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设计家杉浦康平说:“每每翻阅美的书籍,总会感到无比惬意。这是因为我们会用心去感受它内容的分量,欣赏它设计的美。”
![](https://img.haomeiwen.com/i9322323/dbca5a7c7b168efb.png)
在图书馆一排排的书架中选书,偶然与这本《书之书》相遇。还未及详看内容,单凭随手翻翻书页就确信是我喜欢阅读的书。读后,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书之书》的作者蔡家园,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现任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长江文艺评论》副主编。曾任《今古传奇》主编等。已发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约200万字。
《书之书》正如封面所言,是一本替书立言,讲述书色书情书趣书缘的一本书。
一本漂亮的书,不啻于一件美妙的艺术品。鲁迅是中国现代书籍设计艺术的开拓者和倡导者。“天地要阔、插图要精、纸张要好”,是他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可见捧读一本设计精美的书籍,不但是吸收书本精华,也是一种极大的欣赏愉悦。《书之书》涵盖的知识面很多,都是我之前不曾阅读过的内容,真正是一本围绕着“书”而写的书。比如写书腰、藏书票、书虫、书与书架、说借书、说藏书、说窃书、说禁书、书与影视、书与女人、书与咖啡、书与治疗……在此不一一赘述。
“书是有灵魂的物,它既是写作者心灵世界的物化,也是阅读者观照自我的镜子。因此,人与书的关系不是冰冷的物的关系,而是一种充满热度的灵魂关系。”
阅读《书之书》,可以了解阅读文字之外关于书的逸闻趣事。英国诗人安德鲁・杨也曾这样打量自己的书架,然后在一首叫作《书的叙事诗》中写道:“这儿站着我的书,一行又一行/它们触到了屋顶,一排又一排/它们述说着我过去的事/我曾做过,但现在却不知道的事……”
曾经, 我对如何做主题阅读充满着疑惑,不知道如何做主题阅读,不确定要从哪个方向开始主题阅读。看完《书之书》之后,疑惑渐渐揭开。作者蔡家园在书中写道:"找到目标以后,最好每个主题的书积累50本一一没有读完也不要紧,至少开阔了视野。书读多了就像练习射箭,熟能生巧,天长日久自然就练出百步穿杨、张弓即中的本领。”
要想成为一个好猎手,还必须“不怕走错路”。走了几回歧路,就积累了识路的经验。所以阅读中不要怕读到没有价值的书,台湾著名书人唐诺就说过,“买错书应该作为阅读找书的前提”。当然,倘若买了错书,读过几页几章发现味道不对,应该当机立断弃之。
《书之书》中的配图很多,看作者书房的一角,就知道蔡家园读过的书,何其多。普通人大量阅读最佳的方法就是去图书馆借书。现在图书馆一次可以借阅10本书,一个月读不完,可以在续借一个月。我现在基本保持每个月读10本书的习惯,这样一年下来读100本书不是很难的事。书越读越有趣,读书也是会上瘾的。
博尔赫斯说:图书馆是个充满鬼魂的地方。
爱默生说:图书馆是个魔法洞窟,里面住满了死人,是因为我们进去,才将他们从酣睡中唤醒。
图书馆就是这样一个所在,它通过书籍这个特殊的载体收纳了流逝的时光,传承着人类的文明,为后世的精神漫游者提供着与先贤进行灵魂交流的平台。
所有的书都在书架上安置妥当了,静坐下来,捧一杯香茗慢慢地品着、浏览着,相信每个人都会生出坐拥书城的感觉,那种满足感就和书架充满图书一样丰盈。
《书之书》有四辑内容,每一部分都很有看点,开拓视野。我与这本书的相遇正如文中的一段话:“烟花无论曾经如何绚烂,终究会归于寂灭,人与书的激情相遇,最后亦难超越这种命数。占有诚然是一种快乐,但当占有不能成为永远时,我们何不换一种释然的心态呢?只要真正倾心过、欣赏过、激动过、收获,再轻轻挥一挥手,其实也不枉茫茫宇宙中这概率极低的一场偶遇了。”
下午去图书馆归还了这本《书之书》,留下关于这本书的蜻蜓点水内容,亦为留痕。又借阅了10本书,又开启一段新的阅读之旅,期待再一次的“激情相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