新词
告诉我们: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因此,父母在教导孩子如何保护自己时,可以建议孩子在危险情景下尽可能地向身边的明确的人来求助,而不是向众人求助,以免产生“责任扩散效应”。
3.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 ,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作为父母:真诚的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积极的能量,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时,他变增强了自我价值感,变得自尊、自信、自强,获得一股积极向上的动力,不断朝着目标和期望努力,从而取得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