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假想观众
社交焦虑患者与他人互动时会去思考他人怎么看待他,并根据自己对他人想法的揣度来产生情绪体验和调整人际行为。
前面提到的那位学生在课堂发言时读错字音,同学们的大笑被他解释为同学们是在嘲笑他、看不起他,他便产生了尴尬的情绪体验和回避课堂发言的行为。
社交焦虑患者参加各种社交情境时,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假想观众”。不论是一对一的交往,还是参加大型集会时只做一个听众,他们都会觉得有人在盯着他,关注着他,评价着他的一举一动。“假想观众”是患者凭空想象出来的,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患者心中的“假想观众”始终盯着他的举动,评价着他的社交表现,相关研究者总结了患者对假想观众的看法,患者往往认为:
• 有观众在观察自己的行为;
• 观众对自己的赞同有很高标准;
• 自己却没有能力达到这个标准;
• 自己不能控制焦虑,这又会让人注意到并且导致更多的负面评价;
• 若被观众做出消极评价,代价会很高。
02.自我否定与消极预期
社交焦虑患者心中的“假想观众”对自己有着高要求或高标准,患者觉得自己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无法让他人满意和看得起自己。
事实却可能是相反的,患者看轻自己在先,然后觉得他人看不起自己。
患者在童年与重要他人的互动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事件,逐渐形成了关于自我和他人的负性核心信念。例如,他们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不可爱的、坏的,他人是全能的、坏的等。
在这些核心信念的基础上,患者遭遇了某个创伤性的社交体验(如在课堂上读错字音,同学们大笑)后,便激活了这些负性核心信念。他们把自我意识(自己是无能的、不可爱的或坏的)看成是别人对他的看法。
当他们对自我持否定看法时,便会对社会交往活动持有消极的预期。
在社交活动之前,他们对于将要发生的事情有着负面的、灾难性的预期。他们会担心自己表现不好,试图让自己表现得更好一些,为此进行大量的练习和准备。
在社交过程中,由于消极预期的存在,他们便会选择性注意那些与自己预期一致的信息,患者会注意自己的内在体验,监控自己的表现,并且特别关注焦虑的信号,包括身体的症状。
他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与社交任务无关的事情上,可能会导致社交任务完成得不理想,这又会强化患者原来的消极预期。
在社交活动后,患者在头脑中一遍又一遍回忆这个事件,评价自己的表现。
由于患者存在的选择性注意的影响,他们会更多关注自己表现不好的方面,他人的负面反应等方面,受事前和过程中的偏见所影响,反思的结果会加强他们的消极偏见,增强患者对下次社交事件产生相同或更大的焦虑的预期。
03.青少年的社交恐惧症与性心理有关
社交恐怖障碍往往发生在青少年身上,这是一种严重程度高的社交焦虑。对社交感到恐惧的患者除家长外和其他人基本不交往,尽可能回避所有社交活动。
一般而言,发生在成年人身上的社交焦虑障碍往往稍轻一些,他们依然会保有一定的社会交往,更多表现为社交过程中的焦虑与紧张的情绪。
就像克平先生一样,虽然他对大会发言很焦虑,但他还是能够发言。但豫浩同学的社交恐惧症就不同了,他休学在家,没有任何社会交往活动。
实际上,青少年的社交恐惧症与性心理有关。当个体从儿童期进入青春期后便产生了性心理,意识到自己是男人或女人,由于生理发育,便有了性需求,对异性有了兴趣,会更多地关注异性。这本是正常的发展表现,但有些孩子还未建立起正确的性别观念,其关注被异性发现或被嘲笑之后,他们便会感到自己被看穿了,无脸见人。他们起初可能只是不敢与异性交往,后来逐渐发展到难以与同性及更为广泛的人群打交道,最后只好把自己藏起来。
许多青少年的社交恐惧症个案的临床访谈都证明了这一点。豫浩同学的个案就非常典型。他的社交恐惧症首先产生于自己看了前桌女同学一眼,但这个女同学偏着半个身子靠着桌子写字并摸了一下自己的耳朵。
实际上,这应该是这位女同学的无意识行为,与豫浩同学一点关系也没有。但豫浩却认为对方在警告他。他错误地认为如果别人知道自己喜欢女性的话,就会看不起自己,说自己坏。不仅女同学会这么看待自己,他认为男同学、老师甚至其他人也会这样说自己。他认为自己的目光会出卖自己——让别人从目光中看出他的“下流无耻”,便不敢与他人交往,最后只好休学在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