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归来

作者: 舒小呈 | 来源:发表于2017-08-14 01:00 被阅读102次

        终于看了觊觎已久的《基里科&莫兰迪——意大利现代艺术的光芒》的画展,作为绘画艺术的纯业余看展爱好者而言,两个月前买“早鸟票”的决定因素有两个:一是对于策展平台“艺仓美术馆”的专业态度和实力的认可;二是对于两位大师共有一段“形而上画派”而好奇。

首先来了解一下乔治·德·基里科:

1888~1978,生于希腊(父母皆是意大利人),后因为家庭、求学、战争等原因辗转颠沛于德国、法国、意大利,有过两次婚姻,年近60岁时定居于罗马直至终了。形而上绘画风格的创始人,29岁时创立了形而上学画派,30多岁时又转身回归传统和古典,被超现实主义者们斥为“叛徒”。除了绘画以外还涉猎了雕塑、舞台剧景设计、甚至舞台服装的设计等。是一个超级“自恋狂”,有不同时期的好多张自画像(此次展出是50多岁时的,见图1)

        图2是网络上找来的,基里科在形而上时期的名作《一条街的神秘与忧郁》,图3是这次现场展出的基里科老年时期重新复盘的作品,名称改为了《一条街的神秘与忧郁,推铁环的小女孩》,要强调的是,除了可以直观到的色彩亮度不同以外,还藏着两个小秘密哦……到现场来享受一下发现的喜悦吧。嗯,有人说如果能记住这幅画,也就是记住了艺术史中很重要的一件作品。

        图4《戴奥米底斯的马》一如既往地包含了希腊的背景元素,图5是为数不多的青铜雕像作品《赫克托尔和安德洛马刻》,图6是基里科晚年复盘的另一作品《古代石膏像与橡胶手套》(之前作于形而上时期的同样作品名称叫《爱之歌》)。

看展归来

        图7和图8都是基里科晚年时期的作品,图9为较早期的作品,整个画面给我的感受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基里科生活的安定,他的画作色彩越来越明快,只是骨子里的形而上意境一直都在。

        其他的画作不一一枚举,在他多形态(居然还有他为圣约翰的《启示录》作的20幅版画插图以及设计的多角色舞台剧服装图)身处不同地域(现场是以这种方式分展区的)的作品延展中,想象一个生命中经历多年战争且经常改变地域生活的画家对于艺术的坚守;想象当年基里科宣布离开形而上画派回归古典时,顶着“叛徒”的骂名坚持想要的创作风格;感受他作品的冲击力和贯穿他作品中的形而上意境的丝缕变迁……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从来不缺乏各个时代多人的追随和多角度挖掘,或许他自己的表达可以传递更多真实。感谢仔细又贴心的策展人展现以下文字。

关于乔治·莫兰迪:

1890~1964,意大利著名的版画家、油画家,博洛尼亚人,根正苗红的美院毕业,之后终身教授绘画和版画,其作品还上过意大利的邮票,超级超级超级大宅男,一辈子单身且无任何爱情记录,经历了与基里科共鸣的形而上画派时期之后回归自己的风格,作品内容范围仅为静物、风景、花卉。在他那个集画室与卧室为一体的工作室里与静物绘画用的瓶瓶罐罐死磕了40多年。

看展归来

        莫兰迪的作品名称太好记了,上面图1、2、3都叫《静物》,只在后缀里通过年代、藏馆和尺寸才有了分别,当然最重要的是画面和色彩都是不同的。这些看似灰暗的中间色调所表现出来的物像似乎有种魔力,静静地释放着简单美。所以有了至今设计界都崇尚的“莫兰迪色系”(杏白、鹅黄、酒红、雾霾蓝、石英粉、橄榄绿、丁香紫、焦糖棕等等)以及“莫兰迪灰”(也称高级灰),各种不饱和色互相结合,得到柔和的视觉感,现代品牌中无论服饰、家具、物件的设计中都乐于使用莫兰迪色,以提高气质和品质感。

图4《玫瑰》图5《罂粟》图6《花》,当然多数这个系列的画都像图6一样叫《花》,创作时,通常莫兰迪会先上一层亮色,在没干时立即上后续的调和色,让画作产生了某种“内部生发”的暖意。至于这些花,是鲜花还是干花他都不介意。

图7、8、9 都叫《风景》,要么是莫兰迪的家扎达大街周边,要么是相距47公里的乡间别墅格里扎纳的周边,他不在外景作画也不到处跑看景,除了晚年时为了看塞尚的画展去了瑞士一两次以外基本没离开过意大利,最多弗洛伦萨、威尼斯走一走,其大多数时间都呆在博洛尼亚深居简出、潜心创作。

        对了,上面三幅是他的版画作品也必需要展示一下,一直都获得了极高的美誉。这是一种更细致和极致的美,走近前屏息凝神去看和感受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2016年夏天,78岁的美国摄影师乔尔·迈耶洛维茨来到了莫兰迪的家乡,拍摄了他在扎达大街的工作室/卧室(见下图),用镜头记录下陪伴了莫兰迪整个创作生涯的将近270件物品(此次展出了三幅),并汇集成了影集作品《莫兰迪的静物》。他说:“莫兰迪最令我感动的地方在于,他笔下的这些静物,几乎就是我们的写照。每个生命都不同,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同,但对于我们这些平凡普通人来说,每一天都可能过的千篇一律,只有极其微小的一些变化。”

