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炮火连天的时代。
1
你知道什么是炮火,
在乌克兰在非洲在巴黎,血色与鲜花并绽。
人们惊惧,然后庆幸长叹,能做的只有祈祷和平,等候一切终归尘土。
你不知道什么是无声的炮火。
它从每个人身上发射,炮弹落在我们的生活里爆炸,炸起或轻或重的水花。
那是知识的针锋相对,是思想的烈火烹油。
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流。信息空前畅达,变革勾动人心,青年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这片连天的炮火里。
你我也置身其中,
有时甚至进退维谷。
“如果我是神,我希望把青春安排在生命的最后。”——《银狐》
小天是我的朋友,是我们辩论队铁打的四辩,每次准备辩题时都和我据理力争,没理也争。挑着结辨的重担,她在平时却是一个怀着少女心的文艺女孩。
偶然看到她《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读书笔记,书页旁的空白挤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书的扉页上还贴着自己写下的爱情箴言。
青春多好啊,可以憧憬自己理想的未来。
哪怕我并不认同小天的想法,我们也可以搁置争议,各抒己见,再在辩论上找回共同话题。
这样的“交火”是温柔的开炮,
可这个时代里,更多的却是粗暴得没有底线的开炮。
2
把炮拆开,就是“包”不住“火”。
怒火或者别的火气攻上了心头,炮弹就这样被粗暴地开出来,覆水难收。
有人眉头紧蹙,“他的思想很危险,这也太恶心了吧”
有人一脸鄙夷,“这人三观很不正诶”
有人在微博空间里痛斥,“你根本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义愤填膺,满腔怒血
还有,唾沫横飞
人不能不愤怒,社会也不能缺少愤怒,合理的愤怒是维持公平正义的武器。但是过犹不及,一旦缺少理性的绳墨约束,愤怒的炮火泛滥起来,时时愤怒,事事愤怒,只会让正义变成邪恶,让公平沦为荒诞。
这不是没有原因的,他们(或我们)都是“不解”的人。
一部分人“不愿了解”,另一部分人“不够了解”
前者标榜着,也曲解着言论自由。
“评论冰箱,难道要学会制冷?”是他们的经典思路。
他们往往怀着一种迷之骄傲,认为自己拥有肆意评价的权利,却没有尽力理解他人的义务。
事实上,你不需要学会制冷,但至少需要清楚横向的性价比,纵向的冰箱构造和使用体验。这时候你评论的是电源设计有问题、制冷效果有偏差,而不是简单地甩一句“XX的,这冰箱真烂”。
除了泄愤,无济于事。
何况“喷人张张嘴”,却污染了别人的视听,传播负能量很有成就感咯?推荐一个泄愤方式——写写作业,治病又学习,岂不美哉?
不愿了解的时候,拒绝评价吧。没有了解的欲望,也要有克制的美德。
而后者,“不够了解”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真实写照。
有谁敢拍着胸脯说,自己对一件事足够了解呢?
刘亮程说:"落在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地过冬。"
科学研究表明,人冷的时候更容易丧失判断力。
你不知道直播屏幕上失声痛哭的少年是真心求助还是作秀炒作,你不知道虎口下逝去的生命孰是孰非,你甚至不知道一个吸毒艺人到底是罪大恶极还是瑕不掩瑜。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然而很遗憾,在这个时代里,开炮早已失去了顾忌。
越来越焦躁的社会抹杀了等待真相的时间,遮蔽掉看待事情的其他角度,挥鞭驱赶着我们对并不完全了解的事情草率地做出评价,尽管那未必出于本心。
就像没有规整装好的炮弹,被仓促地射出,后果已然覆水难收。
你是否思考过,
我们并没有足够了解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还有这个世界上见解不同的人。
绝对的对错少有,相对的权衡更多。
一个事实是,当你用居高临下的姿态骂那些和你不一样的人,并且觉得自己正义感爆棚的时候,你就失去了了解他们的机会,也失去了让自己了解更多的一个机会。还有一个建议是,我们应该多一些理解,而少一些自以为是的相信。这句话可以适用到最近的很多热门讨论中,希望你们下次再遇到一个让你完全无法的理解的人,即使无法理解,也可以先听他把话说完。——雷斯林
3
话又说回来,
尊重并理解他人的价值观,不用矫枉过正地一味追求理智客观中立,这样活得未免也太累了。这是一种内藏于心的态度和追求,不是束缚的枷锁,更不是展现自我高尚的炫耀标杆。
“水可以熄灭火,水不会改变火,你认为神圣的永远不会被玷污,而如果你认为可以被玷污的,是因为他本来就不够神圣。”
炮火连天的荒烟年代里,要一直保持心灵的纯甄圣洁不被玷污,还必须向外探寻,以锃亮炮杆,充实弹药。
我曾经为此深陷泥沼,
寒窗内外十几年,周遭一直告诉我们:要有独立思想,要有正确三观,要做一个激浊扬清的人。我们也想,却只是想想而已。
关于怎样去做,大多数人满怀渴盼,却无所适从。
调研了身边的同学,和网上的中学博主、公号,
我竟然只发现了每天放送《xx条习惯助你成学霸》,或是《收藏!xx学科干货》的“小猿日报”和一众网校机构,还有并没有人知道的野鸡报纸《中国中学生报》,以及各类学习app内的“xx姐姐情感信箱”,回答引用的还是郭敬明 韩寒 刘同 范子文这些人的光辉事迹。
拜托,想成功之前,我更想成人好吗。
学生的见识成长、思想磨砺从何而来?
并没有人关心。
其实我也不关心。自私一些活好自己就行了嘛。
如果那么想就不是我了。
所以我建了这个公号,写下了这些文字。
你一定猜到了,所谓加隆炮,其实就是个我表达的地方。
它代表着一门开向自己的炮,轰击的是心头的精神壁垒。
这里有新知,共享开阔视野
这里有态度,一起探讨哲思
这里有温情,并存尖锐柔软
些许崩塌解构,改建重组,在炸掉自己的同时有所收获,该是很大很大的满足了。
炮火连天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开炮。
与其肆意宣泄、挥霍青春,
不如瞄准好角度。相视一笑,然后对开为敬。
在烈火烹油的思想烟尘里
纵然身若蜉蝣,亦将灿若繁星。
为什么不从此时此炮开始呢?
//end
感谢你的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