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态度之前,行为之后 -
想要改变自己,是先改变态度,还是先改变行为?
态度和行为之间,是自我改变的方寸。
改变态度,亦或改变行为,都属于自己的改变。可这不同于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是指自己有了好的变化,能够被认可的改变,是行为表现上的改进提升,而这些行为表现上的提升,也隐含着思想态度的提升。一个人所想的,和他所做的,是互为表里的关系,个人的价值观想法,和他的行为举止是一致的。
一个人改变了自己,外显表现上,会出现精神面貌的提升,行为举止的改变;内隐表现上,内在心灵状态发生改变,以及思想态度上的转化和更新。同时,改变的行为和态度,是一种稳定的状态。
当我们渴望改变自己的时候,既有的认知会让我们认为,我们应该有态度上的转变,才能够以态度去影响行为,从而改变行为。这个的观点强调的是,态度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所以要先改变态度。
那么,改变自己,是先改变态度,还是先改变行为呢?
流行的大众观点强调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作用,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默认想法,而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态度和行为是相互支持的。
社会心理学指出,态度——通常被认为是对一些事情或人的情感——经常不能很好地预测行为。并且,实验研究表明,改变人们的态度很显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行为。
如果说要通过态度来改变行为,是很难的。社会心理学指出,当我们思考自己的态度时,态度才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而且是自我意识强的人才会受自己态度的影响,所以一般自我意识不强的人,会难以受到态度的影响而改变行为。
人并不会随便因为态度而改变行为,需要稳定的态度才能改变行为。而稳定的态度的建立,需要通过经验来获得,当态度是由于某种经验而建立,而不是道听途说,态度才能具有可接近性,才能更持久,更能引发行为。
只有那些从直接经验中获取态度的人才会采取行动。
那么,是不是行动的执行才能有所经验呢?
只有当我们去为自己做事情的时候,我们才能获取改变自己的经验,才能够获取改变自己的既有态度。
所以,态度并不是简单能够获取的,需要我们自己行动的实践所得。而那些能够轻松获取的态度,往往不会对自己带来深刻的影响,难以成为自己的稳定态度。
有时候人们听取前辈的观点指引,就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于是发现自己有了新的想法,新的思维和态度,或者只是听取一下别人的见解和看法,就认为自己有了新的态度。这样的感受和体验,都是真的,只不过是停留在表层的,浅层次的一种简单认知的获得感。这并不是属于自己的态度。
一个人的态度,不会因为别人说了什么有道理的话,而直接有力地发生改变,并且真正成为自己的稳定态度。
这就如同“一个道理一听就懂”的想法一样,往往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自欺欺人。因为真正听懂道理的人,不会停留在“听懂”的层面,而是落实于行动之后,在行动里产生自己的道理,形成自己的态度。
在没有开始行动之前,还没有行为的变化,人们总容易受到别人的声音左右,于是总免不了认为自己已经明白了别人说的那些话,那些听上去很有道理的话。
一个人的态度,要从自己的身上长出来,只有经验了自己的切身行动,才融炼出真正和自己有关的态度和思想。
否则,当你一次又一次地吸收老师的教诲之后,你的态度一次又一次的改变之后,你为什么还是没有成长进步,改变自己呢?这就如同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是因为没有持续地付出行动,而我们没有办法为自己发声。
多少次,你终于警醒到自己要好好学习,而你并没有付出持续的行动,于是你还是一成不变。
多少次,你终于警醒到自己要坚持运动,而你并没有付出持续的行动,于是你还是一如既往。
多少次,你终于警醒到自己要提升自己,而你的行动持续放弃持续开启,于是,你还是你。
在没有有效的持续行动之前,所有的自以为是的态度改变,都是苍白无力的。
多年以前,我曾经认为写作是一件无聊乏味的事情,后来我听到关于写作的各种声音:
“写作是一种自我对话”
“写作可以梳理自己的内心”
“写作是一种自我交流的方式”
········
你一定也会听过类似的话,并且若有所思,而我也是如此,甚至隐约地转变了对写作的态度,开始认为写作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然而我并没有因此就变成了一个写作者。因为,那些话,是别人的,而我只是一个旁听者。
直到我开始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日更,并且慢慢养成了持续写作的习惯之后,我才慢慢地领会到了那些曾经听过的话,并且,更多关于自己的心得和感悟也开始涌动。那是没有提笔写作之前的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更无法揣摩出来的东西。
行动很简单,却很难。行动这件事朴素到所有人都能听懂,却没有多少人能够明白其中的意涵。
只有将行动一直持续下去才能发自内心地领会到其中的意义和魅力,只有在持续的行动之后,在不断地试错折腾之后,不断地与自己磨合,你才能长出自己的东西,你才能在自己的身上内化出能够沉淀自己的东西,你才会有更多属于自己的独立思考,这才是能够改变自己的东西。
而在行动之前,那些你曾经质疑的信条,那些你曾经犹豫的指导,会在你付出持续行动之后产生自己的见解而深切共鸣,甚至有更多自己意想不到的思想,而你的态度,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
不行动,不得而知。
行动是实质性的、接地气的东西,一个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他自己。
只有当你真正开始持续做一件事情,用行动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并形成自己的习惯之后,你才会明白,自己的行为,如何塑造了自己。
那是经历了时间,凭意志和耐心的磨练,你执行了过去你未曾持续做的事情,你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了关于做事做人的新的改变和感受,看待人事物的视角慢慢打开,并从中获得成长。甚至你不会再动摇自己的初心,心智更加成熟,拥有自己的定见,敢于主张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敢对自己负责,而不再盲目地听信大众传播的信息。
我们的自我定义并不是在自己的头脑中构造的,而是由我们的行为锻造。——罗伯特·布朗
改变自己,最终是行为上的落实,同时伴随着态度的转变。
改变自己,不需要特意先去改变自己的态度,只要你的行为有新的行动,并且落实到位,你的行为,就会改变你的态度。而你的行为,就是你自己的表征,让它成为能够表达自己的习惯。用自己的行为去成事,以成事来成自己。那么改变自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态度——依从——行为的现象既不是不合理的,也不是什么魔法,它会促使我们去行动,可能也同时促使我们去思考。
态度会促使我们行动和思考,但是改变自己,无论如何都要马上行动。无论是你对于某一个道理深表认同,还是你对于前辈的话将信将疑,只要你愿意相信,你就可以马上为自己行动起来。
态度要对应出行为,才能指向于改变自己。
我们的大多数行为是自发的。当所有能够代表我们自己的新的行为都是自发的时候,我们才称得上改变自己。
当然,这是持续行动积累了量变,有了切身的质变才会发生的事。
在文字里获得力量的我,希望透过文字赋力量予你
所有的相遇,都因你而来
在这里,见你所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