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小人物容易成为英雄的时代不是好时代
《我不是药神》这几天在朋友圈里刷屏了,大火。有许多人写文章说它有多好,还有人分析它还有哪些不好。感谢他们,让我了解了一部好电影。此刻看过这部电影,我想写点东西了。
这是一部挺不错的电影,包括它的优点与缺点,都让我深有感触。以优点而论,它在有些地方是堪比韩国电影《熔炉》的,可以通过一部电影来推动时代进步的,当然这里面推动社会进步的是故事中的当事人,而不是电影,然而电影把这件事放大了,引来的更多关注,则更容易得到推动。中国没有产生《熔炉》那么犀利深刻电影的社会环境。中国的法治进步,常常是以个人性命的代价来推动的,比如孙志刚,比如唐慧等等,后来慢慢就是重伤重病了,算是有改善了。
缺点是把瑞士药企的医药代表弄成了反面形象,残忍压榨病患的资本家,这是一个巨大的硬伤,足够毙命。其实药价高的原因在于研发成本高,以及关税和药品加成高,然而电影却把矛头指向的药企,袒护制售仿制药的印度公司,以及销售仿制药的程勇。这样的结果,必然是知识产权侵犯事件大肆发展,科技创新越发没有动力,昂贵药品降成本、研制新的疑难杂症特效药都难以继续,所有人面临绝望。因此,要说药神,研制特效药的他们才是药神。
然而作为一部商业片,不这么演,还能怎么演?都是好人,只是各不相同的好人,出现错位,各自痛苦煎熬吗?电影怕是没人看。或者批评政府的关税太高,医药加成太高,医药研发没有成果,那么电影必然就过不了审查。或者指责法制不完善不健全,导致法大于情的事件频频出现,人们的内心遭受不必要的创伤,怕也是通不过审查的。导演、编剧们能有什么好办法,只好这样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了,导演们把问题揭示出来了,观众又分析透彻了,则解决就是有希望的。
电影故事的发展,背景是个极其晦暗的场面,就是许多人深受病患折磨,然而药价太贵,徒唤奈何。仿制药药效相当,却无从获得,又面临法律的重压,穷困潦倒走投无路的程勇才决定铤而走险,代购销售仿制药,让许多患者看到了希望,然而后面假药贩子张长林的出现,使得程勇频频面临牢狱之灾的威胁,于是决定不再继续这种危险,换来的却是朋友们的不支持不理解,后来,接茬卖药的张长林为了牟利,大肆抬高药价,让许多人濒临绝望,特别是吕受益的死,深深刺痛了程勇,于是实现了从凡人到英雄的过渡,于是以成本价代购,为患者们减轻病痛,特别是印度药企停产后,程勇赔本卖药,使得这个英雄进一步神化。此时的他,已经成了一个背着正义光环的违法者,直到被抓和入狱服刑,都是在延续这一轨迹。
程勇是个真正的小人物,小人物的许多毛病他都有,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艰难的环境,让这个小人物成为了英雄,这对于他不是好事,对于社会更不是好事,然而却对许多患者带来了生命的希望。其实一个好的社会环境,本不该出现这样的问题的,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然而,他们面临的并不是这样的环境,于是成就了小人物的伟大。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个人的问题,由他自己负责,社会的问题,应该由政府负责。但同时,社会大众的道德水准,决定了政府的道德水准,社会大众的处事方式,也极大影响着政府的处事方式。个人无解的问题,政府也不会拿出好办法来。社会的发展需要过程。
人生其实有很多的悲剧,比如以前,有许多人有病没钱看而死去,或者看不起病买不起药而死去,后来,药价降下来了,许多病都能治得起了,可是又有新的疑难杂症出现,又是没法治,或者没钱治了,这是一个无解的困局。
对于这部电影,又看了些东西后,我又有了些其他的思考,为了免得此文太过复杂,就写到这儿吧。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好的商业电影,只好以商业电影的标准来要求它,而不是过度的苛刻,以及过多的期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