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教师》第五次共读心得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按杜威的观点,学校是简化了的社会生活,学校教育是培养未来合格公民的场所。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联系,应该成为活生生的未来公民的成长所,而不应是抽象的高高在上与世隔绝的“象牙塔”。但在过分追求分数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与实践脱离,生活与课程脱节,学生的大脑成了定理、定义、概念的仓库,获得的是“僵死的知识”,教师成了知识的搬运工,学生成了知识的接收器,长此以往,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思维越来越迟钝,学习也越来越吃力,学习兴趣越来越丧失,教育越来越异化……以至于出现“教室里练习屠龙术,生活中杀不了一只鸡”的现象。如何避免以上教育异化现象,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可以在《高手教师》之《孩子在学校吃不饱饭,老师怎么办——如何将生活转化为课程》中窥见其方法和路径。
问题是分水岭。无论是学校管理、班级管理,还是学科教学、后勤服务等工作,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对待问题的态度及处理问题的措施成了区分普通\优秀的学校和教师的分水岭。如何在问题这个“分水岭”上实现自我超越?在本节内容里,魏智渊老师根据家长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学校吃不饱饭的问题,以教师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以此案例提供给一线教师如何将生活转化为课程,如何在问题的解决中实现普通教师、优秀教师向高手教师、卓越教师的华丽转身。
第一是要学会理性思维——弄清问题实质。在问题解决中,确定问题是最最关键重要的第一步。在案例中,魏智渊老师通过对家长向老师反映的问题——“有一个学生一直没吃饱饭”进行理性分析:首先经过理性分析,确定这不是问题,只是信息,或者是事实与感受混淆的未经查实的事实;接着是从学生角度、取餐分餐数量、烹饪方法、食物调配、作息时间、个性共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调研,区分事实与感受,力求弄清事实与问题;3.确定问题,以为后期整改问题对症下药。由此,我们从中获取弄清问题实质的思维方法和程序:1.获取信息,理性分析,区分事实与感受;2.全面调研,弄清事实,澄清事实与感受;3.全面分析,确定问题,找准问题结症。
第二是要学会元认知思维——换一种方式提问。在运城国际学校家长反应的“学生一直吃不饱饭”的问题,魏智渊老师针对问题本身,首先让教师以此问题进行思考:学生为什么不自己解决。而是请家长出面帮忙解决?学生为什么是找家长解决,而不是先找老师?这两个问题涉及到更为深层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间的相互信任,而这又触及到教师的教育智慧、综合素养等问题。其次是对学生进行讨论:这件事找谁解决最合适?你通常会找谁?你找人解决的顺序应该是什么?为什么在实际行动中没有按这个顺序来操作?……这些问题的讨论又涉及到家庭教育、家校沟通、学校教育、自我教育等问题。学生和教师利用问题产生的契机,学会元认知层面的省察,就能拥有非凡的意义——作为学生,从一件小事出发,学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积极地且以恰当的方式与人沟通,最终穿越一件件小事成为问题的解决者,从而学会生活,并在此过程中发展了智力与情感,提升了社会化水平;作为教师,一是要与学生建立信任,“建立跟儿童的友谊,这是要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明智、我们的信念和我们的情操去鼓舞儿童的思想和情感的事。”让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协助者、合作者;二是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程序与方法,因为师生间的相互信任是建立在共同生活以及协助学生挑战困难的基础上的。这样,在师生的相互信任中,相互协作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未来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每一种儿童行为背后,都潜藏着一种行为模式,每一种教师行为背后,也潜藏着一种行为模式。成熟的教师,能够洞察儿童行为背后的模式,也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并形成越来越成熟有效的专业模式。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意味着教师经常地拟想不同的反应可能带来的不同后果,并不断地从中选择最佳模式。”以元认知思维面对困难,是高手教师、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的最佳时机。
三是要勇于担当——成为问题的解决者。雪崩之下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面对问题,高手教师应勇于担当,成为问题的解决者: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与智慧;要有问题即课题、困境即机遇的积极心态;要有共同体意识,协同团队成员共克困难。因为,学生最信任的老师是敢于担当的老师,是能为学生“出头”的老师,而团队精神将是教师提升自我魅力、提高干事能力的最好平台。
问题,生活的课程。让你、我、他在生活的课程中历练、成长、蜕变,在问题解决中成长为高手教师,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他人。
网友评论