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定学的下半部分,上一次给大家介绍了定学的几个内容。第一个是什么叫定学,我们应该怎么去认识它;第二个讲的定力,禅定的作用;第三个讲静修禅定的方法,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方法。
现在我们接着学习下半部分的内容。第一个就是修定的过程。因为有了方法,从开始修,到修成禅定,到禅定现前,中间要经过一个很长的时间,这就是过程。关于这个过程,在很多经论上都讲到过,叫九住心。《瑜伽师地论》讲得比较详细,《瑜伽师地论》是玄奘大师翻译的,一共是一百卷,里边分了十七地,从凡夫到成佛要经过十七个阶段,所以叫十七地。在声闻地就专门讲了九住心。九住心是什么意思?就是九个过程、九个阶段,奢摩他之前是九住心,从奢摩他到三昧又是一个阶段。(具体过程: 九住心——奢摩他——三昧)。
下面我们看一下什么是九住心。大家想详细了解就看《瑜伽师地论》,但是不好懂。大家知道《瑜伽师地论》很难懂,特别是唯识学部分。什么叫九住心呢?就是降服其心的九个过程。我们修行实际就是修心,修心也就是《金刚经》上讲的“降伏其心”,我们怎么降服自己的心?这么多妄念,从早晨一起床,妄念马上就来了,如何把这个心降服好?九住心就讲了降服其心的九个过程。
第一住: 粗住,也叫内住。为什么叫内住呢?因为降服其心的过程是一个往内看的过程。你要看自己的心,原先都是看别人,往外看,往外找,现在开始往内找,开始往内看自己的心,这叫内住。因为你刚开始找,找不到自己的心,降服不了自己的心,功夫做得不细,做得很粗,所以叫粗住或者叫内住。上面讲了“心住内所缘”,这都是《瑜伽师地论》的原话。什么叫内住?心住内所缘,这句话啥意思?就是说我们要降服这个心,需要方法。
比如前天给大家介绍的念诵法,我用念诵的方法,念一个佛,或者念一个咒,或者参一个话头,这都是方法。你选定了方法之后,这个方法就是所缘,比如我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唵嘛呢叭咪吽、唵嘛呢叭咪吽”,那么这个佛号,这个咒,或者这个话头就是你的所缘。心住内所缘,内所缘就是要用这个方法栓住自己的心。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以一念代万念的方法。因为我们的念头太多了,怎么办?现在就给你找一个念头,这个方法也是一个念头。就用这一个念头来替代所有的念头,你把心就放在这一个念头上,或者放在这一句佛号上,或者放在这一句话头上,那么妄想就会慢慢的减少,最后就只剩话头,或只剩佛号,这样九住心就修起来了。
所以第一步,你要先选一个方法,先认定一个方法,这就是内住。选定一个方法,然后按这个方法修下去,这个方法在佛教来讲,是很灵活的。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个弟子叫周利盘陀伽,是很愚蠢的一个人。佛给他讲了很多方法他都记不住,这边讲了那边就忘,记了前边就忘了后面,记了后面又忘了前面,记不住,因为太笨了。佛最后给他想了一个办法,让他去扫地,扫地的时候就念“扫尘除垢”,扫过去“扫尘”,扫回来“除垢”,扫尘除垢,扫尘除垢……他记住了这四个字。其实跟我们念佛号有什么区别呢?是不是一样?道理都是一样的,就是心住内所缘。他的心就住在扫尘除垢上,他扫着扫着就经历了九住心,没有妄想,到了奢摩他,最后入定,进三昧,他成了阿罗汉。所以再笨的人也能成阿罗汉,再笨的人也能修成。第一步先选一个内所缘,选一个方法,坚定地修下去,佛教里面叫一门深入。“学则广博”,学习可以广泛博学,闻思可以广博,但是修行要一门深入,这是修行的第一个原则。