看展归来

莫兰迪这样说:

        基里科和莫兰迪,除了形而上学刚刚兴起的3年里两人有交集外,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从另一面他们又有相同之处:都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跟风后转而呼应内心的真实意向坚持了后续的创作。我想这也许是策展人灵光闪现将他们俩并展的原因吧。

        看展的顺序是从基里科的浓烈色彩和冲击开始,中途转而到了莫兰迪的“温柔乡”里,结束时对着的正是莫兰迪的工作室。很善解人意的设置,整个展览140多套作品来自于包括20多个博物馆、艺术基金会和个人藏家的共同贡献,才有了这次一地的大饱眼福,实属难得。

        想要真正感受大师的伟大——来看原作。来现场,近距离感受基里科作品的色彩和立意的冲击,感受莫兰迪作品的温柔和色彩的层层晕染。生活是具体的,当遥远的美来到身边时,定要抓住机会去感受和享受一下。

        当看到《未来简史》一书时,我有了可能很快被世界抛弃,被机器人玩耍的焦虑;当看见那么多新事物一波一波涌出而不能理解时,我也焦虑……此刻,写下这篇《看展归来》,突然有些许平静。或许对于人生的思考,也当如此:不在于是否常在前沿浪尖,而在于你个人,能否选择并努力坚持在适合你自己的方向上。

相关文章

  • 看展归来

    终于看了觊觎已久的《基里科&莫兰迪——意大利现代艺术的光芒》的画展,作为绘画艺术的纯业余看展爱好者而言,...

  • 【2018.12.05】Sketch Today D67/P7

    看展归来,中国画中的青蛙形象憨态可掬,我把它们速写了下来。

  • 看展——归来后的蔡国强

    10月20日,终于如愿去浦东美术馆看了《蔡国强:远行与归来》的展览。 知道他还是大学临毕业,在写论文时作为用来举例...

  • 石展归来

    我们都是石头 石展归来我自言自语 呢喃中你怎么会发现了我 而且日子是水 现在的粗厉有股録味的水 一定会把你我都琢磨...

  • 廊坊展归来

    廊坊展归来 廊坊挥手别长江,皓月当空返故窗。 冬日寒天君叹冷,微微一笑不开腔。

  • 看展归来~省美术馆文华美术展

    这次的江苏文化美术展是近几年的江苏作者在各种全国重要美展中的作品集萃,确实让人大饱眼福,类型题材的丰富性给人的观赏...

  • 打虎英雄

    武松归来,挥棒就打。 蛟龙脱困,重展雄风。

  • 那个小家伙,你还好吗?

    大雁归来已是春季,梨花飘落又是清明。 看那落日温馨的暖黄,看那云展云舒的天际,眺望远方深幽的山谷,一声鸟鸣...

  • 【双调·折桂令】 贺鄂尔多斯散曲社成立并致梁仓社长

    看高原满眼春光,鸿雁归来,曲社开张。 共谱佳吟,弘扬国粹,散曲飘香。 吟友聚和弦奏响,帅旗展社长担当。 日...

  • 故宫看展——蔡国强的《远行与归来》

    因疫情趋紧,天气寒冷,今日之故宫有点冷清。诺大皇家大院里游人寥寥无几。然而宫里却有一个非常重量级的大展正在展出,极...

网友评论

  • edfa85ea1321:很羡慕你可以有这么好的艺术底蕴,看了文章我也很受益,谢谢
  • 骏少的宅院:对于绘画,以前为了做分享,粗浅研究过文艺复兴三杰的作品。除三杰外,我本人最喜欢的,是新古典主义的雅克·路易·大卫,我是个喜欢故事的人,而大卫的画作,每一幅都是一个故事、一则寓言,令人沉醉,人物形象饱满、光与影的使用也非常棒。

    为了这次点评,我特地了解了一下形而上画派,喜欢把真实与梦境融合在一起。不论是基里科还是莫兰迪,都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描绘,来表达内心世界的本我。所以,本我,应该是形而上画派想要表达的意境。

    回到这次展览,展示的是两位巨匠成名的画作,画作本身意境斐然,但现场观展更为重要的,是近距离感受色彩、光影对视觉的冲击,享受这种冲击带来的晕眩。(我想起了之前去看米开朗基罗的《圣殇》,网上看的没有这种冲击,在现场看,当场就落泪了)

    再回到文章本身,说明文,介绍得很透彻,图文并茂、非常直观,最后一段通过形而上对“本我”的描述,投射到对作者自身的思考,达到升华,是篇佳作。
    舒小呈:@骏少的宅院
    感谢有你的理解和共鸣,我开始涉猎看展的时候是感性地因为看着就觉得心生喜悦,之后才慢慢学会去理解。:coffee:
  • 米斯特左脑:第一篇文章就写的这么赞,从作者的背景到作品再到感受,行云流水,看展览的魅力就是能让焦虑的内心些许平静,有时候是我们想的太多还是这个世界不确定性太多,看着定格在墙上的画,也许能得到答案吧。

本文标题:看展归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foe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