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四章 行为和态度

第四章 行为和态度

作者: 阿斯巴甜不太甜 | 来源:发表于2019-08-20 22:02 被阅读0次

最初,心理学家认为:了解人们的态度就可以预测其行为。比如纳粹的种族灭绝和伊拉克的自杀式爆炸说明,极端的态度可能会导致极端的行为。

但是之后又有心理学家指出,改变人们的态度并不能改变他么的行为。

“我们训练有素,十分擅长为我们所做的事情寻找理由,但是并不擅长做哪些我们为之寻找原因的事情”

态度可以认为是个体对人或事物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性反应。

态度对行为的预测

人们表现出来的态度事实上很难预测他们的各种行为。

  • 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和他们的实际作弊行为几乎没有关系。
  • 对教堂的态度与礼拜天做礼拜的行为只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

当道德和贪婪同处于竞技场中时,通常是贪婪获胜。

如果人们并不能按照自己所说的来做,那么对于试图通过改变态度来改变行为的努力常常以失败告终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吸烟有害健康的警告也仅仅是在最低限度上影响哪些吸烟者而已。

公众已经意识到色情网站的危害,但还是有很多有这些意识的人忍不住去将其点开。

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

显然,行为和我们表达出的态度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二者都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如果我们能将其他因素对行为的影响最小化,那么态度就可以精确地预测行为。

什么时候社会因素会对我们所说的话影响最小

记忆有两种形式: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前面的章节提到过)那么态度、信念和价值也有这两种形式吗?

  • 内隐偏见普遍存在
  • 内隐偏见存在个体差异
  • 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的内隐偏见

外显(自我报告)态度和内隐态度都有助于预测个体的行为和判断

其他因素何时对我们的行为影响最小

在任何情况下,引导我们做出反应的不仅仅是我们内在的态度,同时还有我们面对的情境。

自卫导致过失杀人——情境为:被逼无奈

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
当态度与情境相关的时候,确实能够预测行为

  • 态度:锻炼身体有益健康
  • 情境:好友Tony每天晨跑/好友Tom从不运动照样不胖
  • 行为:开始晨跑/开始躺尸

强有力的态度明显能更好的预测行为

态度何时是有效的

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的大多数行为都是自发的。

服务员问:好吃吗。我们经常下意识的回答:还不错。

当我们思考自己的态度时,态度才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自我意识强的人通常会受自己态度的影响

通过经验建立稳定的态度——养成一种思维习惯,最终形成行为习惯

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行为是可以决定态度的

Sara被催眠后,催眠师要求她当一本书掉到地上时脱掉自己的鞋。等她醒来之后,过了一会儿,一本书掉到了地上,Sara平静地脱掉了她的平底鞋。催眠师问她原因,她解释的是她很累也很热。

角色扮演

当我们扮演一个新的社会角色时,起初我们可能觉得很虚假,但很快我们就会适应。

在一个模拟监狱实验中,一些扮演狱卒的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甚至成了虐待狂,而另一些则没有。

这说明如果被置入一个烂苹果筐里,有的人会变成烂苹果,有些人则不会。

言语变成信念

当学生阅读了有关某人的人格描述之后,再去对一个听进行陈述,并且事先知道这个听众对此人的态度。如果这个听众很喜欢此人的话,学生明显会朝着积极的方向评价,并且评价完之后自己也对该人物有更积极的态度。

看手相的人长年累月会真的相信自己是一个知晓未来的人。

登门槛现象

许多时候答应帮助一个人一个团体或一个组织后,我们最后的参与度会比最初想的还要多。最常见的就是,有些人问你借钱,借了几次之后你发现越借越多。

帕特里夏·普利纳与其合作者发现,在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多伦多郊区46%的住户会乐意向癌症群体捐款。而如果在前一天让他们佩戴着一个小广告(如果他们都愿意这么做),那么募捐者的数量可能会是前者的两倍。

请注意,这些登门槛现象最初的顺从行为————戴小广告、借钱,都是发自资源的。

我们不断发现,当人们承诺公众行为并且认为这些行为是自觉做出的时候,他们会更加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

低价策略法

先给一点小恩小惠,然后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几乎等同或者更高地利益。

在一个实验中,一位心理学家邀请一批学生明早7点来参加一个实验,结果第二天出席率不到四分之一;而当他让这些学生在不知道时间的情况下先答应参加实验,然后再通知是七点,结果来参加的人达到了53%。

登门槛现象的教训在于:在我们答应某一个小要求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之后会发生什么。

邪恶行为和道德行为。

行为决定态度的定律也会引发不道德的行为。邪恶有时会来自逐渐升级的承诺。

当你撒了一个小谎之后觉得:“嗯,这没什么,也并不是太坏”,那么或许就会继续说更大的谎言。

人们总喜欢为自己的行为做辩护。

霸凌事件中那些喜欢欺负弱小的人,总是喜欢给自己添加一些正义光环。

一个奴隶别人的群体很可能认为受奴役者生来就有受压迫的特质。

邪恶的行为会塑造自我,但是幸好,道德的行为也会塑造自我。

对他人的积极行为会增强对那个人的好感。

经常辅导一个学生或给予帮助,通常会增强对他的好感。我就是这么喜欢上我初恋的。

种族间的行为和种族态度

如果道德行为会影响道德,那么种族间积极交流能够减少种族歧视吗?

