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负强化与安全行为
社交焦虑患者在社交情境中体验到焦虑情绪后便采取某种行为来避免焦虑情绪,比较常见的行为就是回避,回避面对类似的社交情境。
当你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的发言会被大家嘲笑时,你可能就会避免在课堂上发言,这样你就不会再次经历被大家嘲笑引起的尴尬了。
患者会回避引发焦虑情绪的情境,使得焦虑情绪降低,这样的结果又会反过来使患者面对在社交情境时,更愿意采取回避行为,这实际上是负强化机制。
社交焦虑患者回避社交情境主要是因为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好被他人看破,进而看不起自己。如果患者无法回避社交情境又必须面对的话,他们就会想办法来防止自己的表现被他人看破。
例如,参加集体活动时,他们会避免表现自己,避免被别人关注或注意到,坐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与人交谈时低着头,避免看着对方的眼睛等。
此外,为了避免自己紧张与焦虑的情绪的生理反应被他人发现,他们会采取一些举措,例如,为了防止手抖而抓住一个杯子,为了解释脸红的表现而故意喝点酒或者做出刚跑步的样子(如果有人说他脸红,他可以将其解释为喝酒或跑步)。
社交焦虑患者为了避免在社交情境中体验焦虑情绪而采取的回避行为和其他行为,被称为安全行为,安全行为旨在保护患者避免尴尬或失败的情境。
虽然安全行为让患者暂时免除了焦虑情绪的体验,却强化了患者关于社交情境的威胁性认知(他人会看出自己的紧张焦虑,会看不起自己)。
患者使用安全行为就无法检验自己的威胁性认知是否真实,这样长期固守威胁性认知,社交焦虑障碍也就只能长期存在了。
02.社交技能缺乏
社交情境中的创伤性体验实际上与患者缺乏相应的社交技能有关。因为社交技能的缺乏,使得他们难以应对社交情境的需要,自然就难以满意自己的表现,他们对自己的表现感到不满,也就容易认为他人对此有相同的看法,他人也认为自己不行。
与陌生人聊天,对于有社交焦虑的患者而言,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他们往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找不到话说,即使对方提起某个话题,自己也难以给出恰当的回应,让会谈难以继续下去,这样的人常常被认为是话题终结者。
对社交焦虑患者而言,表达请求或者拒绝他人往往是很难的一件事。他们缺乏相应的技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开口向他人求助(如借钱),说话时也没有考虑对方的心理,常常因表达问题而得罪他人。
另外,当他人向自己提出请求,但自己并不想答应对方时,自己又找不到合适的话语回应,担心自己拒绝对方会得罪对方,两个人的关系没法维持,就违心答应了,内心却不情愿,有时还会指责对方不应该提出如此不合理的要求。
也有研究者认为患者其实具备正常的社交能力,只是由于自身心理因素妨碍了其表现。患者的认知(低估竞争力,高估焦虑体验)以及情绪体验(社交表现被焦虑抑制)会影响到自己的社交技能表现,影响其社交情境的应对。
在社交焦虑的临床访谈中,心理咨询师经常发现患者在自我表露、处理他人的批评与冲突、与他人发展友谊、发展亲密感和相互信任等方面存在技能缺陷,不知道如何去处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从小就缺乏这些方面的技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