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学毕业那个夏天在报社待了一段,和临沂姑娘Ann同住一间四面透风的宿舍。
Ann很有山东女孩的豪气,粗眉毛黑眼睛,鼻子下面一溜浅浅的“小胡子”,临普讲得流利标准,活泼开朗,古道热肠。
暑假里,我通过本地重点中学的招教考试,没到九月就去了新的岗位。Ann又在报社待了两年,考上了事业编。
当时晚报刚刚脱离日报,成本大于定价,每卖出一张报纸都要赔上块八毛钱,赢利依靠广告,而广告仰仗内容。所以,记者们压力蛮大。基础工资低,对稿件质量要求高。下午三四点,稿件上墙,主编打分。还记得一位姓杜的姐姐因为写了篇披露火车站附近黑车的稿子,被恐吓了半个月。有次电话打到报社来,大家都替她担心,杜姐姐庆幸的却是这个月完成任务大概没问题了。
终于要摆脱月度任务完不成的噩梦,Ann向报社领导道别。领导们欣慰地像看一件得意的作品,对Ann说,能扛住报社压力的,出去走到哪个岗位都没问题。
Ann湿了眼圈,不过,即将开始新生活的兴奋很快占了上风,把留恋挤到若隐若现。
新单位里,Ann负责宣传。带着晚报人的狂热,Ann志得意满,盛唐气象,把单位的微博、公众号做得有声有色,上级媒体供稿也因为她过硬的业务素质和之前在晚报的人脉关系而直线飙升。
意外的是,年底评优,跟Ann半毛钱关系没有。
正能量爆棚的Ann着实是难过了几个小时,但紧接着她就给自己与“优秀”的擦肩找了个还算说得过去的理由,她刚来了不到一年,“优秀”总不会给一个新人吧!
心里舒服了,Ann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春末夏初,她怀孕了,照旧挺着肚子一遍一遍改稿,楼上楼下协调,告诉肚子里的宝宝妈妈非常努力。这样坚持到38周,看着比往年高出很多的宣传成绩,Ann踏实地回家待产,谁知,年底评优依旧擦肩。
出了月子,Ann没太有精神,不知道是因为激素水平突然差太多还是预期和现实差太多,她竟然抑郁了。
Ann给领导发了一封长长的邮件。领导回了几个字:
人家人缘好,怎么办?女同志,顾好家最重要。
02
有研究人员在对大量事实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人缘不好的人一般有三类:特别优秀的,特别差的,和其他人特别不一样的。特别差的人不多见,和其他人特别不一样的另当别论。生活中最常见的,其实就是那些优秀的人。
学心理学的邱师兄聊过自己一段经历。
他们上高一的时候,刚有QQ没几年。一群处在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的少男少女们对沟通倾诉有着巨大的热情。QQ自然就是这个阶段最好的工具。
邱师兄说现在想想,无所谓的事,但在当时,谁要是有个9位数的QQ号码,真是件挺有面子的事。而邱师兄因为接触网络比较早,手头有几个闲置的还不错的号,于是,在把多余QQ赠送出去的过程中,有了几个铁哥们,也收获了一段好人缘。
高一升高二那个暑假,电视台一档人气蛮高的节目招校园主播,要一男一女。邱师兄和几个哥们一起去应聘。
那天下着小雨,几个男生骑着自行车,没有人打伞,他们嘻嘻哈哈放声大笑,引得路人侧目。到了电视台才知道,这地方是不能随便进的。栏目组一个漂亮女主持把他们接到十九楼。给了个有关BBS的选题,二十分钟时间策划,然后试音。
怎么被选上的,邱师兄自己都不知道。十六七岁,风华正茂,也糊里糊涂。接到通知,邱师兄兴奋地告诉几个哥们,本以为大家伙会庆祝一下,没料到,除了几声尴尬的祝贺,谁也没提别的。
“嗨,那时候也傻,要放现在,肯定不会那样处理,结果……”
结果,邱师兄的好人缘到那为止。他们的小团体内部渐渐再分化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其他人,一部分是邱师兄。
喝口啤酒,邱师兄笑了,“有意思的是,前段时间碰到他们中的一个,说看到过我的采访,搂着我脖子说他还分享到朋友圈,真为老同学自豪!想当初就看出来,我将来肯定能有成就。”邱师兄顿了顿,又摇摇头,“呵,你不知道,我当年一个大小伙子,因为他们的孤立,都偷着掉过泪,现在想想,嗨——”
我追问他,现在,现在会怎么想?
邱师兄反过来问我,“你看过《纸牌屋》吗?最后被任命为总统的里弗朗西斯·安德伍德说过句话,痛苦分两种,一种让你变得更强,另一种毫无价值只是徒添折磨。他们决绝的不喜欢,让我没的选,只能变得更强。”
03
我们对于成功的归因往往有三:一个是运气好,一个是肯努力,一个是方法对。
运气好属于不稳定外在不可控因素,别人买两块钱彩票中了五百万,你买了五万彩票没中奖,人家就是运气好,这没处说理。
努力属于不稳定的内在可控因素,且很难衡量。你成功了,一定努力过,而没成功,就是努力程度还不到,这个词放在任何情境里,正着说反着说都不会错,但意义也不大。
方法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词。成功学大师们试图抽取一些成功人士的共性,来码出成功的一二三条。这当然是可资借鉴但不可倚仗的,因为没有一个人的成功可以仿效,所以也就没有一二三条必然走向成功。
于是你发现,我们对于成功的归因高高地飘在天上,而近在咫尺的一些东西却长久地被忽视,比如,你要耐得住别人的不喜欢。
04
斯坦福大学管理学教授Jeffrey Pfeffer讲,“让人喜欢”其实是一个被高估了的素质。很多人做事的标准都是为了让别人喜欢他,而其实喜欢是一种肤浅的感情。反而是那些敢于让人不喜欢,能够克服自己想要被人接受和喜欢的本能冲动,去做一些不受欢迎的事的人,才是真的了不起。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在读书的时候,就没什么人喜欢。
他特别能吹。明明是个普通学生,到哪都摆出一副教授的谱,每次约会都假装自己档期很满,时间很紧,而且一定要迟到上十五分钟。写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为了突出自己,不管不顾地写了三百多页,搞得校方不得不规定,以后的毕业论文不能超过一百页。大家对这样赤裸裸的表现嗤之以鼻,私下里把那个狗血的规则戏称为“基辛格规则”。
不仅同辈人,老师也不喜欢他。当时,基辛格想找一位政界要人当自己的导师,那位大佬想打发他走,说你把这25本书读完再来找我。
换做普通人,或许就被这些不友好搞得神经衰弱了。基辛格却无感。他真的读了25本书,还写了详细的读书报告,逼得那位大佬不得不给他当导师。
朝向多数人认同的方向,得到正反馈的人,可能得到好人缘。
而坚定自己,在负反馈的狂风暴雨中劈波斩浪,往往才是生活遴选出来的,真正优秀的人。
他们的优秀是事后认定的。这是因为他们所想、所做都很超前且与众不同。我们上面已经聊到,与众不同让他们很难被人喜欢,长时间得不到认同。只是因为最后强大的结果,让大家不得不接受。
就像基辛格,就是因为早先付出了不被别人喜欢的代价,才成就了他后来的令闻令望。
囿于别人的眼神,你就永远要头顶评价的天花板,被它限制着高度。而正视别人的不理解、不认同、不喜欢,并且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才能在优秀的路上越走越远。
成功的本质就是愿意付出代价。他们不喜欢你,就是你在上行路上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