  • 按照最高法院的决定,美国白人对混合学校的支持率增加了一倍多,现在几乎人人都支持这项决定。
  • 通过减少不同宗教信仰、不同阶层和不同区域人的种族态度差异,更多统一的全国性的反歧视法得以执行。在美国人的行动越来越统一的同时,他们的态度也越来越一致了。

社会运动

典型的:希特勒广播,文革时期的红卫兵

行为影响态度的原因

  • 自我表露理论:出于某些重要原因,我们会表现出一定的态度,以使我们表里如一
  • 认知失调理论:为了减少自己的内心不适,我们说服自己某些行为是合理的。
  • 自我知觉理论假定我们的行为可以揭示自我。

自我表露:印象管理

给别人一个好印象,常常能给自己带来社会和物质上的汇报,能让自我感觉良好。

没人愿意让自己看起来自相矛盾。为了避免这一点,我们表现出与自己行为一致的态度。

但是研究者发i西安自我表露理论不能解释所有的态度变化,因为当面对一些根本不知道自己过去行为的人时,人们甚至也会改变自己的态度。

自我辩解:认知失调

我们的态度改变是因为我们想要保持认知间的一致性。

认知失调

当两种想法或者信念在心理上不一致时,我们就会感到紧张。

使失调感最小化的方法之一是选择性接触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

由于政府领导人相信“伊拉克持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因此他们更欢迎支持这一假设的信息,而忽略与之相矛盾的信息。

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中认为吸烟认为吸烟很危险的比例要小很多。

理由不足

当做出的某种行为理由不充足时,人们更可能感到不适并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

如果只是温和地告诫孩子,他们更可能内化不许玩诱人玩具的要求,因为这个温和的告诫不能为他们的顺从提供充足的理由。当一位家长说:“整理好你的房间,汤姆,否则我就狠狠地揍你。”那汤姆不可能将打扫房间内化为合理的行为,因为眼里的威胁已经是一个充足的理由。

注意,认知失调理论关注的并不是行为后的奖惩具有怎样的相对效力,而是什么因素会引发好的行为,从而引发出更好的态度。

在上述的例子中,理想化的目标是让汤姆意识到“我之所以打扫房间,是因为我想要一个整洁的房间”而非“我之所以打扫房间,是因为如果我不做的话,我的父母会杀了我”

当学生认为参加社团服务是自己的选择而非被逼迫时,他们更可能积极参加。

**如果我们觉得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话,我们的态度就会依从行为 **

决策后失调

对选择权和责任的强调意味着决策会产生失调。当我们面临一个重要决策时——比如读什么大学——我们有时候会挣扎于两个同样诱人的机会。

在做完决定后,你总会感知到你所拒绝的好的方面以及你所选择的不好的方面。

当做出重要决策后,我们经常高度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以此来减少失调。

对于简单的决定,这种“决定——变成——信念”效应很容易滋生出自负。

赌桌上的下注者总是比赌桌旁的观众对当前的这一手牌更加乐观。

我们的偏好会影响决定,而决定又会强化我们的偏好。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理论提出,当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会做出类似的判断。

当我们摇摆不定或者态度不明时,我们就会处在局外人的角度,从外部观察自己。

一位朋友在后台等着做报告时瑟瑟发抖,他觉得自己真是太紧张了。而当他发现空调振动使得地板在颤动时,他自我知觉到的紧张感就会消失。

如果人们意识到了自己帮了别人一个小忙,很容易就认为自己乐于助人,从而产生了“登门槛现象”。

表情和态度

在一项面部表情实验中,研究者要求大学生在电极接触到他们的面孔的时候皱眉时——“收缩肌肉,紧皱眉头”——他们报告说自己体验到了愤怒。

相比于弱势姿势,摆出强势姿势的人(双手背后的姿势)的人睾酮会增加,会觉得充满力量,对风险的容忍度也会增大。

环球小姐崭露微笑时,她也许正让自己感到快乐。

这些都说明我们的行为能触发一定的情绪。

如果你以一种颓废的姿态坐一整天,唉声叹气,你的忧郁会一直持续。那怎样做才能感觉好一些呢?先大步流星走上一分钟,同时甩动胳膊直视前方。

面部表情同样也会影响我们的态度

当他人讲话时,你可以试一试:当你点头而非摇头时,你是否觉得自己更加赞同他人的观点呢?

