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今译:
迎着蓬勃的朝阳劳作在美丽的田野
踏着绚烂的晚霞归家抱着妻儿入眠
看井水潺潺,那是甘甜的幸福之水
背上沉甸甸的稻谷是收获的喜悦
如此舒心的日子
拿再大的权力跟我交换都免谈
大烩赏析:
上古时期,有“五帝”,尧位列其中,帝尧时期,百姓安居乐业,无忧无虑的生活着。
在某个闲暇之时,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在树荫下甚是逍遥快活,拿起小孩玩的壤就即兴儿歌,歌词通俗易懂,不知不觉间就流传开来,最后留于世间,我们才有幸一窥古人生活之状。
《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这首歌就是《击壤歌》。
听着歌词,脑中立马浮现出一片没有污染的农庄,远处是绿油油的田野,近处小桥流水,错落有致的农舍,袅袅炊烟随风飘舞,水边嬉戏打闹的少年。好一幅人人艳羡的田园山水画呀!
说回原文,最后一句“帝力于我何有哉”中的“帝力”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为“帝王的力量”。也就是说,人们的自给自足、衣食无忧的生活是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而君王对此并没有什么作用,歌者反问:帝王的力量对我来说又有什么作用呢?
另一种解释为“天帝的力量”,从而突出了此歌谣反对“天命论”的色彩,歌者感叹:老天爷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
然而,最后一句还有一说应为“帝何德与我哉”。意思就是:君王有什么恩惠可以给我呢?
不管持哪一种解释,这首民歌的主题都是赞颂劳动,藐视“帝力”。
《老子》第八十章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和《击壤歌》有异曲同工之妙,用朴素的语言、简练的叙事生动的表达了上古农民无忧无虑的生活。
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的果实是甜美的,但是蔑视“帝力”却是略有不妥。
“帝力”为“君王之力”时,百姓们应该庆幸生活在一个平安祥和的国度。上古时期,君王的统治都是用真正的德行来感化和教导臣民,而不是用强权,一个太平的时期就说明百姓认可自己的君王,所以有这样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不正是帝王给予百姓最好的恩惠么!正如有一句评论说道:“能使民安其作息、饮食即帝力也。得末句翻空一宕,调便流逸。”
“帝力”为“天帝之力”时,充分体现了上古人民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感情。但是《论语·颜渊》中写道:“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君子有成人之美。”在生活无忧的时候也要对大自然心怀感激之情。
清人沈德潜的《古诗源》注释说:“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
《击壤歌》乃华夏歌曲之祖,今人闻之,甚是幸哉,让我们记住这份淳朴,感恩生活,感恩自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