第二住: 等住,又叫续住。《瑜伽师地论》给它一个解释叫“其流令不散”。什么意思?因为刚开始你选了个方法,比如我选择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在念的时候,因为妄想多,念着念着佛号就断了,就想别的事情了。怎么办呢?知道之后要赶快拉回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又去打妄想了,知道之后又拉回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叫“其流令不散”。这个流就是我们佛号的声音流,让它不要散不要断。刚开始我们都是意识流,我们的妄想像流水一样叫意识流,一直不停的转。现在我们要重新培养一个念佛(或参禅)的流,让念佛(或参禅)就像流水一样不断。这叫其流令不散。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9083/22368880ba8e7e89.jpg)
我们可以试一下,现在开始念佛,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看一分钟的时间你打了多少妄想。现在开始,默念佛号“阿弥陀佛”。(一分钟之后)好,时间到!你在念佛号的时候,妄想多不多?有多少?没有妄想的请举手。在这念佛的一分钟里,一个妄想都没打的请举手,有没有?不要客气啊,我们现在是做一个体验,不要不好意思啊!(师父大笑)没有一个举手的啊?都有妄念。你在念佛号的时候,是一边念,一边打妄想啊?是这样吧?你在念的时候佛号断了,让妄想占据主动了,佛号就断了。佛号断了的请举手,就是不念了,光打妄想了,有没有啊?有。
“其流令不散”就是要运用方法,重新培养一个习惯。原先是打妄想成了习惯,现在要重新培养一个习惯,无论是念佛,还是参话头,用重新培养的习惯,最后达到“其流令不散”。让它连续不断,跟流水一样,这个习惯养成,当然很难。你知道打妄想了,马上要拉回来,忘了念佛(或参话头),马上拉回来。念——打妄想——拉回来——再念——又打妄想——再拉回来——再念,这样努力保持让它不散乱,不要忘了念。这是第二续住,续就是继续的意思。
第三住:安住。《瑜伽师地论》有说:“散乱速觉了,还安住所缘”。什么意思?就是到了“散乱速觉了”这一步,比第二步好一点。散乱就是妄想,速就是很快,妄想来了你很快就知道,知道之后“还安住所缘”,马上又回到佛号上,或者又回到话头上,所以叫“散乱速觉了,还安住所缘”。你始终要记住安住所缘,那个方法就是所缘,又叫所缘境。
刚开始让大家默念,我们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唵嘛呢叭咪吽……”我们现在出声念,先吸满一口气,然后开始念,试一下这个时候的妄想,对比一下默念跟出声念的区别。先吸满一口气,“唵嘛呢叭咪吽,唵嘛呢叭咪吽……”好,一分钟到,出声念是不是妄想就少一点?这什么原理?这是用声音的振动来遣除妄念,妄想特别多或者是昏沉得不得了,想睡觉的时候,就出声念。靠声音的振动,把身体调整过来,声音有能量,振动可以把妄想遣除一部分,起到驱除昏沉的作用。到了第三步,你觉察妄念的速度就快了,你原先妄想都打了一会儿了才知道,到这一步马上就能知道。“速”就是马上,快速就觉察到又打妄想,马上又回到这个方法上来。
第四住:近住。近,就是接近。“具慧山上转,于内摄其心”,就是说妄念来了,觉察跟妄念是同时的,念起即觉,禅宗里讲“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强调念来即觉,妄想和觉察到这一步就同时了。在这之前的一住、二住、三住,“觉”都很慢,妄念都打了一会了才知道。到这一步马上就知道,同时没有先后。原先都是妄念在前,觉察在后,现在是同时的。到这一步你断烦恼的力量就增强了,这个时候就是“具慧山上转”。这是什么意思?这是禅定的一种功夫,到了这一步,达到“念起即觉”同时觉察。这个时候,原先想不明白的事情,能想明白了,不那么转牛角尖了。原先我们对一个问题很执着很教条,到了这一步,因为有了禅定的基础,就没那么教条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9083/d47893e748e52783.jpg)
所以叫“具慧山上转,于内摄其心”。什么意思?能够念起即觉,念头和觉察同时。“于内摄其心”,马上把心摄住,“摄”是含摄的意思,把这心含摄好,不再跟前面三种一样,心不随便妄动,所以叫“近住”,这时心比较静。
