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有效悖论争论的焦点:已有的信息能不能预测未来的市场走势,也就是价格的变化。
如果市场是有效的,价格就已经反映了所有的已有信息,这时候价格的变化只能是你还不知道的未来的新信息驱动的,已有的信息就不能再预测它的变化了。所以“不能预测”是市场有效的标志;如果能预测,说明价格还没有包含这些已经公开知道的信息,它反而是无效的。
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决定市场有效的机制说的是让市场变得有效的过程,其实就是大家不停地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去寻找交易机会的过程。当大家非常努力地工作,把交易机会都穷尽完毕的时候,市场就完全有效了。可是当市场完全有效的时候,大家就没有交易机会了,这时候大家工作的努力程度就会下降,有利可图的交易机会反而慢慢地又冒出来,于是大家反过来再努力工作去获得这些交易机会。所以市场有效无效就是随着大家的努力程度而不断变化的一个过程,它不可能是完全有效的,也不会是完全无效的。
市场有效悖论对日常投资的影响
- 既然市场是高度竞争、高度有效的,市场里就不太会有那么多容易得到的盈利机会。所以对我们很多人来说,我们应该专心于自己的工作,投资股票的事情是很难的,还是找一个靠谱的基金,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会比较好一点。
- 现实当中我们很多人喜欢做投资,喜欢自己去研究股票,这也是可以的,这个时候要明白,市场是一个高度竞争,趋于有效的竞技场。这时候见到一个投资机会一定要反复思考,要想一想为什么别人没有发现这么一个投资机会,你得到的是提前的信息,还是已经是第N手,前面已经有很多人知道了的信息?如果是后一种情况的话,这可能是一个陷阱,而不是一个机会。
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研究的是我们的分析判断决策中那些不完全正确、不完全理性的成分。
3个要点快速了解行为金融学
过度自信,我们人类过于相信自己对于股票价值的判断能力,并且一句自己这种判断进行交易。举例,每次买的时候都有另外一个人在卖,每次卖的时候都有另外一个人在买,买家和卖家当中必然有一个人是错的,现实当中大家都是过度自信的,都不停地进行这样的交易,结果就是没挣着钱,手续费倒是交了不少。
行为金融学
-
从重要的认知偏差开始,很多研究发现人类的认知和决策过程很多时候是不太理性的,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偏差,比如过度自信,心理账户。
-
这样的认知偏差普遍存在,而且不容易克服。原因涉及到一个很普遍、很重要的心理现象,叫做“损失厌恶”。当赔钱的时候,人们非常不喜欢这种赔钱的感觉,非常期望它反弹挽回损失,这种强烈的心理感受妨碍人们理性思考,去“割肉止损”。但是赢钱的时候人们就产生了很愉快的心理,这种心理就导致人们很快地卖掉股票,落袋为安。“过快套现”,“过慢止损”的现象发生在很多投资者身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样的行为植根于我们根深蒂固的心理偏好,它很难改变。
-
认知偏差导致的行为和决策,会对金融市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导致的金融市场现象,比如过度交易、止损过慢、过快套现等。
总结
行为金融学从一个重要的认知偏差开始,然后研究由此导致的不太理性的判断和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在金融市场上的现象。
补充二八定律
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
行为金融学研究的2大内容
-
从有限理性的角度来研究人们的分析判断,以及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很多价格的误差,市场里面的定价不是那么完全有效的。
-
在这个基础上来思考,这种价格的误差存在以后,它是会很快消失掉呢?还是能够持续存在?
一个套利的过程有很多的成本和风险,当面临这样的成本和风险,套利者就会有所顾忌,不敢下手。市场上套利是有风险、有成本的,而且有的时候套利者甚至都没有动机去套利,所以套利是有限的。结论是既然套利是有限的,之前因为人们的认知偏差就会持续长期地存在,这时候市场就不是那么有效的。
行为金融学对日常的2个影响
-
首先明白我们的很多判断是不完全理性的,可能是有局限、有误差的,我们在做判断的时候不要过于自信,要时刻审视自己可能出现的误判和误差。
-
也要知道市场作为所有人的集合,它也不是完全理性的,市场有的时候是会发生系统性误差的。这时候如果确信市场发生了系统性的恐慌,它反而是一个非常好的买点。
总结
个人不总是理性的,学会审视自己的判断。
市场也不是完全理性的。发生系统性恐慌时是一个入手的时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