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站
1.行程规划
行程规划
2.县城
霞浦人把馄饨叫作扁肉,外来客从字面意思理解会以为这应该是一种切成片的烤肉或者烧肉。
当我走进这座闽东小县城,在县六中左拐角的饮食店坐下来吃午饭的时候,面前的小桌上于是有了两份主食,一碗清汤面和一碗飘着葱花的馄饨,老板走开了还在叹息“年轻人食量真大”,让人啼笑皆非。
3.路上
霞浦地处闽东,通用语是闽东语系的福宁话,语速急促以短音居多。
通勤的城乡往返巴士上,负责售票的大老爷们显得分外热情。每到一站有人上车,便操着有浓重鼻音的男中音问一句:naa?
新乘客一手掏钱,一边回他:hapua。
——哪啊?
——相扑。
初来乍到的人听不惯当地方言,总以为对话的双方准备掐架。
4.第一个村子
出城不到半个钟头,车子下了高速路过第一个村子叫陇头,虽然明知道此陇头非彼陇头,我还是很乐意把它当做陆凯五言绝句里所写的那个地方,一时间整个车厢都是诗意烂漫。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5.摄影的圣地
小皓是个滨海的渔村,一道新修的防浪堤隔开了海洋和民间。
堤坝后面矗立着两排尚未完工的花园洋房,我站在一幢新楼的二层避雨,遥想我身边的砖石土木在不久的将来都会目睹新人入住之后的一番生活光景。
开窗时候,晨起有旭日东升,日暮有渔舟唱晚。晴天看渔民们从海中收回一张张网兜,网眼里的水膜正闪出金色的光芒;雨天坐听齐聚在妈祖庙的妇孺一声声祷颂,祈祷出海平安,祈祷海波平顺。
只是海风时时送过来的盐咸味和鱼腥味些许有点重口,非经长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性训练很难甘之如饴。
堤坝前面是一片浑浊的滩涂。靠近潮水线,一对老夫妻正在收起养蚌的纱笼。婆婆打开红色的雨伞,老公公躬下腰小心扯紧笼头的粗尼龙绳,然后提起笼头跟随拔起的纱网往回一路小跑,边跑边收。粉红色的雨伞便也往回走来。
我站在距离他们不愿的海岸上,按快门记录下这幅画面,回到杭州导到电脑里都不用后期,直接写一句话发到朋友圈里:相忘于江湖不若相濡以沫。
归来
相忘于江湖不若相濡以沫
守望
6.新路
环绕着三沙镇、古镇码头,当地政府计划修建一条疏港公路,既作滨海观光道又能将码头卸下的货物快速物流。
从规划图上看,像极了台湾花莲县的环岛公路,修成后一定漂亮的没话说。一边是青山如帐,一边是深海如梦,不知会迷醉多少人日日往返于县城与古镇之间,就为时时饱览那海光山色。
路的起点在东壁村西郊。从远处看,东壁村就是一幅自山岩垂下直入海中的波斯挂毯,色彩缤纷无序却有一种跳脱的美感,颇得上世纪60年代香港和上海的民生神韵。
981县道纵贯村子中央,把东壁分成上下两个部分。得益于旅游业的兴旺,眼帘中处处都是新起的民居,新房的外墙涂料极富想象力,居多的是金色。待得某个天公放晴的清晨,朝阳从东海海底醒来,阳光映衬下的东壁一定流光溢彩,写意非凡。
从古以来的渔民都是靠天吃饭,尤其信佛。
连接县道和疏港公路的东壁跨海大桥已然竣工,桥头处马路边的防撞栏杆顶部做成白莲的形状,杆身用红色涂料画满了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含义我愿意接受无量健康、智慧和长寿。
这样的栏杆自小皓到东壁到三沙镇到古镇码头随处可见,多种规制的妈祖庙和其他佛教寺庙比比皆是。
本土宗教秉承深山藏古寺的古训,往往在方外之地画地建设布道场所,却又深恐被人遗忘,于是只好在公路边立一块标牌,上书“留云禅寺——500米”。
西洋传入的耶稣基督却不讲这种虚头巴脑的逼格,简单粗暴的把教堂修在村口巷尾距离民间最近的地方,以一种毫不遮掩积极入世的态度把《圣经》教义楔入子民的灵魂深处。
沿途仔细看来,许多门户的楹联早已换下“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平安富贵”的民族传承,改成了“神爱世人”和“以马内利”。(方剑)
东壁村
下东壁
暮色
潮落时候的跨海大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