第五住: 调顺住。调顺就是调服,顺就是顺畅。它的解释: “次见功德故,于定心调服”,比第四更好了。功夫越来越好,心越来越柔软,妄想起来,马上能觉察,所以妄想不妄动。习气不再那么粗,断习气更容易些了,这叫调顺。原先有的人性格古怪或者暴躁,不容易调服,到了这步就容易调服了,所以叫调顺。
“次见功德故”,到了这步就次见功德,同时不再执着相,做善事不再执着功德相,所以能见功德,你执着功德相就没有功德。《金刚经》讲:“菩萨不受福德,才能得福德多”,如果贪着福德,福德就没有了。如梁武帝见了达摩祖师,他要显摆,听说你是印度来的高僧,你来给我评价一下,我做了那么多好事,我有多大功德啊?(因为他显摆功德,就没有功德了)达摩祖师说,你实无功德。梁武帝不明白,心一下就凉了,这个老头不会说话,他很不高兴,俩人谈话不投机。达摩祖师一看,他不理我,那我走吧! 于是达摩祖师北上到了魏国(北魏),到了嵩山少林寺(那时候还没有少林寺,是达摩祖师走以后才建的少林寺),梁武帝的国师宝智公禅师知道后说,皇上,你吃大亏了。皇上问为什么?宝智公禅师说,刚才印度来的那个高僧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专门来中国弘扬禅法的,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德。梁武帝很后悔,快追,哪能追得回来,追不回来了。所以这个故事讲,因为你执着功德,它就没有功德了。
我们做善事,其实是成就我们的善心,扩充我们的善心,让我们的心得到善的营养,内心获得一种喜悦、安宁,身心健康。如果你需要别人的回报,你这个心就不清净,当然善心就没有得到扩充,就没有功德。
到了这一步执着心就很轻了,这时候开始显现功德。你所做的一切,你禅定的功夫,也显现功德。别人坐到你身边,会很舒服。为什么那些功夫好的人,坐在他旁边就舒服,就没有妄想?(我们)带着一大堆问题来,在他旁边一坐,啥问题也没想起来,一出门又想起来了。就是这样的,(我们)一舒服就忘了,因为不起妄想,把问题全部都忘了。有很执着的人,他说话、做事你心里就不满意,这是执着的原因。所以到这一步就开始见功德相,你不执着功德才有功德。“于定心调服”,因为这时候你的心越来越净,习气也不乱动,不随便执着,也不随便发脾气了,所以叫“定心调服”。这是第五住。
第六住:寂静住。《瑜伽师地论》解释:“观散乱过故,止息不欣喜”,就是说前五住,还有一个欢喜、喜悦,你看我现在心比较静,挺好的,到了这里,“观散乱过故”,能够观察散乱的过患、过失。你能够观察到散乱心,是有很大的过失、危害性的,因为散乱扰乱了我们的禅定。我们为什么没有禅定?就是因为我们妄想太多,妄想多就没有禅定,妄想少禅定就好,你没有妄想,就得了禅定。所以(此时)你能观察到散乱心的危害性,同时有些事情会危害我们的禅定,比如像不好的生活习惯,不好的饮食习惯,像色情、娱乐、赌博的危害性是很大的。你对这些(场所)有着深深的观察,原先你觉得挺好的,打个小麻将,玩个小赌博,你都觉得挺好,现在你就能观察到它是有很大过失的,它扰乱我们的禅定,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这个事情不干了,这叫“观散乱过故”。
然后“止息不欣喜”,止就是停止,息就是妄想,停止妄想。这方面的妄想我都不要了,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叫“不良嗜好”,我们不良嗜好让它停下来。比如以前喜欢熬夜,(现在)不熬夜了;我以前喜欢打麻将,(现在)不打麻将了;我以前喜欢大吃大喝,现在也不大吃大喝了,因为你知道这不好,知道它危害身心健康,我现在不做了,这个叫“止息”。“不欣喜”什么意思?有些人做了一些事情就喜欢显摆,你看我做得到,你做不到吧! 喜欢显摆。这种显摆实际上就是一种欣喜,即使现在做到了我也不欣喜,不显摆,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我们修禅定的需要,是身心健康的需要,有什么可显摆的,对吧!
