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风格感觉——平克的写作原则

风格感觉——平克的写作原则

作者: 光影尘迹 | 来源:发表于2018-10-24 09:15 被阅读0次

    又要开始一年一度的开学季,高三奋斗的孩子们迎来了自己十年磨剑的战绩,而大四拼搏的大学生也品尝了自己四年耕耘的硕果。

    时间又开始了一次新的轮回。

    不管是高考作文的酸甜苦辣,还是毕业论文的横竖撇捺,就不由感概,写作于我们学生而言,就只是东拼西接,堆砌罢了吗?其间,毫无个人意识体现,更何谈美感?

    写作是智力活动,而不是僵尸般不知所云。写作的本质是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组织为线状展开的文字;而不是用千年不变的论据,凑上名人的一家之言,混合成无意义的俗套语言。

    写作是带读者看清自己的世界,是把我们的思维网转换为词语串的句法树。

    1.带读者看自己想要呈现的世界

    你不是在写作,你是在和读者谈话,在带他看你创造的世界。

    正如平克所言,

    观看世界是古典风格的主导隐喻。作者看到了读者没看到的东西,引导读者的视线,使读者自己发现它。写作的目的是呈现不偏不倚的事实。当语言与事实一致时,写作便成功了;成功的证据便是清楚和简洁。

    (pinker,2014)

    想象你刚刚完成的论文,如果你自己都不清楚你写的是些什么,那何谈带读者看世界?更何谈清楚与简洁?

    带读者看世界,不需要你去指指点点,但需要你了解你的读者。你没有必要对各个目的地设立路标(这可不是在演讲),让读者自己旅行就好;你没有必要故作高深,或者含糊其辞(读者可以自己分辨),像朋友一样谈话就好;你不需要对你的世界的全部喋喋不休,展现出色的风景就好。等等……

    概括起来可以是,写作尽量避免:元语言、抽象名词概念堆砌、言辞躲闪、反复让步、自恋的专业术语和表达、陈词滥调、混杂的比喻、毫无必要的被动态。要直来直去的讲话,而且要具体、有细节、照顾读者的水平,不能沉浸在自己的专业概念名词中,丢大词、玩高深。(陈虎平,2016)

    具体可参见:《聪明人的写作原则》,资料/总结太多,这里不详细谈。

    2.晦涩的文章乃是作者刻意的选择。

    但尽管如此,你依旧会发现你依旧很难写出一篇好文章。因为存在着“知识的诅咒”,就像你无法理解小学生为什么连1+1=2都要和你争辩。

    这是因为你难以想象,你所知道的事情在不知道这件事的人看来是什么样子。于是你不自觉的用了很多专业词汇,对一些看起来显而易见的常识/推理进行省略,这就导致了读者的一脸懵逼。就像是我脑中理所当然的心智、表征这样成块的信息,对你来说理解困难。

    那这个诅咒饶不过去吗?很可能。你只能尽可能讲自己模块化的思维进行分解,回到你最初看到的样子,但这很困难。毕竟,写简单了,太啰嗦。那就要求你得足够了解你的读者,知道读者是怎么思考的,读者是怎么感受的。

    你可以借用这几个方法:给其他人看你的作品,隔一段时间再回来审视你的文稿。

    当然,更有意思的是,总有一些人非常享受这样的知识的诅咒。因为他们需要这样令人费解的胡言来掩饰自己。就像是个伪知识分子喋喋不休地用晦涩的冗词赘语来掩盖自己肚里没货的事实。比如说我。

    关于知识的诅咒,可参考:https://zhuanlan.zhihu.com/p/24136450

    3.写作是在生成思维的句法树。

    写作其实就是把我们头脑的思维网转换成我们笔中流淌的词语串,而他又由各种词汇按照合适的句法串起来,看起来就像是一棵树。

    而在文章中,这样的树形结构能赋予语言以力量,表达观点之间的联系,而不是一股脑儿地把观点都推给读者。

    但同时,读者需要自己去不断构建这些树枝,这容易给读者带来额外的负担,如何解决?

