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轮课改,个人观点虽有小异。但作为基层学校管理者,执行力是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因此在青岛市《关于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意见》新闻发布会召开之时,我单位“课程改革”的帷幕也徐徐开启。
既然“学校课程自主权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基础”,由了这份自主,就可以把自己的小异与学校家长学生各层面利益群体的要求充分考虑,坚持、选择与融合。所以经过反复讨论审视学校办学价值观、思路导向等方面,与课程改革的主旨并无太大出入,无需做大的调整。课程改革设计思路之一仍可定位在立足校本,满足个性的小班化理念追求,注重对未来发展有用的内容,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作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但大班额的教育现实,未来的成长担负,又要求我们不能激进、盲从,必须坚守对学生成长已有的成熟的课程策略。因此课改设计思路之二是把着力点放在整合上,改编与整合教学内容,使国家与地方课程校本化。对于清华谢维和教授谈到的:一个国家、一个人的教育,或者是成长中出现的优点或者某种不足都可以在这个人或者说在这国家的小学教育中找到他们的胚胎。小学教育所给予学生的是一种对这个世界的直接的完整性。我们很是认可,整合是全课程的前站,而这必须站在未来成长的高度去整去合,依然要秉承学校的“责任”与“慢管理”文化,小心求证而后大胆创新。
课改设计思路之三:学生是课程建设的对象,课程需要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需求,可如不创新、突破现实,个体订制与满足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知行合一。因此线上十线下的方式可做出学校本土的尝试。线下分两个层面:第一层是宽泛普及,主要是普及必须应会、应知、应能;再是知识建构,还有方法迁移。第二层是社团走课,主要是精致深化、专注渗透。线上部分:每个学生独有的个性定制,按需提取。路径初步为“盘活资源(家长、社会、教师)----建立资源库(微课形式)-----利用学校或家中的再次学习场(网络方式),学生做出选择(低幼由家长或教师课程选择助理)-----拓展自学空间(互联网十方式)。线上十线下策略目前看来至少可以起到拉伸时间,拓宽空间的功用。引发学生对自选课程的兴趣储备(毕竟学习是学生个体内在的事情);使得学生观念认同,从而在更广阔空间自发、主动探究知识。
关于订制课程的层级设定,螺旋上升等细节考虑以及评价等问题还处于萌芽状态。以上的设计思路也是属于边走边梳理的蓝图勾画部分,欢迎亲们多给指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