没什么可显摆的,所以叫“止息不欣喜”。这一步叫寂静住。我们不但妄念大大减少,而且还降服了很多不良嗜好。古人一句话说得好:嗜欲深者天机浅。不良嗜好多了深了就会影响我们的天机。啥叫天机?就是理解能力、观察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就不敏锐。因为被不良嗜好陷得太深,所以理解能力、观察能力、觉悟能力自然就低。反过来,你把不良嗜好去掉,你的天机就会慢慢升起,你感悟世界、觉知世界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所以叫寂静。这时内心越来越寂静。然后继续用功。
第七住:最极寂静住。就是寂静之寂静,“贪心忧等起,应如是寂静”。这时候做功夫,特别是在世间,面对财、色、名、食、睡,这些社会上种种的欲望,贪心起来了。中医上讲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财、色、名、食、睡五欲,这些烦恼你都要面对。当面对的时候怎么办呢?“应如是寂静”。当你面对财、色、名、食、睡的时候,你要观察它的过失、危害,它危害我的身心健康,喜、怒、忧、思、悲、恐、惊,它危害我的身心健康,我观察它的过失,既然它危害我的身心健康,那怎么办?我就要转,“应如是寂静”。把它转了,我不去贪这些财、色、名、食、睡,不住喜、怒、忧、思、悲、恐、惊。我要注意转化,不能随便动怒,不能随便发火,不能随便生气。转了之后就好了,所以“应如是寂静”。先观察它的过失,先考虑它的过失,它危害我的身心健康,所以我要把它转掉,我不能陷进去,我陷进去之后我的身心就不健康。
中医上讲,疾病百分之七十跟我们的七情有关系。致病的原因两个:一个是七情,一个是外感。外感就是风、寒、暑、湿、燥、火,这是外在的致病因素。举个例子,你晚上吹风扇,直接对着自己吹,忘了盖被单,那可能就感冒发烧,这个就是外感风寒,发烧感冒,这是外在的因素,这个因素只占30%左右。最重要的致病因素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它就对应我们的五脏六腑。比如怒伤肝,发怒就伤肝,忧思就伤脾。所以不同的情绪就伤害我们不同的脏腑,能占到70%左右。所以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把这些情绪转了,不上它的当,不跟它走,都把它归于寂静,这样你的身心就越来越健康。这叫第七住。 接着我们再用功,就到第八住。
第八住:专注一境住。“次勤律仪者,由心有作行,能得任运转”,勤律仪啥意思?勤就是勤快、勤奋,就是精进。律就是你能够做得了主,就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做到自己管得住自己,这叫律仪。原先都是管不住自己,不该吃的吃,不该熬夜的熬夜,管不住自己啊!现在我能管得住自己,这叫勤律仪。包括不该说的话我也不说,这也叫管得住自己,就是身、口、意能够管得住自己,这叫勤律仪。由于能够勤律仪,所以到了这一步,运用方法就没有妄想了,“由心有作行”。比如你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能得任运转”,就是随便念都没有妄想。你参话头没有妄想,就只剩下话头、疑情,没有妄想。念咒也没有妄想,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没有妄想,很专注,没有妄想,这就叫“专注一境住”。到了这一步,禅定功夫就更好了,因为没有妄想,所以叫“专注一境”,“一境”就是指的那个方法(佛号或咒子),光剩佛号,没有妄想,所以叫“一境”。然后再继续到了第九住。
第九住:等持住。等持住讲“得无功用任运转道,心三摩地任运相续”。第八住的时候,佛号你还得要提一下,你专门要提一下,如果你不提,妄想可能又来了,习气可能又来了。到了第九住,就是任运、随便,任何时候,包括你晚上睡觉都是念佛,你醒来之后佛号马上随时就起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9083/adac5abbc4bcac93.jpg)
