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和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GECA)牵头,各专家学者就Hp根除与胃癌防治的关系问题开展讨论,重磅发布《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该共识对于我国开展胃癌的早筛、早诊、早治工作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中国一半左右的人感染幽门螺杆菌(Hp)
螺旋形、微厌氧,是常见的胃内病原菌
中国目前Hp感染率为40%-60%
1994年被WHO列为第I类致癌因子
生食、共餐、常吃刺激性食物等都是导致Hp感染的诱因
感染后难以自发清除
部分人感染后无症状
Hp感染跟胃癌的发生有一定联系
一提起Hp感染,大多数人会联想到胃炎、胃癌,甚至谈Hp色变。中国目前Hp感染率为40%-60%,假设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前奏,那中国将会有一半左右的人发生胃癌?
事实上,Hp感染被视为第I类致癌因子,但致癌因子≠一定会发生癌症,它代表Hp感染是发生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目前的研究认为胃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Hp感染是其中一种环境因素。Hp感染后,胃黏膜细胞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清除胃内Hp感染,可使胃癌前病变及胃癌的风险大大降低。
Hp根除、筛查与胃癌预防
根据《共识》,目前认为根除Hp可降低我国的胃癌发生风险,有效预防胃癌。
另外,提高公众预防胃癌的知晓度,充分了解Hp感染的危害,有助于我国胃癌的防治。在筛查方面,推荐Hp“检测和治疗”策略。
在《共识》中,Hp的筛查方法可以采用呼气试验、血清学方法或粪便抗原检测。其中关于血清学的检测,Hp与胃蛋白酶原(PG)和胃泌素17(G-17)联合检测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筛查有胃黏膜萎缩的胃癌高风险人群。
胃蛋白酶原PG
机体中的胃黏膜腺体萎缩、破坏和(或)胃黏膜出现破损均可引起血清胃蛋白酶原(PG)发生改变,因此在胃部感染—萎缩性胃炎—胃癌的发展过程中,均伴随着胃蛋白酶原的变化。
PG有两种,血清胃蛋白酶原I(PGI)和胃蛋白酶原II(PGII)。检测PGI与PGII的含量以及PGI与PGII比值变化(PGR)对胃部疾病的诊断具有多方面的临床意义。
临床上常将Hp、PGI、PGII、PGR(PGI与PGII比值)列为胃功能四项。这四项检查对于胃癌及胃功能疾病的筛查、辅助诊断等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