过度合理化和内在动机

有时候,如果外部刺激不足以证明我们行为的合理性时,我们往往会通过内部心理活动证明自己行为的合理性以减少失调

如果某人手下20美元后,他会开始宣传学费上涨的合理之处。毫无疑问,与毫无报酬相比,它的这种宣扬似乎不那么真诚。

但是有时有些不必要的报酬会带来一些隐性的代价——给人们报酬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会让他们将其行为归因于只是为了得到报酬,这样就会削弱他们的自我知觉——因为兴趣而去做。

再一系列的实验中,研究者发现如果给钱让人们去玩智力游戏,他们以后继续玩游戏的行为就会少于那些没有报酬而玩游戏的人。

这也能解释在教育孩子时过度的物质奖励带来的弊端,这种有预期的报酬会破坏内在的兴趣。

而没有预期的报酬并不会破坏内在的兴趣,因为人们仍然可以将他们的行为归因于自己的动机。

我们如何才能使人们对没有吸引力的任务感兴趣呢?汤米也许不喜欢九年级的课程,桑德拉也许不希望以第一次打推销电话来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这些情况下,父母、老师或管理这可以利用一些刺激来引发好的行为。比如鼓励:“你确实有这方面的天赋”

理论比较

自我表露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从表面上看起来行为会影响态度(为了有一个好的形象),而另外两种理论则解释了行为影响态度的具体原因:

  • 认知失调理论假定我们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以此来减少我们内部的不适
  • 自我知觉理论则假设同观察和推断他人的态度一样,我们会审视自己的行为并且做出合理的态度推断。

失调的激活

那些可能引发失调的条件真的都会激活个体的不适感吗?很显然答案是肯定的。

倘若行为引发了不必要的后果,而个体会认为自己需要对其负责的时候就会引发失调。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减脂期间,闻着烧烤的香味确实能令我欲罢不能,一开始我肯定会告诫自己这会让我今天摄入过多的热量。而一旦有朋友怂恿我吃了,刚开始确实很容易进入失调状态——“我真不应该来这”——“减了这么久,偶尔吃一回应该没事”,最后的态度直接就会变成“啊,真香。”

另外如果“自愿”去说或者做令人不快的事也会激活失调。因为这种行为令人很尴尬,他们是我们觉得自己很愚蠢,破坏了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和善良感。

失调理论可以成功地解释行为与明确的态度冲突时出现的结果:由于感到紧张,所以我们调整态度来缓解紧张。此时失调理论就解释了态度的改变。在我们的态度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情形下,自我知觉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态度的形成。当我们做出行为反应时,我们会产生更可接受的态度来知道自己未来的行为。

相关文章

  • 第四章 行为和态度

    最初,心理学家认为:了解人们的态度就可以预测其行为。比如纳粹的种族灭绝和伊拉克的自杀式爆炸说明,极端的态度可能会导...

  • 第四章 行为和态度

    感觉都好久都没有看书了,我这周读一书,这段时间坚持的太差了。 首先,我们都是伪君子嘛?这是第一问,我们是的,当道德...

  • 《蜥蜴脑法则——轻松说服任何人的七个秘诀》第四章以行为而非态度为

    第四章 以行为而非态度为目标 学者们称他人的态度是说服者的关键目标​‍‌‍​‍‌‍‌‍​‍​‍‌‍​‍‌‍​‍​‍...

  • 态度和行为

    态度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对另一人表达出来的情绪。情绪有多种多样,态度也是千差万别,有时对人,有时是对事。无论哪种情...

  • 行为和态度

    《社会心理学》里对行为和态度的研究,虽然只有20页左右,研究内容中提到了很多的理论和学者观点,并举了大量的短小精...

  • 权力(23) - 展现真诚

    >> 行为产生态度。 态度和行为相互影响。态度可以影响行为(我想学习改变命运--> 学习)。行为也会影响态度(读书...

  • 态度、行为和结果

    杂乱无章的情绪 此时真实的状况是:大脑一片空白,人慵懒,不想做任何事,也不想写文章。今天是提交作业的日子,自己还是...

  • #短毛猫书房#《政治学》06:制度的诱惑

    第四章 物资 精英如何控制物资? 1 配给制和价格制。 配给制:处于配给体系中的人,态度处在被控制之中。配给的行为...

  • 态度决定一切吗?

    2018-10-16 第4章 态度和行为(一) 第120页,态度对行为的预测 从第4章开始,进入《态度和行为》这一...

  • 想要改变自己,是先改变态度,还是先改变行为?

    - 态度之前,行为之后- 想要改变自己,是先改变态度,还是先改变行为? 态度和行为之间,是自我改变的方寸。 改变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四章 行为和态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enm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