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意义讲,这不能算是一次亲子陪伴记录,算是对这么多年遇到孩子发烧的亲子陪伴,心路历程及经验总结吧。
近期,甲流来势汹汹,平均每2-3天就有朋友咨询孩子发烧了怎么处理,每周至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因为甲流,发烧到40度以上,家长非常的紧张,需要紧急协调入院的。两个孩子这么多年,双胎早产儿,体质不算太好,加上经常交叉感染,3岁以前感冒发烧是常态,但大部分都是自己居家处理,阿姨们学中练,练中学,刮痧推拿外敷泡脚喂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每次当孩子家长发目前使用的药物过来的时候,只要不过于违反原则,我大多会尊重他们的:孩子有这么大了,主要照护人会有自己的用药习惯和经验,可以先动态观察吧,如果病情较重如体温的峰值往上走,再另外处理。
对于发烧,我会告诉他们自己的常规处理方法:
1.发烧39度以下的,就牛磺酸颗粒(辅助,但孩子觉得好喝)+中药+如果脚很凉就泡脚+刮痧肺经(合大椎穴)。
2.发烧39度以上,39.5度以下,就牛磺酸颗粒+中药+如果脚很凉就泡脚+刮痧肺经(合大椎穴)+藿香正气水敷肚脐。
3.发烧39.5以上,40度以下,就牛磺酸颗粒+中药+如果脚很凉就泡脚+刮痧肺经(合大椎穴)+藿香正气水敷肚脐+双耳尖放血。
4.发烧40以上(连续3次),就牛磺酸颗粒+中药+如果脚很凉就泡脚+刮痧肺经(合大椎穴)+藿香正气水敷肚脐+双耳尖放血+评估是否抗病毒或者抗细菌(多数抗病毒,奥司他韦),最好有个血常规支持一下诊断。
中药不是玄乎其玄的,使用的都是有久经验证的有明确退烧药效的,近乎可以协定处方了,如银翘散,柴葛解肌汤,三仁汤等等。
煲药是需要严谨的:第一遍:1.退烧的药味如石膏要提前煮(加1碗水提前煮20分钟);2.其他的药先洗一遍,然后用2.5碗水泡着(20分钟);3.第2步的药加入第1步,大火煮开后,转为小火煮20分钟;4.倒出装保温瓶;5.第二遍加水2.5碗,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30分钟;6.倒出加入第4步混合;7.这个保温瓶里面的药可以在24小时内分为2-3次喝(根据孩子对苦味的接纳情况,太抗拒就喝少一点,可以接受的话,就多喝几口)。这些20分钟,还是要调闹钟来测算,不要靠感觉。
孩子的家长们常常会发他们目前使用的药物过来咨询,哪些我会考虑使用,哪些我不会考虑使用,我会告诉他们自己的思路的。每一个药的使用与不使用都有深层次的原因的。比如:我不使用那个氨酚伪麻那敏的原因,就是很难判断孩子精神不好是因为病情,还是因为药物的原因。其实孩子如果精神尚好,能吃能喝,发烧也不要紧的。比如抗病毒口服液我几乎不用,觉得效果一般,也偏寒凉。比如我一般不同时用两个中成药(一是很多药性相反;二是难以观察哪个起效)。
还有连续两三天,当用了药之后,孩子如果体温还没有回复正常的话,家长就更加焦虑了。我会告诉他们:当热峰有下移,发烧间隔时间拉长,都是好转的表现。比如吃了退烧药之后,之前隔4个小时重新烧,慢慢拉长到5个小时,也是好转。但这个过程确实非常考验家长的心力,会觉得时间很漫长。
其实,如果发烧的时候,孩子精神好,能吃能睡,那就大体没有问题。万一胃口不好,也不要太担心,轻断食可以激发免疫力。肺经脾经都在这个区域,刮痧胃口也会跟着改善。可以给孩子喝点粥水,但发烧这几天暂时别吃太多水果,根据经验,还是容易诱发退烧之后的咳喘。
平时,还是那些普遍预防原则:少聚集,戴口包,多洗手,常锻炼。每天会给他们用点益生菌,久久为功,也是能够提高免疫力,即使发病,也能够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适逢近期甲流,回复朋友的咨询,仅以此,记录自己多年直面孩子发烧,陪伴孩子的应对方法,也是跟俩孩子的身体特点、家庭结构以及我自己的职业习惯梳理出来的,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以上不适合照搬套用,遇到问题还是以医院儿科医生诊疗意见为主。
”养儿方知父母苦“,每到孩子生病的时候,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到自己能够健康成长,父母的付出多少的心血。感恩父母多年如一日的细心呵护,唯有把这份爱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