    可以将句子变短,用“并列连词”连接,以帮助读者对树的每个分支进行细致考察;减少细分的枝丫,将分层的结构变成平行结构;另外,介于人们学习的方式是把新信息整合进既有的知识网络,这就要求我们先主题再评论、先已知再未知,不要开始就把读者弄得团团转。

    其实,不管是句子,还是段落,文章,甚至是我们的知识结构,都离不开树隐喻。比如,人类的最佳知识结构是树形结构(Josh,2015)。而依靠启发搜索法生成的知识树不仅可以直接记忆更多事情,更可以利用记忆和感知能力抽象分解大量随手可得的数据,迅速取得数据背后的抽象模型(陈素封,2018)。

    4.用连贯之弧(Arcs of Coherence)组织文章。

    可以说,句子是树的枝丫,而句子与句子的关系,就是树干。你会经常看到我们认识文章的每一句话,但就是搞不清楚作者到底在说啥。这就是连贯之弧的问题了。

    何为连贯之弧,其代表的是文章的组织,非树状结构可概括,其帮助读者链接段落的意义。

    无论一篇文章是否可被组织起来嵌入一个分层的大纲,关于树的比喻仅止于此。没有哪个句子是一座孤岛,段、节或章也都不是。它们都包含连着其他文字块的链接。一个句子可以阐释、描述或总结前一句。一个主题或话题可以贯穿大段文字。人物、地点或观点可以重复出现,读者必须在其来来去去时紧跟它们。这些关系从一棵树的枝干搭到另一棵树的枝干,与之前那种整齐嵌套的、大分支包含小分支的树枝构造并不相同。我将其称为“连贯之弧”。

    其起点在话题,开门见山即可,围绕主题说论点,不要绕弯,不要跑腿;接着是逻辑,可以用相同话题词/代词形成主题链,使得读者注意力集中;另外,例子、解释、落空的预期、详细阐述、顺序、原因和结果,都可以作为逻辑关系以保持连贯,他们是指出我们思想中一个观点通向另一观点的路径。

    当然,这样的方式太多,但可以借休谟的《人类知性探究》将之分成3类:相似、接近、因果。

    相似性关系就是指,一个句子提出的观点在内容上与之前句子重复,包含相似与对比。这种情况,只需运用平行的句法来写,运用“单一变量规则”,对变量进行操控。

    简单说,就是如果你希望读者领会某个变量,那么需要单独改变那个变量的表达,并使语言的其他部分保持不变。而所谓的“单一变量规则”,就是把写作和表达差异,当作实验设计来看。

    接近性关系,就是把两事件之间的某种联系,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一般来说,顺序比倒叙更容易理解。

    而面对因果关系,作者可以先陈述原因,也可以先陈述结果,而原因的力量可以促使某件事情发生,也可以阻碍其发生。

    还有其他未被概括的,其中有归因、对读者反应的预期(“我知道,我知道”)等。

    但实际上,逻辑清晰与否,连接词至关重要。

    连接数量视读者而定;少用否定陈述,毕竟我们对肯定反应敏感;(“肯定一件事”比“否定一件事”理解起来更容易。肯定一件事时读者只需要理解这件事,否定一件事时读者首先要理解这件事,还要给它打上否定的标签)比例不得失调等等。

    总的来说,一段连贯的文章,全然不同于个人博学的炫耀、个人思绪的流水账,也不是个人笔记的发表版本。连贯的文章是经过精心构思的:一个层层嵌套的、秩序井然的树形结构,多个连贯之弧交织其中,串起主题、论点、行动者和主旨,用联系前后陈述的连接词凝聚在一起。就像其他精心设计的物品一样,它并非出于偶然,而是源于起草蓝图、留意细节、整体保持和谐与均衡的感觉。

    6.平克的建议

    第一,查资料。毕竟,人类拥有极易出错的记忆,却常常对自己的所知过于自信。

    第二,确保你的论证有理有据。

    第三,不要把轶事或个人经历当作世界的常态。毕竟,只有事件出现次数相对于其发生概率差异显著时,才能被称为显著现象,而只有当这样的比例随时间而改变时,才能被称为趋势。

    第四,谨防虚假的二分法。二分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但对其进行分析和提炼可以获得更多进展。

    第五,论证应当基于理性,而非个人。即不要证明自己对,而要弄清什么是对的(Ann Farmer)。

    事实上,《风格感觉》这本书针对的是英文写作者,写作,其间有通用处,但也有不同。这就使得平克的这本书后半部分没有发挥到他的价值,甚是可惜。对于中文写作,或许曼美的诗歌,铿锵的音调,会是新的探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风格感觉——平克的写作原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gct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