我们睡觉起来,念的佛(或念的咒)能马上跟起来吗?(笑)不容易吧! 不容易。到了这一步就可以随便,做梦都在念佛,做梦都在参禅,这叫“无功用任运转道”。“任运”,随时随地都是这样,吃饭、睡觉、行住坐卧,随时随地都在方法上。“心三摩地任运相续”,相续不断,在方法上相续不断。“任运”,就是随便,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做到,所以叫等持。等持,没有妄想,只有这个方法,只保留这个方法所以叫等持。 等是平等,持是守持或行持,就是平等的行持。讲任运,就是能任意运用,能随便运用这个方法,没有任何障碍,这叫等持住,到了这一步九住心就完了。
到了九住心之后还没到奢摩他,还要继续用功,继续念,继续用这方法,突然有一天,方法(佛号或咒)也没有了,方法也丢了,它是自然的丢的(不是我现在不念,把它丢了),是做功夫(自然)念着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啊!……,念不起来,念不动了。参禅也是:念佛的是谁?我是谁呀?未生我前谁是我,既生之后我是谁?我是谁?谁是我?参着,参着……啊!……,就这样傻呆呆的,修行到这一步都有一个傻呆呆的过程。别人不知道会说:这个人干啥?神经病是不是?呵呵呵......有这一过程,因为他太投入了,到这一步叫奢摩他。当把方法丢的时候,奢摩他现前。傻呆呆的,没有方法,没有妄想,非常清净(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到了这一步,再用功(好时候就快来了),再用功,突然有一天就进了三昧。
三昧,它是清净又明了,明了又清净。因为奢摩他是一念不生,没有妄想也没有方法,但是还有一个明了。三昧,清净明了是同时的,换一个解释说,当你一念不生的时候,你有一个清净,你知道清净,知道一念不生,因为知道本身就是妄想,它是细的妄想。我们到了奢摩他这一步,把粗的妄想断了,细的妄想就是你知道得了清净,它是一个细的执着,你执着这个清净,所以说叫止。到了三昧,是把那个细的执着也去掉,把那个知道也去掉。这个明了不是知道,它既清净又明了,既明了又清净,楞严经上叫妙明真心。妙,就是清净,湛然不动,六祖大师讲:何其自性本无动摇。明,就是明白,明了,明明白白。为什么叫妙明真心?……妙!妙!妙! 到这一步就到了三昧,进入定,这之前叫净,由净入定的境界叫三昧(这个三昧功夫就这么形成)。从九住心开始到第十步奢摩他,第十一步三昧,所以整个修定过程实际分了十一步,前面的九住心是基础,有了九住心到止(奢摩他),然后再到三昧,就快了。
到了奢摩他,我再为大家举一个例子。奢摩它是到了止这一步,到了清净一念不生,没有妄想也没有方法,清净一念不生了,到这里你看见了大门,但还没入门,在门外面,这叫门外汉(没到这一步,你连门都还没看见,门外汉也算不上)。然后你沿着台阶上来进了大门,入了定,得了三昧(得了三昧叫入门,奢摩他是门外汉),得定入门,再继续修,然后再登堂入室。所以做功夫就是这样的,入了三昧再修,它还有一个登堂,一个入室,做功夫的阶段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上来的。
我们现阶段先把九住心修好,一旦你能够有奢摩他的体验,就很殊胜。说不定你哪天一不小心,你就入了三昧。……呵呵呵!这个叫一不小心!为什么?因为你不能求,你求也是一个妄想,就按照方法修就行了,按照方法一直修,一直修,它自然就达到了。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问题,修定的过程。
第二个问题:修定的境界。因为你从九住心到奢摩他,到三昧,到登堂,到入室,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境界现前。我们今天就简单给大家理一个线索,讲几个方面,会遇到哪些境界。时间有限,我就只讲大的方面,细节就不讲。
第一身体反应。我们在修定的过程中,行住坐卧都要修,所以身体会有各种反应,我们现在打座,这几天大家坐了好几次了,目前身体反应是什么?大家说最明显的、记忆最深刻的是什么?是不是腿痛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