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用数据驱动增长

如何用数据驱动增长

作者: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 | 来源:发表于2019-07-18 15:34 被阅读0次

    不论是什么形态的互联网产品,用户是产品存活的最基础指标,其余的指标存在的前提就是“有用户存在”。而获客也是最直接最快速的积累用户数量的方法。

    综述

    数据驱动,作为目前互联网新业态下被重点关注的细分领域,越来越被大家所熟知和认可。虽然在互联网初期开始就一直关注各类基础数据(pv、uv、注册人数等),但是却一直没有成系统的全面认知,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历史大环境造成的,彼时互联网兴起发展迅速,似乎并不用太过在意数据带来的“结论”就能够顺势“增长”。在野蛮发展的时期过后,越来越精细化的时期到来,流量成本的攀升,用户习惯的变动,用户属性的迁移等等条目繁杂的考量范围进入到了互联网人的视野,如何利用数据来驱动增长,成为了现今从业者的关键能力之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数据驱动的背景

    一、数据驱动的大环境

    其实在一直以来的互联网发展中,人们已经凭借一些经验与结论,形成了数据驱动增长的雏形,各种模型的基础形态都已经被大家熟练运用,经过不断的改良优化,其实到目前我们能够使用到的数据分析类工具,都能够直接的完成我们日常大部分的分析工作。我接触到比较“系统”的数据驱动内容,其实是“增长黑客”这一概念传入国内互联网的时点,也算是比较晚才有了这些概念,故也不在这里妄议数据驱动的发展史,只是以我个人对于这一块的感知去阐述,难免有偏颇之处,还望海涵。

    目前市面上既存的数据分析工具种类繁多,其中我也用过部分,例如神策、growing io,以及友盟的Dplus,在整体使用观感中,大方向似乎相差不过,细节方面则各有千秋。本次试用了友盟+U-APP产品的DEMO,对于数据分析的需求基本能够满足,下面也将结合U-APP产品来做内容的输出。

    第二节 文章内容主要方向

    一、文章主要内容与输出重点

    文章主要从用户增长的“AARRR”模型出发,主要从“获客、激活、留存、转化”几个项目,结合U-APP进行数据驱动增长的内容输出,同时可能也不仅局限于U-APP能够提供的功能进行阐述,也可作为一些产品可参考的优化点,如有部分数据或图表,在不影响文章阅读的前提下,可能会进行脱敏或其他操作进行处理,还望海涵。

    由于U-APP产品也是专注于移动端产品的数据监测与分析工具,所以下文也将着重倾向于移动端内容的输出,这里我将普遍认可的“AARRR”模型做一些自己的定义和分解,以前文所述的4个关键点进行分别的阐述。

    第二章 数据驱动增长

    第一节 获客

    不论是什么形态的互联网产品,用户是产品存活的最基础指标,其余的指标存在的前提就是“有用户存在”。而获客也是最直接最快速的积累用户数量的方法。

    一、获客流量的来源

    一般目前对于APP的获客流量来源监测,较为准确的方式有:UTM (Urchin Tracking Module)标记与分包两种方式,两种方式各有优势,均支持渠道的定义与区分,不过一般在我工作中大都采取分包的方式。通过对于下载APP来源的数据查看,则可以最直观的获取最初的分析,此处一般使用的方式为:

    获客成本=投入金额/下载次数

    另外在此插一句题外话,其实对于部分APP而言,还有其他的非付费下载渠道(其实对于每一项动作而言,都有它的成本,这里所谓的非付费只是相较投放或者ASO优化这类需要付出较大成本的方式,成本较少),比如有PC端或M站成熟的整套闭环页面,用户将会在这些页面中的引导进行APP的下载,而在这些页面中可以更加细致的去优化和引导用户。这里可以用到UTM标记和APP分包双管齐下,达到理想的效果,不过需要整套PC端及M站页面有相应的数据采集与监测工具,通过UTM标记+事件监测的方式计算第一步转化率,从点击事件到下载APP计算第二步转化率,从而优化自身页面带来的APP下载效果。在实际操作中,这类优化因为成本可控,反而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际案例:

    在我们M站引导APP下载的优化中,发现同一组页面中,不同放置的几处引导下载APP的位置,其中明显有一处位置的点击事件与点击-下载的转化率要高出其他位置许多,在全面尝试后下载量同比环比增量超过50%。

