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数据,不如无数据

作者: 豆丁豆炒豆 | 来源:发表于2019-06-11 23:57 被阅读4次

    又到毕业季,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毕业生却少了几分轻松,多了些沉重。很多人可能要归因于翟天临的一句“不知知网”,悲叹他以一己之力撼动整个学术圈。

    今年很多学校的毕业论文“查重率”从原来的30%以内降低到20%,更严格的甚至降到了8%以下。还有学校对已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质量跟踪监控,一旦被查出高于查重率,将直接取消学位证书与毕业证书。学术严格的出发点是好的,既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量,也是对学生人生态度把握。可是只依靠查重率,真的能检验一篇论文的好与坏吗?数据真的能解释学术能力?一个瞬间就可算出的重复率,就可以判定学术?

    文科论文引用文献量大,理科专业公式也不是随便就能编出来的,在查重看来,这又怎么区别。上有政策,为了应对,一些学生尝试在引用原文时改变表述方式,将中文参考文献先翻译成英文,再翻译回中文,在引用长段落时,在中间加省略号……在一些老师眼中,“现在的毕业论文哪里是考察辩证思维、创造力和分析力,明明是同义词转换能力、模仿能力和瞎编乱造能力。”如果只是归咎于学生学术不端,又失偏颇吧。

    数据检验固然减轻了工作压力,一定程度上斩断了一些投机取巧者的心思,可是我们不能只依靠数据就万事大吉。

    不能否认,数据技术目前仍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在语义层面分析文本。而是只能通过对自然语言的概率统计算法来做一致性检测。哪些引用是必须的,哪些引用是不必要的也很难区分,为了论证有时必须提高重复率,但重复就等于抄袭吗?这不是数据能回答的。需要回答的是我们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对于不同问题的处理方法和能力,是老师把关质量责任心。

    总的来说,数据技术始终只能是一种辅助,不能代替人进行学术识别和评价。颠倒主次的做法实质上是偷懒和形式主义,也是管理者不想负责的表现。

    我们不能把一切学术都交给计算机,科技带来的只是手段的便利,却带不来人性化的考量。对于学术,我们要有敬畏之心,一丝不苟的态度,既是对他人尊重,也是对自己负责,但本末倒置,单靠数据判断学术质量,与其说是把关,不如说是放纵,越严格越编造,从抄袭到乱改,该反思的除了学生,更重要的是我们决策制定者们。如果依靠数据,那不如没有数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依靠数据,不如无数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geh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