    二、获客流量的质量

    对于流量来源的第一步初步分析基本结束,但是对于获客的流量而言,还有一个重要的监测指标,即为用户的质量。用户质量根据行业不同,可能细分定义有一定的差异,不过几个重要指标应该是泛用性比较强的:单次打开APP的平均停留时长;打开APP之间的平均间隔;APP使用时长;浏览深度;互动深度等等。而对于一些APP而言,可能也只会取某一关键指标来评价用户质量(如加购物车人数,领取体验产品人数等),有时也会有化繁为简的效果。目前对于这类事件都可以用U-APP中的用户洞察-事件分析来完成。将用户质量量化之后(根据自身业务来定义,可以随时调整,也可多条件一起考虑,加上权重即可),这样就可以简单的进行可视化分析报表的输出,维度分别为:用户质量,获客流量大小。一般会出现以下两种可优化情况:

    获客流量高,用户质量较低

    获客流量低,用户质量较高

    这样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结果,对应不同的优化策略,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另外还有在一般场景(不仅限于APP,多出现在PC和H5)中出现的几类情况和分析,在这里稍作补充。一般在搜索引擎或信息流投放的情况,都会有ROI作为重要参考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其实也可以和上文中提到的用户质量与获客流量一起分析。另外在一些场景下的用户转化路径会很复杂,可能需要用到“归因分析”,从而判断出用户达到最终结果中间各个路径(流程)所做的贡献,在此仅稍作笔墨,不再展开。

    第二节 激活与留存

    一、激活的定义、监测与分析

    因为APP的特殊性,内部的交互可能多为JS之类的互动,所以对于APP的数据监测需要进行埋点后进行事件监测,而一些关键事件的交互动作,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激活”。

    对于通常情况而言,激活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下一步“留存”,普遍的,用户经过激活(每个业务形态都可以有自己的激活动作)动作后,留存率会有比较明显的提高,而留存率的情况,又能反过来反映激活动作的设定和引导是否合理,所以这两步动作可谓相辅相成,故在此放在一起来阐述。

    实际演示

    例如在APP中,我们定义了以下几个动作为关键激活动作:加购物车、加收藏、关注某人、发表评论,这时即可根据目前U-APP中的自定义留存功能进行分析:

    我在这里定义了“加购物车”这一动作的留存情况,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将尽可能细致的各激活动作的留存建立好后,可以直观的看到各动作对于留存的影响。

    以上案例为激活动作对于留存的影响建立,后续分析将在下一项中继续完成。除此之外,对于激活动作的事件监测,也能够获悉用户的访问流程或者路径,用以分析用户是否按照既定的产品设计路线进行浏览,在U-APP的页面访问路径中可以快速的得到可视化数据展示(目前并没有完整数据,应该最后会形成桑基图一样的展现),这样可以快速得出用户自己的浏览路径,同时在一些节点处发生的数据异常也能快速反馈,例如某项非完结互动功能之后没有后续动作,则可能该动作出现了问题。同时针对于这些动作的埋点,也能够再进一步的完成用户属性的区分,方便进行更进一步的用户运营。

    实际案例

    在APP中,针对做过不同动作的用户进行细分,则能更好的促进用户激活,以push为例,作为APP中最重要的触达用户手段,人群颗粒度越细,则push效果会更好,例如我在人群细分中定义以下人群:

    加过购物车但是还未付款的用户分类,这时如果push一条商品打折或者系统发放优惠券的信息,可能会直接形成购买。

    二、留存的定义、与激活的共同分析

    留存的普遍定义仍旧为Facebook的适用模板,分别是7日、14日、30日留存,对应4-2-1,即三个时间段的留存分别需要达到40%、20%h和10%,APP则有可能健康增长下去,不过这个数据指标也只是一个参考范围,一些APP如果生搬,效果反而并不会好。

    继续上文所讲,在建立了不同激活动作定义的留存后,则可以根据输出的留存情况来判断激活动作的质量。假设某单一动作对于留存的贡献最高,则该激活动作可以考虑进行重点的用户引导。

    实际案例

    在某次进行分析中,我们发现新增用户在关注了4个KOL及以上的情况时,留存率有比较明显的上升,所以我们上线了两个尝试:关注引导以及新用户一键关注功能。在关注引导上线后,添加关注的用户数量短期提升比例在10%以上,此时留存情况略有下降,但是仍在合理范围;直至上线了一键关注这个偏强制引导的功能,虽然关注用户数上升很快(短期再次上升30%),但是留存率却产生了十分明显的下跌。所以在分析得出结论时,仍需根据实际情况来规划优化方向,不然极有可能出现此类拔苗助长的情况。

    用户在经过反复激活这个过程中,会自然对于产品产生认知,保证激活的引导优化,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用户的留存率,配合之前的获客,则可以在用户数量增长上有比较良性的发展。

    第三节 转化

    一、转化和购买

    对于一些属性的互联网业态而言,转化是必不可少的用户路径之一,而在有需要用户购买转化的APP中,形态也不尽相同,大概也可以分为买断制(一次购买,终身享用)、会员制(周期续费)、货架制(有需求随时购买,根据购买内容付费),但是不论何种付费转化情况,前期的运营流程必不可少,而关键的“首次购买”则将会是用户对于这类APP是否认可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在转化步骤中,将会继续用到U-APP提供的数据监测结果,而我们则需要根据这些不同的数据结果,来优化整体的路径,促进用户转化。

    二、常用优化方式

    1)漏斗分析

    漏斗作为用户转化中最常用的分析方式,已经成为了最直观的方式之一。对于用户的路径进行定义后,则根据U-APP中对于各个节点所给出的监测数据,计算出相应的流程漏斗,根据不同步骤的转化率与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分析。由于泛用程度很广,这里仅作简单说明:例如对于首次购买的新用户,路径可能为,打开APP-某关键动作引导-体验重要内容-购买。

    2)热力图分析

    这个功能目前没有在U-APP中找到,不过热力图作为产品页、引导页、活动页等和转化强相关的页面参考时,会有较为良好的效果。因为移动端的操作方式不同于其他场景,会存在一些误触,支付难易度,返回难易度等情况,这时热力图就能够发挥比较好的作用。

    实际案例

    在某次转化活动中,活动页设计时在热力图的反馈上出现了几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页面最上方有两个“方块”状的说明文案,其实是不可点击的,但是热力图中发现用户点击这两块区域的情况非常多,所以在短时间内就做了紧急的优化,将此两个位置加上了锚点定位。

    3)A/B测试

    A/B测试的适用范围和前面所说的热力图差不多,也是重点作为页面的优化。这也通常需要和热力图,漏斗等分析手段一起进行,来检测效果的优劣,在此也不多做赘述,不过在U-APP中暂时无法实现。

    4)跳出率分析

    跳出率同样作为页面优化的重要指标,在U-APP中目前没有找到明确的跳出定义,但是可以用一些其他的方法来实现。

    实际案例

    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工具可能没法明确的进行跳出率的定义,一般我采取的办法是,定义所需查询页面作为“来路页面”,查询该页面的流量和作为“来路页面”跳出的流量,用这两个指标算出“二跳率”,则其他情况则为“跳出”,可在一定程度上做参考。

    5)RFM模型

    RFM模型通常是用户复购时候使用的模型,其实当中的三个维度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形态来自定义,其实这也可以算是前文在“激活与留存”中所述的用户细分的一种直观化细分方式,也不进行过多叙述。

    第三章 总结与其他

    第一节 对一些数据的认识

    一、运营拟RFM模型的建立

    曾经有朋友对我说过一句话:互联网的工作就是一个拆分的过程,能够把颗粒度拆分的越细,工作就越得心应手。其实数据也是如此,需要借助工具和个人经验将大量的数据进行拆分与清洗,才能找到最希望得到的内容。

    在对于营销RFM模型的分析中,我觉得运营其实也可以建立相似的模型,这里简要说一下建立的逻辑,根据用户的动作事件发生的时间,动作的发生次数与动作的发生深度三个维度建立了“拟RFM模型”,将每一个维度的用户细分后进行半自动化的运营触发,在投入运营后效果还说的过去,模型的三维图如下(数据已脱敏):

    二、总结

    其实不论多么完善的数据采集与监测工具,也仅仅是作为工具而已,从这些工具中能够找到适合自己产品的用户增长与产品优化,才是工具类产品存在的意义,不过对于一些业务形态而言,目前大家似乎都陷入了“用户增长”这一怪圈中。但是这也无可厚非,资本对于产品的认可,也是建立在“用户数量”这一基础数据上,但是是否所有的业务形态都一味的追求增长,就是一个好的形态,也不尽然。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互联网业务形态的增长。

    作者:王淼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和友盟+联合举办的“2019「友盟杯」数据分析大赛”中参赛作品,未经作者及平台许可,禁止转载

    本文部分数据有脱敏处理,非全部真实数据

    有关产品测评大赛合作事宜,请联系邮箱:denis@woshipm.com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用数据驱动增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fpl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